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最后一天,京城的氣溫已逼近零度,呼嘯的北風卷起枯葉,給這座古城平添幾分肅殺。
然而,比天氣更冷的,是新畫面影業辦公室內的氣氛。
張偉平盯著桌上剛剛送來的《華夏電影報》,王盛那篇關于《繡春刀》的影評專欄仿佛帶著灼人的溫度,刺得他眼睛生疼。
文章標題平實——《新武俠的筋骨與血肉:評徐客〈繡春刀〉》,內容卻字字千鈞。
王盛沒有過多渲染影片的刀光劍影,反而將筆墨聚焦于“寫實”二字。
他盛贊徐客此次“放下了天馬行空的奇幻想象,回歸到武俠的本源——人”,剖析了影片中錦衣衛“俸祿、晉升、同僚傾軋”的日常,如何與“飛魚服、繡春刀”的浪漫符號產生劇烈碰撞,形成獨特的戲劇張力。
他評價打斗場面“摒棄了吊威亞的飛天遁地,追求兵刃碰撞的質感與搏殺間的兇險”,稱其“重新定義了新千年武俠片的暴力美學”。
更關鍵的是,他指出《繡春刀》的成功在于“構建了一個可信的江湖,這個江湖不在山野,而在廟堂,俠客的敵人不是魔教,而是體制與人性的幽暗面。”
這篇影評,與其說是評價《繡春刀》,不如說是王盛借著徐客的刀,隔空劈向了《英雄》。
《英雄》鵬城試映后,雖然熱度空前,但業內流傳的反饋卻讓張偉平心頭蒙上陰影。
那些贊揚畫面美學、色彩構圖的聲音,總伴隨著“故事單薄”、“人物空洞”、“形式大于內容”的竊竊私語。
王盛此刻強調《繡春刀》的“敘事扎實”、“人物豐滿”、“現實肌理”,簡直是精準地往《英雄》最柔軟的腹部捅了一刀。
“院線那邊怎么說?”張偉平揉著發脹的太陽穴,問一旁的宣傳經理。
宣傳經理面色為難,低聲道:“張總,情況不太妙。幾家主要院線的排片經理反饋,《繡春刀》口碑爆了,尤其是‘貓眼’平臺上,評分高達9.0。
他們都在等《繡春刀》的首日數據,如果表現好,后續給《英雄》的排片空間恐怕……”
張偉平猛地一拍桌子:“恐怕什么?我們這是張億某的電影!是開啟中國大片時代的《英雄》!他們不懂嗎?”
宣傳經理噤若寒蟬,心里卻暗道:此一時彼一時了。
若是幾年前,國師的名頭自然無往不利。
但現在市場變了,院線改制后,那群經理一個個比猴還精,只認上座率和票房數據。
王盛一手打造的“中影盛世院線”如同一條兇猛的鯰魚,攪動了整個市場,逼得其他院線也不得不更加市場化。
《繡春刀》背靠盛影這棵大樹,本身就擁有“中影盛世”這條嫡系院線的保底排片,再加上貓眼平臺帶來的精準營銷和預售熱度,其他院線跟進是必然選擇。
更讓張偉平感到窒息的是《博物館奇妙夜》的步步緊逼。
那部電影定檔12月13日,比《英雄》早一周上映。
同樣是特效大片,一部是合家歡奇幻喜劇,一部是沉重歷史武俠,一部全球同步上映聲勢浩大,一部困于國內且口碑爭議……院線經理會怎么選,用腳指頭都想得出來。
《英雄》仿佛陷入了一個精心編織的包圍圈:《繡春刀》率先搶灘,分流武俠題材觀眾和口碑;《博物館奇妙夜》緊隨其后,以更強的娛樂性和全球聲勢正面碾壓;等到《英雄》上映時,市場熱度、排片空間還能剩下多少?
張偉平只能拼命砸錢,用“張億某”、“武俠特效巨制”、“中國第一部真正藝術大片”這些名頭瘋狂宣傳,試圖挽回頹勢。
但他心里清楚,在院線渠道這個硬核戰場上,他幾乎失去了所有先機。
王盛不玩虛的,直接用渠道和內容生態把他逼到了墻角。
……
12月1日,周日。
盡管是周末,但新畫面影業的核心層幾乎全員到崗,氣氛凝重得能擰出水來。
上午十點,經過專資辦初步核實的《繡春刀》首日票房數據,終于以傳真和內部通訊的方式,抵達了各大影視公司老總的案頭。
張偉平看著那張薄薄的紙,手指微微顫抖。
《繡春刀》首日(11月29日,周五)票房數據:
統計范圍:全國有效銀幕(3072塊)
排片占比:61.5%
首日票房:7,650,000元(約765萬)
“七百六十五萬……”張偉平喃喃自語,這個數字像一把重錘,狠狠砸在他的心口。
他死死盯著那幾個關鍵數據:全國有效銀幕數已從半年前的2672塊,猛增至3072塊!
這四百塊新增銀幕,大半功勞要歸于王盛推動的“中影盛世”等跨省院線在蘇、浙、魯、粵等經濟強市的二級城市瘋狂下沉,開設現代化多廳影院。
銀幕數的增長,直接提升了市場的單日票房容量。
而《繡春刀》憑借盛影系的排片優勢和貓眼平臺帶來的超高預售,豪取超過60%的排片率,在15元的平均票價下,斬獲765萬的首日票房!
這意味著其首日上座率達到了一個驚人的高度!
這是一個足以讓任何電影公司瘋狂的開門紅!
它不僅證明了《繡春刀》本身的質量和市場接受度,更印證了王盛所構建的“盛影模式”——從內容制作(類型片探索)、到渠道控制(院線布局)、再到宣傳營銷(貓眼平臺、影評引導)——所形成的強大閉環戰斗力。
相比之下,《英雄》雖然名聲在外,但在具體的市場數據面前,卻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張偉平仿佛已經看到,下周一開始,全國院線經理們會如何瘋狂地進一步調高《繡春刀》的排片,而原本承諾給《英雄》的那些黃金場次和銀幕,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
“王盛……”張偉平從牙縫里擠出這個名字,一股混合著憤怒、不甘和一絲無力感的寒意,從脊椎骨竄了上來。
他知道,賀歲檔的戰爭,在第一聲槍響《繡春刀》出鞘的那一刻,天平就已經嚴重傾斜。
《繡春刀》的這765萬,不僅僅是票房,更是壓向《英雄》的、裹挾著市場大勢的滾滾雪崩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