王盛沒有回避影片的題材,而是從藝術勇氣、表演和時代記錄的角度給予了高度肯定,措辭嚴謹而尊重。
但他的真實想法是,這玩意和《臥虎藏龍》一樣**。
多了不說。
關金鵬導演在臺下露出了些許釋然和感激的神情。
“《幽靈人間》,”
王盛繼續,“許鞍華導演另一部風格迥異的作品。
將恐怖元素與都市人的情感疏離、內心愧疚結合得很好,不是為了嚇人而嚇人。
舒其的表演很有層次,將一個游移在陰陽邊界的女子詮釋得令人信服。這種類型片上的探索與創新,值得鼓勵。”
“《愛上我吧》,一部充滿青春氣息與生命張力的作品。導演對年輕人狀態的捕捉很真實,不煽情,不造作,展現出港島電影新生代的活力與潛力。”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功夫足球》的片段上。
“《功夫足球》,”
王盛的聲音里帶上了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這笑意讓周星星不由地坐直了身體,“星仔將他最擅長的無厘頭喜劇,與功夫、體育類型元素進行了一次大膽至極的融合。
影片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他用最通俗、最娛樂的方式,講述了一個關于夢想、堅持和底層逆襲的故事。
我相信,在場的每一位,都在戲院里笑過,也可能被最后的決賽感動過。”
他高度概括了影片的商業成功要素和普世情感內核。
臺下許多電影人,哪怕對周星星的風格有所保留,也不得不承認《功夫足球》在市場上的巨大影響力。
然而,就在大家以為他會像評價前四部一樣,以褒揚為主時,王盛的話鋒卻陡然一轉,言辭變得犀利起來,普通話的清晰準確反而讓他的批評顯得更具穿透力。
“但是,”
他環視全場,目光銳利,“如果從‘最佳電影’這個代表港島電影年度最高成就的獎項標準來看,我認為,這五部影片,都反映出我們港島電影目前面臨的一些深層問題。”
此言一出,滿場皆驚!
連臺上的曾矮子、吳雨森和梅艷芳都露出了錯愕的表情。
“《男人四十》藝術成就高,但題材和節奏,是否離普通觀眾太遠?是否有些沉溺于知識分子的自我情懷?”
“《藍宇》勇氣可嘉,但題材限制,注定它難以獲得更廣泛層面的共鳴與認可,甚至在傳播上會遇到諸多困難。”
“《幽靈人間》類型探索值得肯定,但恐怖片作為小眾類型,在主題深度和社會影響力上,是否足以承載‘最佳電影’的重量?”
“《愛上我吧》充滿活力,但作為新人作品,在制作規模、劇作成熟度和工業完成度上,是否已經達到頂峰?”
“至于《功夫足球》,”
王盛掃了眼略顯緊張的周星星,“商業上極其成功,特效運用也是港片里程碑。
但是,我必須要說,影片過于依賴星仔個人的喜劇風格和特效奇觀,在故事邏輯和人物塑造的深度上,是否存在妥協?
是否為了娛樂效果,某種程度上犧牲了更堅實的劇作根基?”
他每點評一部,都直指那部影片可能存在的“軟肋”或是類型、題材本身帶來的局限性,言辭精準,甚至有些刻薄。
現場一片寂靜,先前那些點頭認可的人,此刻臉色也變得有些復雜和難堪。
王盛的點評,像一把手術刀,剖開了港島電影在藝術追求、商業生存、類型探索和新人培養之間的種種困境與尷尬。
“我不是說這些影片不好,”
王盛語氣稍緩,但依舊堅定:“恰恰相反,它們都是各自領域的優秀代表。
只是想說,當我們用‘最佳電影’這個標準去衡量的時候,我們是在尋找一部怎樣的作品?
是一部藝術上無可指摘但曲高和寡的杰作?
是一部題材大膽但受眾有限的勇者之作?
是一部類型創新但格局稍遜的嘗試?
是一部充滿希望但尚顯稚嫩的新聲?
還是一部商業巨大成功但藝術上可能存在妥協的娛樂大片?”
他拋出的問題,沉重地敲打在每一個港島電影人的心上。
這正是困擾港島電影多年的核心問題,也是困擾華語電影多年的核心問題,如何在商業與藝術、傳統與創新、本土與更廣闊市場之間找到平衡,拍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又能代表港島精神與工業水準的“最佳電影”。
王盛停頓了片刻,給眾人消化的時間,然后才緩緩說道,目光掃過臺上五部影片的名字:“所以,如果一定要我選一部……
我認為,能夠在這個艱難時刻,最大程度地團結觀眾,提振市場信心,展現港島電影不屈不撓、不斷創新精神,同時在技術層面實現突破,將港島電影獨有的娛樂精神發揮到極致,并且成功‘走出去’獲得更廣泛關注的影片——”
他刻意拉長了聲音,全場寂靜得仿佛能聽到針落地的聲音。
“《功夫足球》,或許是當下這個節點,一個更具象征意義和現實意義的選擇。”
他沒有說“藝術上最好”,而是強調了“象征意義”和“現實意義”,這個結論背后的邏輯清晰無比:在港片低谷期,需要的是《功夫足球》這樣的強心針,而不是其他更具藝術性但可能更“小眾”的作品。
說完,他對著話筒輕輕說了聲“謝謝”,然后將話筒交還給工作人員,從容地坐回了座位。
現場在短暫的死寂后,爆發出極其復雜的掌聲。
有來自《功夫足球》劇組的興奮歡呼,也有來自其他劇組和業內人士的禮貌性、甚至帶著些許沉思和不服氣的掌聲。
他那口清晰的普通話,以及話語中毫不掩飾的直白分析與價值判斷,在整個以粵語為主的會場里,顯得格外突出,甚至有些刺耳,精準地觸動了在場許多港島電影人敏感而又復雜的神經。
王盛這番犀利而直接的點評,像一塊巨石投入本就不平靜的香江夜海,激起了千層浪。
他成功地借金像獎這個舞臺,不僅點評了影片,更深刻地戳中了港島電影、乃至華語電影的痛處,并清晰地亮出了他自己以及背后派系所推崇的以市場為導向、兼顧技術與類型創新的商業大片路線。
臺上的吳雨森和梅艷芳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復雜的神色。
曾矮子則摸了摸鼻子,感覺自己好像點燃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火藥桶。
信封,終于被打開。
“第21屆港島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是——”梅艷芳深吸一口氣,念出了那個似乎已在許多人預料之中,卻又因王盛一番話而顯得格外沉重的名字:
“《功夫足球》!”
全場掌聲雷動,聚光燈再次聚焦在周星星和《功夫足球》劇組身上。
他們歡呼著上臺,但此刻的喜悅,似乎也摻雜了一絲被王盛“點破”后的微妙情緒。
王盛坐在臺下,鼓著掌。
他知道,今晚之后,他在港島電影圈的“惡人”形象恐怕要更加深入人心了。
但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打破溫吞的客氣,用實力和話語權,重新定義游戲規則。
他用一口清晰的普通話,讓所有人,包括那些可能聽不懂粵語的內地觀眾和業內人士,都清晰地聽到了他的聲音,他的判斷,以及他背后所代表的勢不可擋的市場力量。
香江這一夜,注定有許多人難以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