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內部的波瀾暫時平息。
文化事業的波瀾依舊。
來自大洋彼岸的傳真和郵件顯示,迪士尼的編劇團隊正在基于王盛提供的核心框架,緊鑼密鼓地完善《當幸福來敲門》中美合拍版的劇本。
雙方就文化細節的適配、角色背景的本地化進行著頻繁的溝通。
王盛對此保持關注,但并未過度干涉,他相信迪士尼在溫情勵志題材上的功底。
懷柔“成龍快樂園”的后期基地里,《博物館奇妙夜》的后期制作進入了最緊張的沖刺階段。
數字領域等頂級特效公司傳來的樣片越來越精細,那些復活的兵馬俑、翩翩起舞的唐三彩侍女、竊竊私語的青銅器,在王盛和視效團隊的反復打磨下,愈發顯得活靈活現,奇幻色彩與喜劇效果交織,預示著這又將是一部顛覆市場認知的視聽盛宴。
另一邊,由徐客執導的《繡春刀》也已在京城懷柔影視基地和浙省橫店等地正式開機。
王盛雖沒有親自盯在現場,但通過項目負責人傳來的報告和定妝照、場景圖,他能感受到徐客試圖在這部武俠片中注入的寫實格調和歷史蒼涼感。
這部定位精準、風格硬朗的武俠片,被初步定在年末賀歲檔,與《博物館奇妙夜》形成類型互補,共同構筑盛影傳媒的年底攻勢。
然而,眼前的挑戰并非遠在年底,而是近在咫尺的、堪稱慘烈的2002年暑期檔。
六月至八月底,長達三個月的黃金檔期,仿佛成了好萊塢大片的狂歡節。
一份長長的片單擺在王盛的案頭:《蜘蛛俠》、《星際寶貝》、《風語者》、《怪物史萊克》、《冰川時代》、《精靈鼠小弟2》、《南極大冒險》、《少數派報告》、《星球大戰前傳二:克隆人的進攻》……
足足九部分賬大片,如同九艘航空母艦,即將駛入尚顯稚嫩的中國電影市場。
它們類型各異,從超級英雄到動畫合家歡,從戰爭史詩到科幻懸疑,幾乎覆蓋了所有主流觀眾群體,其背后的好萊塢工業光環和全球營銷聲勢,足以讓任何本土片方感到窒息。
這并不是王盛的手筆。
一年進口二十部分賬大片實在是太多了。
反觀盛影傳媒,在這個暑期檔顯得格外“單薄”。
僅有兩部小成本都市喜劇上映。
這兩部片子成本有限,主打本土笑料和情感共鳴,面對好萊塢的視覺奇觀和全球IP,在硬件上幾乎毫無勝算。
唯一的變數,或者說盛影傳媒暑期檔真正的押注,是一部來自港島中國星的“批片”——《我的左眼能看到鬼》。
為了能讓這部帶有靈異色彩的影片通過內地審查,順利上映,盛影方面與片方溝通,進行了大幅修改。
中國星為了把作品輸入內地,特地請了張伯芝來演女主,對盛影方面提出的要求肯定照做。
他們重拍了一個結局,將一切超自然現象解釋為女主角因創傷產生的幻覺,最終落腳于積極治愈和情感救贖,完美符合了“不能有真鬼”的內地審查紅線。
這部影片定于7月15日,與港島同步上映。
盛影傳媒買斷了其在內地的所有版權,并憑借與院線的良好關系,為其爭取到了高達30%的初始排片率。
“這是我們這個暑期,唯一能在類型上形成差異化,并且暫時沒有盜版資源干擾的片子。”
宣發部門的負責人在會議上向王盛匯報,“好萊塢再厲害,這類涉及本土文化語境和情感模式的都市奇幻喜劇,他們一時半會兒也拍不出來,就算拍了,引進也需要時間。這是我們唯一的優勢窗口。”
王盛看著《我的左眼能看到鬼》那修改后偏向溫情奇幻的海報,點了點頭。
……
在電影正式上映前,整個社會的輿論焦點,依然被韓日世界杯牢牢占據。
然而,對于中國球迷和普通民眾而言,這種關注帶著越來越多的苦澀和無奈。
小組賽三場戰罷,中國隊三戰全敗,進0球,失9球,成績單冰冷而殘酷。
首戰哥斯達黎加后的“為何不用功夫”的荒誕問責猶在耳邊,現實的差距卻讓人無言。
就在一片失望之中,另一股與足球相關,卻微妙地牽扯到王盛和《功夫足球》的輿論,開始在一些體育論壇和報紙專欄上悄然流傳。
有媒體報道稱,東道主之一的韓國隊,在本屆世界杯上“學會了《功夫足球》的精髓”。
報道并非贊揚,而是帶著強烈的諷刺和指控,指出韓國隊在比賽中“無所不用其極”,動作粗野、小動作頻繁,甚至質疑某些判罰的公正性,認為他們為了勝利不擇手段,將競技體育的“功夫”用在了歪處。
多家網絡論壇和部分南方都市報的體育版塊,開始出現一種論調,矛頭直指在本屆世界杯上表現“突出”、頗具爭議的東道主之一——韓國隊。
這些報道和帖子用一種半是譏諷、半是驚嘆的口吻描述:韓國隊在比賽中展現出的“頑強斗志”、“永不放棄的跑動”和某些在判罰邊緣游走的“強硬防守”,仿佛領悟了某種“東方神秘力量”的真諦。
有文章甚至直接調侃:“看來,《功夫足球》的精髓,被我們的近鄰學去了,而且用得更加……務實。”
更絕的是,某家港島媒體不知從何處挖出了一段“舊聞”,引用了一位不具名的韓國隊工作人員在小組賽期間的私下感慨(其真實性存疑),該“工作人員”表示:
“《功夫足球》我們全隊都看了,深受啟發。功夫足球的原理,不是表面上的飛檐走踢,而是將一種不屈的精神和為了勝利可付出一切的信念,融入每一次拼搶和跑動中。外人只看到了滑稽,卻沒看懂其中的哲學。”
這篇報道被廣泛轉載,標題極其吸睛:《韓國隊表示:你們根本不懂功夫足球的原理!》
一時間,“韓國隊學會了功夫足球”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社會熱梗。
有人憤慨于韓國隊的某些行為,認為這是對體育精神的褻瀆;也有人哭笑不得,覺得這鍋甩得實在離譜;更有甚者,開始重新翻出《功夫足球》的碟片,試圖從中“參悟”韓國隊強大的“奧秘”。
“他們這是污蔑!我們的《功夫足球》講的是夢想、熱血和堅持!不是這種下三濫的手段!”《功夫足球》劇組的一位工作人員接受采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