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世界杯體育場的喧囂,如同被戳破的氣球,在終場哨響的那一刻,迅速被一種巨大的失落和難以言喻的憋悶所取代。
0比2。
中國隊的世界杯首秀,在哥斯達黎加隊更為老練的戰術和效率面前,顯得有些無力。
看臺上那一片曾如火般燃燒的紅色海洋,此刻仿佛被澆上了一盆冷水,吶喊聲熄滅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嘆息,以及一些壓抑不住的啜泣。
王盛平靜地看著場上那些癱倒或茫然站立的國足球員,他們臉上寫滿了疲憊與不甘。
對于這個結果,他并不意外,甚至在前世的記憶里,這已是熟悉的畫面。
只是當親身置于這歷史性的現場,感受著周圍數萬同胞從巔峰期待墜入谷底的巨大落差,那份現實的沉重感依然清晰可辨。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卻超出了體育競技失敗的范疇,帶著幾分荒誕的色彩。
就在國足球員低著頭,步履沉重地走向球員通道時,靠近通道口的混合觀眾區突然爆發出一陣騷動。
那里聚集了不少韓國本土觀眾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顯然有不少人看過或者聽說過那部火熱的《功夫足球》。
“Why no Kung Fu?!(為什么不用功夫?!)”
“喂!你們的功夫呢?!電影里不是那樣的嗎?”
“Kung Fu Soccer! Use it!(功夫足球!用出來啊!)”
“?(為什么不用功夫?)”
各種語言,夾雜著失望、戲謔和一絲被“欺騙”的憤怒,如同雜亂的石頭,砸向那些經過的國足球員。
一些激動的觀眾甚至試圖探出身子,指著球員們質問。
安保人員迅速上前組成人墻,阻擋著這突如其來的混亂。
球員們顯然被這莫名其妙的指責弄懵了,有人面露慍色,有人更加羞愧地加快腳步,有人則是一臉茫然,完全無法理解這“功夫”的指控從何而來。
一場真實的足球比賽,竟因為一部虛構的電影,衍生出如此超現實的問責場景。
王盛站在貴賓席上,將這一幕盡收眼底。
民眾的情緒是樸素的,有時也是簡單甚至盲目的。
他們將電影帶來的奇幻期待,投射到了殘酷的競技現實,這其中的錯位感,既可悲,又可笑。
周星星在一旁也顯得有些尷尬和無奈。
電影是藝術加工,是夸張的喜劇,誰曾想會有人將其完全等同于現實?
“王總,金長官和李委員長那邊,已經安排了晚宴,您看……”鄭泰元適時地上前,臉上帶著職業化的笑容,試圖將注意力從這尷尬的場面轉移開。
王盛收回目光,語氣平淡卻不容置疑:“鄭社長,替我感謝金長官和李委員長的盛情。
不過公司事務繁忙,尤其是關于中韓電影引進試點的具體工作急需處理,我必須下午就返回國內。晚宴只能心領了。”
鄭泰元臉上的笑容微微一僵,他顯然希望能借晚宴進一步鞏固關系,甚至試探王盛對后續合作,特別是對他提交的那份韓國電影片單的態度。
但王盛的理由冠冕堂皇,他無法強留。
“理解,理解!王總日理萬機。”鄭泰元連忙點頭,“那我立刻安排車輛送您去機場。”
“有勞。”
王盛沒有再多做停留,與周星星、李曉冉簡單交代了幾句(他們后續還有在日韓的宣傳活動),便在助理和安保的簇擁下,迅速離開了這片彌漫著失望與荒誕情緒的體育場。
數小時后,飛往京城的航班拔地而起,將光州的喧囂與躁動遠遠拋在下方。
頭等艙內,王盛調整了一下座椅,從公文包里取出了鄭泰元之前鄭重遞交的一份文件——那是泰元娛樂精心準備的,希望引進中國市場的韓國電影推薦片單。
他靠在椅背上,指尖劃過光潔的紙面,目光快速掃過一部部電影的簡介、主創和類型。
鄭泰元很用心,推薦的影片覆蓋了愛情、喜劇、動作等主流類型,其中不乏一些在韓國本土票房和口碑尚可的作品,甚至有一兩部帶有模仿港片風格的黑幫片,試圖以“暴力美學”作為賣點。
然而,王盛的眼神始終平靜,甚至帶著一絲挑剔。
他知道韓國電影在未來十幾年會迎來所謂的“忠武路復興”,出現一批在國際上拿獎或引發關注的作品。
但在2002年這個節點,韓國電影的整體工業水準、敘事能力以及國際影響力,還遠未到成熟期。
大部分作品在他看來,都帶著濃厚的模仿痕跡(尤其是對香港電影和好萊塢B級片),劇本往往虎頭蛇尾,情感表達過于直白甚至狗血,制作上也難免透著一種“小家子氣”。
他仔細翻閱著,像是一個苛刻的質檢員。
最終,他的手指在其中兩部影片的簡介上點了點。
一部是號稱投資不小的愛情片,劇情是老套的絕癥梗,搭配一些刻意的搞笑橋段,演員表演浮夸。
另一部是犯罪題材,試圖營造黑色氛圍,但敘事混亂,邏輯漏洞明顯,動作設計也顯得笨拙。
“就這兩部吧。”王盛對身旁的助理低聲吩咐,“回復鄭泰元,經過初步評估,我方對這兩部影片有引進意向。具體細節,等我們回國后,讓發行部門與他們接洽。”
助理迅速記錄下來。
他有些疑惑,這份片單里明明有幾部看起來更“像樣”的片子,為何王總會選這兩部看起來頗為平庸,甚至在韓國本土評價都一般的作品?
但他深知王盛的決策從不無的放矢,沒有多問,只是嚴格執行。
王盛合上文件夾,閉上眼,看似養神,腦中卻在清晰地進行著戰略推演。
好萊塢大片的引進,他目前還插不上手。
但韓國電影這個試點口子,是他爭取來的,擁有相當程度的話語權。
他絕不會把這個口子變成滋養韓國電影在中國市場開疆拓土的溫床。
他的目的很明確:
第一,履行試點承諾,表明盛影傳媒在積極推動中韓電影交流,堵住各方之口。
第二,精心選擇一些質量平庸、缺乏爆款潛質的韓國電影引入。
要讓第一批通過正規渠道進入中國市場的韓片,給國內觀眾和院線留下一個“不過如此”,甚至“有點差”的印象。
當觀眾在影院里看到這些劇情俗套、制作粗糙的影片,自然會降低對“韓國電影”這個整體品牌的期待值,形成一種“韓國電影也就那樣”的初始認知。
這遠比引入一部潛在的爆款,要有利得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要將這三個寶貴的“引進名額”的價值最大化——不是用來給韓國電影做嫁衣,而是用來推動“中韓合拍片”。
這是典型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那兩部被選中的“差片”,只是為了湊數,表明確實“引進”了,甚至可能利用它們作為談判籌碼,逼迫韓方在合拍項目上做出更大讓步。
文化領域的競爭,有時比球場更加微妙和殘酷。
它不在于一時的勝負,而在于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的爭奪。
他無意阻擋文化交流的大勢,但他必須確保,在這股大潮中,華夏的聲音和利益,能夠占據主導。
引進幾部“冷盤”韓片,再將引進渠道巧妙轉化為己所用的合拍項目,這只是第一步。
他要讓未來中國的觀眾提起韓國文化產品時,首先想到的是由“盛影系”主導的、符合中國價值觀和市場規律的合拍精品,而非原汁原味的“韓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