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8日,下午。
魔都證券交易所那聲象征性的鑼響余音尚未散盡,一場席卷全國輿論場的風暴已然成型。
正如無數市場觀察者所預料的那樣,盛影傳媒(603888)登陸A股,并不僅僅是財經版塊的頭條,它更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漣漪迅速擴散至社會文化的每一個角落。
當天下午,從京城、魔都、羊城,到諸多二線城市的報攤亭,但凡帶有“晚報”、“都市報”、“娛樂報”字樣的紙質媒體,幾乎無一例外地將“盛影傳媒上市”作為最醒目的標題。
《京城晚報》在文化版用了整版報道,標題是《“盛影號”航母鳴笛啟航,中國電影駛入資本深海》,文章詳盡梳理了盛影傳媒從婚慶錄像到全球票房巨擘的八年歷程,配圖是王盛在上市儀式上沉穩敲鑼的大幅照片,評論稱“這不僅是一家公司的勝利,更是一個時代對文化產業價值認可的象征”。
《羊城晚報》的財經版視角則更具沖擊力:《29.64元!盛影傳媒開盤暴漲30%,神秘掌門人王盛身家瞬超170億!》。
文章中間簡單粗暴地列出了一個計算公式:王盛持股7.7億股,乘以開盤價29.64元,其持股市值已達到驚人的228.23億元人民幣。
這個數字,如同一個巨大的驚嘆號,砸在了無數讀者的心坎上。
“百億富豪”,這個在2003年聽起來如同天方夜譚的名詞,被牢牢地釘在了王盛的頭上。
《華西娛樂報》更是直接用上了《王盛:八年造夢,一朝封神!》這等充滿個人崇拜氣息的標題,將王盛的創業史描繪成一部勵志傳奇,著重渲染了《功夫》熱映與上市成功的雙重喜悅,稱其為“獻給所有相信夢想者的一劑強心針”。
然而,在一片看似鋪天蓋地的贊譽之下,潛流早已開始涌動。
在一些更具批判性和獨立色彩的媒體上,以及初具規模的網絡論壇如“西祠胡同”、“天涯社區”的財經板塊,質疑和警惕的聲音開始浮現。
《南方周末》的一篇評論文章標題相對克制,但內文卻犀利無比:《盛影上市:文化產業的盛宴還是泡沫的開端?》。
文章指出,盛影傳媒48倍的發行市盈率遠超傳統制造業和 even大部分科技股,其估值嚴重依賴于對未來文化消費市場爆發式增長的“美好預期”。
“當一部電影的票房成敗足以影響一家百億市值公司的股價波動時,這是否意味著資本已過度滲透文化創作,使其淪為純粹的金融產品?”
文章進一步質疑,盛影傳媒通過“中影盛世院線”掌握龐大渠道,結合自身強大的內容制作和發行業務,已初步形成“渠道+內容”的閉環,是否存在利用市場支配地位擠壓競爭對手、形成行業“托拉斯”的嫌疑?
“我們樂見中國出現自己的迪士尼,但也需警惕壟斷帶來的創新停滯和市場公平的喪失。”
一些匿名的“業內人士”和分析師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語氣更是充滿酸葡萄心理和擔憂。
“這就是資本吹出來的泡沫!一部電影的成功具有極大偶然性,將未來寄托于此無異于賭博。”
“王盛太年輕了,手握如此巨量資金,他懂得如何駕馭嗎?我看懸。”
“盛影的模式就是通吃,從上游IP到下游影院,連宣傳渠道都把控得死死的,其他中小公司還有活路嗎?”
“我聽說他們內部管理非常霸道,王盛說一不二,這種個人色彩濃厚的公司,風險極高。”
更有甚者,在一些小范圍流傳的、來源不明的“內參”消息和惡意揣測中,開始散播“王盛上市就是為了圈錢套現,準備隨時跑路海外”的荒謬言論,試圖從道德層面將他徹底抹黑。
這些聲音雖然尚未成為主流,卻在特定的圈層——尤其是那些在盛影崛起過程中利益受損,或是對其模式感到恐懼和不適的競爭對手、傳統勢力以及部分保守的金融人士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但在普羅大眾的視野里,尤其是在年輕一代和普通影迷心中,又是另一番光景。
對于他們而言,復雜的資本運作、市盈率、托拉斯……這些詞匯遙遠而枯燥。
他們能切身感受到的,是《功夫》影院里那酣暢淋漓的笑聲與震撼視效,是“貓眼電影”帶來的便捷選座體驗,是《博物館奇妙夜》帶來的民族自豪感。
王盛的名字,與這些優質、好看、提氣的文化產品緊密相連。
“上市怎么了?盛影拍的電影好看,我樂意花錢看!”
“人家憑本事賺錢,眼紅什么?”
“王盛要是跑路了,誰還能拍出《博物館奇妙夜》這么牛的電影?”
“反正我支持盛影,支持王盛!”
網絡論壇上,類似的挺王言論占據著壓倒性優勢。
林曉月這樣的年輕白領,在午休時看到報紙上對王盛“圈錢跑路”的污蔑,甚至會氣憤地和同事爭辯幾句。
在他們看來,王盛用八年時間,從一個普通的北影廠子弟走到今天,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發生在本土的成功學奇跡,值得敬佩而非詆毀。
……
京城,新畫面影業。
張偉平的辦公室內,氣氛壓抑得如同冰窖。
桌上攤開著好幾份不同的晚報,頭版無一例外都是盛影上市和王盛身家暴增的消息。
《英雄》在《功夫》碾壓式排片和口碑下的慘淡票房報表,像一記記無聲的耳光,抽在他的臉上。
“泡沫!托拉斯!圈錢跑路!說得好!說得他媽的好!”張偉平猛地將一份報紙摔在桌上,臉上因為憤怒和一種近乎絕望的嫉妒而扭曲,“看到沒有?不是只有我們這么想!這小子已經成了眾矢之的!”
他對面坐著一位神色陰鷙的中年男子,是公司聘請的公關顧問,同時也與某些背景復雜的勢力有所牽連。
“張總,稍安勿躁。”中年男子聲音低沉,“現在的輿論,對我們有利有弊。利在于,確實有相當一部分力量對王盛和盛影的快速膨脹感到不安,這包括了文化圈里的一些老前輩,也包括了資本市場里擔心泡沫的人,甚至……”
他意味深長地指了指天花板。
“弊在于,”他話鋒一轉,“王盛和盛影在普通民眾里的聲望太高了,尤其是年輕人。單純靠媒體放話,很難動搖他的根基。他那套‘用作品說話’的邏輯,在目前階段非常有效。”
“那怎么辦?就看著他這么風光上市,然后拿著股民的錢進一步擠壓我們?”張偉平低吼道,眼中布滿血絲。
“當然不。”中年男子陰冷地笑了笑,“輿論只是第一步,是點燃火藥的引線。我們需要的是更實際的動作。他不是靠著《功夫》和上市風光無限嗎?那就想辦法,在這最風光的地方,給他撕開一道口子。”
他頓了頓:“我收到風聲,上面有些老同志,對王盛這種‘挾資本以令市場’,甚至隱隱有影響文化導向能力的民營資本家,非常不感冒。認為他破壞了規矩,挑戰了秩序。”
張偉平的眼睛猛地亮了起來,如同黑暗中窺見獵物的野獸。
“對!還有他那個貓眼電影,搞線上選座,是不是涉及資金池?有沒有金融風險?能不能往非法集資上靠一靠?”
他越想越覺得可行,臉上浮現出病態的潮紅,“就算搞不死他,也要讓他脫層皮!讓他知道,這個圈子,不是他一個小輩能隨便通吃的!”
類似的密謀,并不僅僅發生在新畫面。
在京城某些不對外開放的私人會所包廂里,在滬上某些資本大鱷的茶敘中,甚至在海外一些因王盛截胡項目而利益受損的機構內部……一股股或明或暗的力量,正因盛影的上市和王盛的驟然顯貴而被激活、被串聯。
他們有的因利益受損而憤懣,有的因地位受到威脅而警惕,有的則純粹是意識形態上的對立,看不慣王盛所代表的這種徹底市場化、資本化的文化產業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