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金絲眼鏡后的文化戰爭
顧晚舟那條“薯片吃完了”的消息還掛在聊天框最頂上,陸硯之盯著屏幕看了三秒,手指一動,回了個:“你只要繼續睡就行。”
鍵盤敲完最后一個字,他順手把咖啡杯往旁邊一推,杯底在桌面上劃出半道褐色的印子。眼睛沒離開顯示器——那邊正跑著數據模型,過去三年所有中韓合拍項目的輿情走勢、修改劇本比例、演員抗壓記錄,全被他扒出來重新洗牌。
他知道金昌浩不會善罷甘休。
那種人,面子比命重要,現在臉被打腫了,肯定要買熱搜翻身。而且越慘烈的敗仗,反彈越狠。這不是猜測,是規律。
果然,凌晨兩點十七分,小唐發來一條加密簡報:韓國某*大型娛樂論壇出現多篇“中國藝人難管教”主題帖,IP集中指向首爾江南區某寫字樓,發布時間高度同步,明顯是水軍矩陣。
陸硯之冷笑一聲,截圖存檔,順手拖進新文檔命名為《文化霸權操作手冊·初代樣本》。
火已經燒起來了,但現在的熱度還只是情緒燃料,炸得響,留不下東西。要是不趕緊把這場仗從“誰更狂”升級到“誰更有理”,等風頭一過,資本反手就能洗白成“文化交流誤會”。
他得讓這把火,燒出個道理來。
手指在鍵盤上敲了幾下,調出陳墨剛傳來的資料包。這家伙昨晚通宵整理了一堆學術論文,從韓國文化產業輸出戰略,到“軟實力殖民”的理論爭議,再到近十年東亞影視合作中的權力不對等案例,整整三十頁PDF,標題起得還挺騷——《當K-pop遇上C-quiet:話語權爭奪戰》。
陸硯之掃了兩眼,嘴角抽了抽:“這都能寫博士論文了。”
但他知道,這些才是真正的彈藥。
大眾罵得再兇,不如一句“有數據支撐”。網友說“韓方傲慢”,不如學者指出“結構性壓迫”。他要做的不是煽風點火,而是給火焰套上導流管,讓它精準噴向對方最怕曝光的地方。
他打開空白文檔,標題敲下一行字:
《論傲慢的100種死法——從一句“中國演員就該聽話”說起》
光是這個標題,就夠微博熱搜掛三天。
接下來就是干活。他一邊翻資料,一邊寫,筆鋒像手術刀,專挑皮肉下面的神經線割。第一段直接甩出會議錄音分析,證明所謂“翻譯誤差”純屬扯淡;第二段列數據,指出過去五年八部中韓合拍劇里,中方角色情感線被強行加碼的比例高達87%;第三段引理論,拿東方主義和文化依附論砸場子,最后還不忘補一刀:“當你用‘本土化’當借口,其實是在說——你們的文化,不夠格。”
寫到這兒,他喝了口冷掉的咖啡,眉頭都沒皺一下。
這種文章,娛樂號不敢發,怕惹事;主流媒體嫌太尖銳,怕被說帶節奏。可他偏要發,還得發得堂堂正正。
他在文末附上陳墨整理的摘要版資料,做成“數據附錄”,又把關鍵段落拆成十幾條微博體短評,方便傳播。甚至連韓語翻譯都準備好了,就等發布時間一到,雙語齊發,直接沖韓國上班族早高峰通勤時間。
這才是降維打擊。
正忙著,手機震了。
顧晚舟回了句:“行,那你打你的,我接著睡了。”
后面還跟了個表情包,一只熊貓癱在沙發上,配字是“本懶王授權開戰”。
陸硯之瞥了一眼,嘴角微不可察地翹了下,隨即切回文檔,繼續刪改最后一段。
不能只罵人,還得立住立場。他說的不是“反韓”,而是“反霸權”。不是情緒宣泄,是規則重審。所以結尾他特意加了一句:“我們不要跪著的合作,也不要打著合作旗號的馴化。我們要的是平視對話的資格——哪怕對方聽不懂,也得先學會閉嘴。”
敲完回車,他深吸一口氣,把整篇文章打包,設置定時群發。
時間定在六點整。
正好是韓國人睜眼刷手機的點。
他靠回椅背,金絲眼鏡映著屏幕冷光,像兩片結了霜的湖面。手指懸在發送鍵上方,遲遲沒按下去。
不是猶豫,是在等。
等一個信號。
三分鐘后,小唐再次發來消息:“監測到韓方公關團隊開始聯系國內頭部娛樂號,疑似準備投放軟文洗白,關鍵詞包括‘溝通誤會’‘藝術自由’‘顧晚舟耍大牌’。”
陸硯之笑了。
來了。
對方果然要反撲,而且手段老套——先淡化矛盾,再倒打一耙。
這種套路他見多了。當年母親被網暴時,那些黑稿也是這么寫的:“當事人情緒激動”“公眾人物應有容忍度”“不過是玩笑話”。
現在換了個劇本,還是同一群人,在干同一件事。
他不再遲疑,指尖落下,按下“確認發送”。
文章如箭離弦,瞬間飛向各大平臺。
公眾號、知乎、豆瓣、B站專欄,連帶著韓語版直發Naver博客和DC Inside論壇。配套的短視頻腳本也同步推給幾個敢說話的自媒體,標題都給他想好了:《他們說我們該聽話》《你以為這是合作?其實是服從訓練》《顧晚舟沒說的那部分真相》。
做完這一切,他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苦得直皺眉。
但眼睛亮著。
他知道,這一波不會再是簡單的熱搜大戰了。這是用學術邏輯包裝大眾憤怒,用文化傳播理論打一場輿論殲滅戰。
不是吵架,是審判。
而他和顧晚舟,一個在書房執筆,一個在保姆車里裝睡,配合得天衣無縫。
幾分鐘后,陳墨發來消息:“你這哪是寫文章,簡直是編教材。我都想拿去當課件了。”
陸硯之回了個“嗯”。
然后補充一句:“下次講座標題就叫《如何用一篇長文搞垮一家韓娛公司》。”
陳墨秒回:“講義我都準備好了,就差個被告席。”
兩人聊完,陸硯之切回后臺,刷新數據監控頁面。
中文平臺這邊,#中國演員就該聽話# 已經沖進熱搜前三,且上升曲線陡得嚇人。微博評論區清一色“誰給他們的臉”,抖音相關剪輯視頻播放量破千萬。
更關鍵的是,韓網也開始有反應了。
幾個小型論壇出現討論帖,標題寫著“中方真的會這么解讀嗎?”“是不是我們太強勢了?”甚至還有從業者發帖問:“以后合拍項目會不會更難推進?”
陸硯之看著這些,輕輕點了根筆。
他知道,真正的裂痕,從來不是罵出來的,是讓人自己意識到——原來我們一直走在錯誤的路上。
他正準備起草第二輪回應策略,手機又震了。
是顧晚舟。
沒有文字。
是一張照片。
畫面里她躺在保姆車后排,頭發亂糟糟的,手里捏著半包新拆的薯片,另一只手舉著手機自拍,背景是車窗透進來的晨光。
配文只有三個字:
“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