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教授的問題帶著學院派特有的審慎與疏離,他將“市場”與“藝術”置于看似絕對對立的兩端,試圖將王盛釘在“庸俗化”和“放棄社會批判”的恥辱柱上。
演播室內燈光灼熱,鏡頭緊緊捕捉著王盛的面部表情。
電視機前的觀眾,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王盛,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想聽這位商業巨子如何應對這關乎電影本質的詰問。
王盛并沒有被“第七藝術”、“社會批判功能”這些大詞嚇住,他甚至微微笑了一下,那笑容里帶著一絲難以言喻的意味,像是包容,又像是……憐憫?
“張教授的問題很有代表性,代表了我們很多理論工作者的一種思維定式?!?
王盛開口,語氣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電影一談錢,一考慮觀眾愛不愛看,就玷污了藝術的純潔性,就喪失了批判的資格?!?
他話鋒一轉,目光銳利地看向張元:“那么,我想反問張教授,在您看來,什么樣的電影才配稱之為‘藝術’?
是只能在電影節小圈子里放映、普通觀眾看得昏昏欲睡甚至根本看不懂的片子?
是必須苦大仇深、揭露所謂‘黑暗面’才能體現思想深度?
還是說,電影藝術就必須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徹底割裂?”
一連串的反問,如同連珠炮,讓張元一時語塞,他扶了扶眼鏡,試圖組織語言:“藝術當然有其獨立性和先鋒性,不能完全被大眾趣味綁架……電影的社會功能在于引導和反思,而非一味的迎合……”
“引導和反思?”王盛打斷了他,語氣依舊平穩,但語速稍稍加快,“張教授,您認為一部電影,如果連讓觀眾走進電影院、坐下來看完都做不到,它如何去‘引導’?
如何去‘反思’?它的價值和影響力,難道只存在于幾位評委、幾位理論家的論文里嗎?”
他微微前傾身體,目光掃過現場觀眾和鏡頭,仿佛在與無數普通人對話:“電影藝術不應該百花齊放嗎?可以有探索影像邊界的實驗藝術片,也可以有講述普通人悲歡離合的類型片;可以有深刻沉重的歷史反思,也可以有讓人開懷一笑的喜劇!
為什么在您和與您持同樣觀點的人看來,只有前者才配叫藝術,后者就是庸俗和原罪?”
“藝術的評判標準,什么時候變得如此狹隘和傲慢了?”
王盛的聲音帶著一種沉痛,“我們盛影傳媒投資了《那山那人那狗》,它不夠藝術嗎?它獲得了東京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我們參與了《橫空出世》,它沒有思想深度和社會意義嗎?它展現了我們民族最不屈的脊梁!
但我們同樣制作了《初戀這件小事》、《我的野蠻女友》,因為它們滿足了年輕人對美好愛情、對輕松娛樂的需求!這難道有錯嗎?”
“電影產業要健康發展,就必須是多元的、生態化的!
不能要求所有的電影都去承擔您所定義的‘社會批判功能’。
讓不同類型的電影,找到各自的目標觀眾,滿足不同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讓創作者能靠手藝體面地活下去,讓產業有資金循環投入更好的制作,這才是健康的狀態!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部分人抱著固有的觀念,指責所有試圖市場化、試圖吸引更多觀眾的作品是‘墮落’!”
王盛的論述層層推進,從藝術定義的駁斥,到產業生態的構建,將張元的問題從一個單純的學術討論,拉回到了更廣闊、更現實的產業層面。
他的觀點清晰而有力:藝術與商業并非水火不容,多元共生的生態才是中國電影的未來。
現場響起了一陣掌聲,主要是來自年輕觀眾和部分業界人士。
電視機前,許多被說教的“藝術片”折磨過的普通觀眾也深感共鳴。
張元的臉色有些發白,他試圖引用一些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來反駁,但那些拗口的術語在王盛直指人心的現實邏輯面前,顯得蒼白而無力。
就在這時,早已按捺不住的鄢小強抓住了發言機會。
他的攻擊角度更為刁鉆和陰險,直接指向王盛的“動機”和“立場”。
“王盛先生,您說得真是冠冕堂皇!市場化、國際化、滿足觀眾……多么動聽的詞匯!”鄢小強嘴角掛著譏諷的笑容,語速快而尖刻,“但讓我們看看您具體是怎么做的!”
“在不久前的港島金像獎上,您是如何評價港片的?
您說它們固步自封、脫離觀眾!
這番高論,被港媒視為對港片傳統的踐踏和傲慢的指手畫腳!這是您所謂的‘文化交流’和‘共同進步’嗎?
我看這更像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無情奚落,是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感和……自卑感的混合體!您是否需要通過貶低曾經的文化輸出者,來確立您這個新貴的權威?”
這個指控極其惡毒,將王盛對港片問題的客觀批評(盡管言辭犀利),扭曲為一種心理上的病態宣泄。
王盛眼神一冷,但沒有立刻打斷他。
鄢小強見王盛沉默,氣勢更盛,繼續拋出了他認為是“殺手锏”的論點:“還有您的《功夫足球》!它在北美的成功,確實令人驚訝。
但它是如何成功的?根據媒體報道,它的宣傳策略之一,就是與國足沖擊世界杯捆綁!”
他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悲憤的表演性:“用自己國家足球隊的失敗和窘迫,作為噱頭,去迎合西方觀眾可能存在的獵奇和偏見心理,以此來換取票房和關注!
王盛先生,請您捫心自問,這難道不是一種另類的文化自卑嗎?這不是新時代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是在對好萊塢的強權、對西方的文化評判標準,進行一種諂媚式的迎合!
您用這種方式取得的成功,難道值得我們驕傲嗎?這難道就是您所說的‘文化自信’?!”
“轟——!”
這番話如同在演播室投下了一顆炸彈。
現場一片嘩然。
胡蔓儷和張元臉上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電視機前,無數觀眾,尤其是那些對國足有著復雜情感、既愛又恨的球迷們,心情瞬間被攪動起來。
電視機前。
大舅子猛地一拍大腿:“這話說的……好像有點道理?。 ?
高父也皺緊了眉頭,顯然被這個問題觸動了。
韓家。
韓佳女焦急地看向父親:“爸!他胡說!王盛叔叔不是那樣的人!”
韓三坪面色凝重,他知道這個問題非常棘手,處理不好,王盛之前建立的優勢可能蕩然無存。
鏡頭死死對準王盛。
所有人都想知道,他將如何應對這記直奔“民族情感”和“文化立場”而來的重擊。
王盛的臉上沒有任何被戳破的慌亂。
他沒有看鄢小強,而是直接面向鏡頭,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屏幕,直視每一個質疑他的人。
“鄢先生,我很佩服您的想象力?!?
王盛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金石之音,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您用一個看似悲情的邏輯,編織了一個完美的‘有罪推論’。但很可惜,您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實,或者說,您選擇性失明?!?
“首先,關于港島金像獎的發言?!蓖跏⒄Z氣斬釘截鐵,“我批評的是港片現存的問題,是希望它能重振旗鼓!
如果連問題都不敢指出,一味沉浸在過去的輝煌里,那才是對港片最大的傷害!我王盛做事,向來對事不對人!
至于從您口中說出的‘文化優越感’和‘自卑感’,恕我直言,這是您以己度人!我對我所從事的事業,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擁有絕對的自信!無需通過貶低誰來獲得!”
“其次,關于《功夫足球》的北美宣傳!”王盛的聲音陡然提升,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您說我們利用國足的‘失敗和窘迫’?請問鄢先生,您看過《功夫足球》這部電影嗎?!”
他突然的提問,讓鄢小強一愣。
王盛不等他回答,繼續疾言厲色:“《功夫足球》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是夢想!是堅持!是草根逆襲!是無論面對多么強大的對手,都永不放棄的信念!
電影里的‘功夫隊’,最初也是一支弱旅,但他們憑借團結和奇思妙想,最終實現了夢想!
這部電影在北美宣傳時,捆綁的是‘夢想成真’的主題,是與世界杯期間全球球迷共通的激情與期待!”
“至于您提到的脫口秀調侃,”
王盛嘴角泛起一絲冷冽的弧度,“那是美國媒體自發的行為!新線影業只是順勢而為,將這種討論轉化為對影片‘夢想’主題的關注!
這正說明了我們的電影,觸動了他們社會文化中的某個共鳴點!這是一種文化傳播的成功,怎么到了您嘴里,就成了‘迎合’和‘自卑’?!”
“難道在您看來,中國電影走出去,就必須是苦大仇深、一本正經?
就不能用幽默、用自嘲、用商業類型片的方式去吸引外國觀眾,讓他們在歡笑中接受我們的文化內核?這是什么道理?!”
王盛越說越快,氣勢如虹:“如果我們自己都對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表達方式如此不自信,認為稍微用點巧勁、用點符合市場規律的宣傳手段就是‘自卑’,就是‘迎合’,那我們還談什么文化輸出?干脆關起門來自己玩算了!”
“《功夫足球》在北美,讓數百萬的普通美國觀眾,在電影院里為一支由中國演員飾演的、充滿奇思妙想的足球隊歡呼喝彩!
他們記住的不是您臆想中的‘國足窘迫’,而是‘Chinese Kung Fu’與‘Soccer’結合帶來的新奇、熱血和歡樂!
這難道不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印象的輸出?!”
“鄢先生,您口口聲聲文化自尊,但您的思維,恰恰透露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不自信!
您不相信我們的文化產品能夠憑借自身的魅力,以符合國際市場規則的方式取得成功!
您總覺得我們必須擺出一副悲壯的面孔,否則就是‘取悅’他人!這種心態,才是阻礙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礙!”
王盛的最后一番話,如同重錘,狠狠砸在鄢小強以及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心上。
他將“文化自卑”的帽子,原封不動地扣了回去!
現場陷入了短暫的寂靜,隨即,爆發出比之前更熱烈、更持久的掌聲!
電視機前,無數年輕觀眾激動地揮舞著拳頭。
鄢小強面容一僵,還想反駁,卻一時找不到更有力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