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你只管開團,隊友自會跟上。
最先跟上節奏,并且毫不掩飾幸災樂禍的,是部分港島電影人。
自王盛拋出那份被私下稱為“霸王條款”的合作原則,又在金像獎上“炮轟”港片后,他在港圈內就樹敵不少。
如今眼見王盛在內地陷入輿論漩渦,一些曾被盛影系“壓制”或拒絕合作的港島導演、制片人,紛紛通過關系密切的港媒“發聲”。
“某位北上發展的L姓導演”對相熟記者“感慨”:“內地市場大,但規矩也多。有些人為了快速成功,路子走得比較急,現在被反噬,也是意料之中?!?
“一位W姓資深制片人”則在專欄中陰陽怪氣:“合作講究平等互利,如果一方總想著通吃,甚至試圖改變行業生態,遲早會引來眾怒。電影不只是生意,更是文化,失了文化根基,再大的商業成功也是空中樓閣?!?
這些來自“自己人”(同為華人電影圈)的背刺,往往更具殺傷力,試圖將王盛塑造成一個“忘本”、“傲慢”、“只知牟利”的文化背叛者。
……
在京城,盤根錯節的“京圈”內部,對王盛和盛影系的情感更為復雜。
王盛這個京圈異端,不僅搶走了市場的注意力,更以其強大的資本和渠道能力,吸引了不少原本依附于京圈的創作人才。
雖然王盛與韓三坪領導的北影廠系(可視為京圈一部分)合作緊密,但與京圈內其他派系,如以大院子弟為核心、更偏向藝術和意識形態的那部分人,關系卻相當微妙。
此刻,面對洶涌的輿論,京圈內不少人選擇了冷眼旁觀,甚至暗中推波助瀾。
一些與盛影存在資源競爭的影視公司,樂見其陷入麻煩;某些自詡“藝術堅守”的導演、編劇,則對王盛的“商業化”路徑本就嗤之以鼻,認為他拉低了中國電影的格調。
他們或許沒有親自下場撕咬,但卻在私人聚會、行業交流中,有意無意地擴散著對王盛和盛影不利的論調,默認甚至鼓勵著這場針對王盛的“批判”。
……
而上影集團為代表的“滬圈”,心情則更為矛盾。
一方面,他們剛剛與王盛、迪士尼達成了《當幸福來敲門》的合拍協議,是利益共同體。
另一方面,王盛和盛影系的強勢崛起,同樣對以上海為基地的滬圈構成了潛在威脅。
盛影傳媒若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電影第一股”,將極大鞏固其行業龍頭地位,進一步擠壓其他國有電影集團的空間。
朱泳德私下致電王盛,表達了關切,但也委婉提醒:“王總,樹大招風啊?,F在這個輿論態勢,對我們合作的項目會不會有影響?迪士尼那邊也很關注中國的輿論環境。”
滬圈內部,并非鐵板一塊地支持王盛,也有聲音認為,應該借此機會敲打一下盛影,確保在上影與盛影的合作中,上影的利益能得到充分保障。
簡而言之,想摘桃子。
……
大洋彼岸,新線影業的凱文·布朗和迪士尼的羅伯特·艾格,也通過駐華人員和輿情監測,關注著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
他們擔心的不是“文化安全”這種虛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商業利益。
布朗致電王盛,語氣嚴肅:“王,我們合作的《功夫足球》北美發行很成功,但這邊的媒體也開始引用中國國內的批評聲音,質疑我們與‘缺乏文化責任感’的公司合作。
這可能會影響我們后續項目的推進,尤其是《博物館奇妙夜》的北美發行計劃。”
艾格則更為圓滑,但關切程度絲毫不減:“王先生,迪士尼非常重視與您的合作。
我們相信您的判斷和能力,但中國市場的穩定和合作伙伴的聲譽,對我們至關重要。
希望這場小小的風波能盡快平息?!?
他們的想要馴化王盛。
……
然而,最陰險、也最具殺傷力的攻擊,隱藏在輿論的喧囂之下。
有“消息靈通人士”開始向幾家準備承接盛影傳媒IPO項目的券商和律所“透露”:“上面”對盛影傳媒在這種敏感時刻成為輿論焦點“非常不滿”,認為其“商業模式存在爭議”,“文化立場有待商榷”,其上市計劃“可能需要重新評估”。
更有一份以“部分電影界老同志”名義撰寫的“內參”材料,被悄然遞送到了相關主管部門。
材料中,不僅重復了輿論場上關于“文化買辦”、“沖擊國產電影”的指控,更著重強調:
“盛影傳媒以其龐大的資本和渠道優勢,已形成事實上的市場壟斷,不利于百花齊放?!?
“其內容生產過度傾向商業娛樂,缺乏對主旋律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社會效益存疑?!?
“若放任此類資本無序擴張并登陸資本市場,恐將對中國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文化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這一招“借刀殺人”,意圖再明顯不過——利用輿論和ZZZQ的帽子,直接攪黃盛影傳媒的上市大計!
……
京信大廈。
王盛站在落地窗前,俯瞰著車水馬龍的三環路。
李婷婷將一份份輿情簡報和私下傳來的“警告”放在他的辦公桌上。
他沒有憤怒,反而異常冷靜。
“老板,情況對我們很不利。背后推動的力量很雜,港圈那幫人跳得最歡,京圈里看我們不順眼的也在使絆子,滬圈隔岸觀火……還有人在背后捅刀子,想阻止我們上市?!崩铈面谜Z氣凝重。
王盛語氣平靜道:“盛影走到今天,動了太多人的蛋糕,想我們死的人,自然也多。”
“港圈那幫人,不過是敗犬的遠吠,他們賴以生存的舊模式行將就木,把氣撒在我頭上而已。內地沒有人拉他們,他們自己就會死,不足為懼。”
“京圈里的某些人,守著那點壇壇罐罐,生怕我們打破了他們的舒適區,既想賺錢又放不下身段,可笑?!?
“滬圈……利益使然,可以理解,但只要合作項目能帶來實打實的好處,他們就不會真正翻臉。”
“至于躲在最深處,想借‘文化安全’這柄刀殺人的……”
“無非是那些被我們遠遠甩在后面的競爭對手。盛影如果倒了,空出來的市場、人才、資源,夠他們飽餐一頓了?!?
王盛轉過身,踱步到辦公桌前,拿起那份關于“內參”的報告,嗤笑一聲:“把引進分賬大片的政策,偷換概念成我王盛的個人行為,把中國電影產業在入世后必然面臨的競爭和陣痛,全都歸咎于一家努力求生、尋求發展的民營企業……這頂帽子扣得可真大!”
王盛很清楚,引進分賬大片的決策,是更高層面為推動中國電影市場開放、倒逼產業升級而制定的戰略。
中影集團不過是執行者。
盛影傳媒的崛起,恰恰是順應了這一大勢,用市場化的方式證明了國產電影同樣可以取得商業成功,甚至在海外開拓疆土。
這幫人攻擊盛影,本質上是在攻擊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的成果,是想把剛剛看到一絲曙光的國產電影產業,再拉回到過去那種故步自封、依賴保護的狀態中去!
“他們這不是在幫我,是在幫好萊塢掃清障礙!”
王盛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我們自己人都不支持自己人搞商業類型片,不鼓勵創新和市場化,那才是真正的向好萊塢投降!才是國產電影的末日!”
略一思忖。
王盛心中已有決斷。
忍氣吞聲?
尋求和解?
那不是他的風格。
在這種原則性問題上的退讓,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認為你軟弱可欺。
既然你們開了這個團,就別怪我下手狠!
“婷婷。”
“在?!?
王盛對李婷婷下達指令:
“第一,讓我們的公關部門和合作的媒體,立刻準備反擊材料!核心論點就一個:盛影傳媒的成功,是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的成功!攻擊盛影,就是攻擊改革!把高度給我立起來!”
“第二,聯系韓三坪董事長和中影集團,表明我們的立場,爭取他們的支持。引進大片是國策,這一點必須明確!”
“第三,把我們這些年投資的文藝片、主旋律項目,比如《那山那人那狗》、《紅旗》、《橫空出世》等等,全部拿出來!用事實證明盛影傳媒從未放棄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
“第四,”
王盛頓了頓,語氣更冷,“讓法務部和信息安全部門動起來,搜集所有惡意造謠、誹謗的證據,尤其是那幾個跳得最歡的所謂‘專家’和‘媒體’。準備律師函,該告的告,絕不手軟!”
“第五,通知上市工作小組,按原計劃推進,不受任何影響?!?
“第六,讓公關部組織一場新聞發布會,我親自下場,把事情說清楚!”
王盛的策略很清晰。
你打你的文化悲情牌,我打我的市場化改革和產業發展牌;你躲在暗處煽風點火,我就走到臺前真刀真槍地干;你想用輿論壓我,我就用法律和更強大的輿論反擊回去!
嗅到這其中巨大危險的李婷婷抿了抿嘴唇,收起工作筆記,點點頭道:“是,我這就去執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