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學術論文的輿論反轉
顧晚舟把空薯片袋扔進垃圾桶,手腕一松,袋子在空中劃了道懶洋洋的弧線,正中靶心。
她沒動,繼續靠在沙發扶手上,手機屏幕亮著,熱搜榜刷新到第三遍。#顧晚舟炫富#已經沉底,取而代之的是#群演摔倒顧晚舟第一時間攙扶#,底下熱評第一寫著:“別人摔跤是事故,她是現場教學工傷申報流程。”
林姐站在旁邊,手里捏著平板,眉頭皺得能夾死蒼蠅:“水軍全被封了,可微博還在傳你住古堡喝冰可樂是資本作秀。”
“那讓他們傳。”顧晚舟把手機倒扣在膝蓋上,“反正我也沒喝香檳,喝的是可樂,還是冰的。”
林姐翻白眼:“你就不能發個聲明?好歹解釋一下場地升級是出于安全考慮?”
“解釋?”她抬眼,桃花眼里帶著點剛睡醒的渾,“誰信我說的,不如讓數據說話。”
話音剛落,手機震了。
來電顯示:陸硯之。
她接起來,沒出聲。
電話那頭傳來鋼筆輕敲桌面的聲音,一下,兩下。
“論文投了。”他說,“標題沒改,作者欄加了你名字。”
她笑了:“下次提前說一聲,我好準備學術答辯PPT。”
“等期刊發聲明,你再轉發。”他頓了頓,“這次不是通稿,是正經學術期刊,《現代傳播》。”
“哦。”她應了一聲,像在回應“晚飯吃什么”這種事,“那你記得把參考文獻格式調成APA,我導師當年就卡這個。”
電話那頭沉默兩秒。
“……你哪來的導師?”
“騙你的。”她翹起嘴角,“但我記得你說過,這本期刊審稿最狠,三個月都不回消息。”
“所以才趕在截稿前提交。”他的聲音壓低,“他們要是真收了,等于官方認證:砸錢升級場地,不是任性,是科學決策。”
林姐聽著半邊對話,耳朵都快豎起來了。
掛了電話,她盯著顧晚舟:“你們倆現在連吵架都用學術術語了?”
“這不是吵架。”顧晚舟重新點亮手機,“這是知識變現。”
---
凌晨三點十七分,陸硯之盯著電腦屏幕,光標停在“提交論文”按鈕上。
文檔標題:《綜藝拍攝場地投入與制作質量的相關性研究——以某古堡實景改造為例》。
他把通稿里那些“安全系數提升300%”的數據重新建模,補上了方差分析和回歸曲線,又從陳墨那兒要來近三年綜藝事故統計表,作為對照組。文獻綜述部分翻出了自己十年前寫的碩士論文,順手引用了兩句。
作者單位填的是“傳媒學院影視社會學研究中心”,通訊郵箱用了學校后綴。
匿名提交框打了個鉤。
他猶豫一秒,取消。
不匿名。
這次不是為了躲審查,是為了亮身份。
鼠標點擊確認。
系統提示:投稿成功,等待初審。
他摘下眼鏡,袖口擦了鏡片,再戴上時,目光落在書架上那本泛黃的《輿論解剖學》。
扉頁還貼著當年簽售會的標簽:暢銷書作家·陸硯之。
他輕笑一聲,關掉頁面。
然后打開微博,私信小唐:
“明天早上八點,盯《現代傳播》官網。”
---
清晨七點,古堡片場。
顧晚舟還窩在同一個位置,羽絨服拉鏈拉到鼻尖,手里換了包新薯片。
林姐走過來,遞上熱咖啡:“陸教授那邊有動靜沒?”
她搖頭,咬了口薯片。
“你說他真能把這事弄成學術研究?拍個綜藝還得寫論文?”
“他早就不只是寫書的了。”顧晚舟瞇眼,“他是想讓全世界知道,我們干的每件事,都有依據。”
正說著,手機響了。
還是陸硯之。
“過了初審。”他說,“編輯部發了說明,說文章數據扎實,擬收錄專題。”
她沒急著回話,先咔嚓咔嚓吃完嘴里的薯片,才開口:“所以,我現在是學術第二作者了?”
“嗯。”
“那我要不要寫個致謝?比如‘感謝贊助商可口可樂’?”
“別鬧。”他聲音嚴肅,“他們認的是研究本身,不是段子。”
她笑出聲:“可我就是靠段子活到今天的。”
電話掛了。
她低頭看微博,刷新。
沒有熱搜。
等了十分鐘,還是沒有。
林姐也盯著自己手機,手指不停下滑:“是不是太硬核了?學術圈的事,網友看不懂……”
話沒說完,彈窗炸了。
#現代傳播認可顧晚舟場地升級為行業范本#
熱搜第八,跳動上升。
點進去,是期刊官網截圖,配文:“經專家評審,該研究為綜藝工業化提供理論支持。”
底下第一條轉發是陸硯之。
ID帶藍V認證:陸硯之,傳媒學院教授。
配文只有兩行字:
“有些人說她浪費錢。
我們測算過:安全系數提升300%,收視預期增長37.6%——這不是揮霍,是投資。”
評論瞬間爆炸。
“所以頂流打架不用拳,用知網?”
“原來他們不是有錢有閑,是有理有據。”
“建議趙氏資本也讀讀這篇論文,省得老搞碰瓷那一套。”
更絕的是,有人翻出陸硯之五年前出版的《輿論解剖學》,豆瓣評分8.9,被列為傳媒系必讀書目。
#陸硯之用學術懟人#直接沖上榜首。
視頻博主剪輯了他的金句合集:“流量的本質是注意力剝削”“熱搜不是真相,是情緒期貨”。
高校論壇冒出帖子:《論陸硯之如何把娛樂圈變成田野調查樣本》。
連知乎都有人提問:“如果顧晚舟真的推動了綜藝場地標準升級,算不算文化貢獻?”
答案最高贊:“她出錢,他出腦,一個敢砸,一個敢寫——這叫產學研結合。”
---
林姐看著熱搜一路飆升,差點把平板摔了。
“這都能火?寫篇論文比發通稿還猛?”
“當然。”顧晚舟終于坐直了,“通稿是解釋,論文是定義。解釋是求理解,定義是定規則。”
她拿起手機,找到陸硯之那條微博,轉發。
只加了一句:
“下次報銷能不能按學術成果算?”
三分鐘后,陸硯之回復:
“已向校財務處提交立項申請。”
底下評論笑瘋:
“這CP我磕到了,一個負責改變世界,一個負責改變報銷制度。”
---
下午兩點,導播間外。
林姐拿著平板對助理交代:“通知財務,群演保險報銷單今天必須走完流程。”
“為啥這么急?”
“因為現在每一筆支出,都是論文數據。”她瞥了眼熱搜榜,“咱們得對得起學術嚴謹性。”
助理懵懂點頭,轉身跑開。
林姐抬頭,看見顧晚舟從休息區起身,朝主棚走去。
“你還去錄?”
“戲還沒拍完。”她頭也不回,“而且,我得確保所有動作軌跡都符合論文里的安全模型。”
林姐愣住。
等反應過來,人已經走遠。
她掏出手機,給陸硯之發微信:
“她說她的表演要符合你論文里的動作參數。”
對方秒回:
“告訴她,第14頁圖3-2標注了最佳避險角度,建議參照執行。”
---
書房里,陸硯之關掉瀏覽器。
桌面上躺著一份打印稿,A4紙裝訂整齊,封面印著《現代傳播》錄用通知。
他翻到最后一頁,作者欄清晰寫著:
第一作者:陸硯之
第二作者:顧晚舟
鋼筆擱在紙上,墨跡未干。
他沒動,靜靜看了幾秒。
然后伸手,把論文推到桌角。
電腦右下角時間跳到18:47。
手機震動。
微信彈出新消息。
一張圖。
顧晚舟坐在B廳角落,手里拿著記號筆,在威亞軌道圖上畫了一條斜線,旁邊標注:此處需加緩沖墊。
背景是忙碌的工作人員,燈光晃動。
時間戳:一分鐘前。
他點開對話框,回了個表情包。
一只戴眼鏡的狐貍,爪子舉著計算器,配文:“本項目ROI正在計算中。”
發送。
起身,熄燈。
---
林姐站在片場通道,看著監視器畫面。
顧晚舟正和導演討論走位,語氣平靜:“剛才那段摔戲,如果換成濕滑石板路,護具得加厚兩層。”
導演連連點頭。
她低頭看手機,熱搜還在前十。
突然,一條新詞條冒出來:
#顧晚舟論文引用率超985教授#
她瞪大眼,點進去一看,是個搞笑博主發的:
“根據不完全統計,顧晚舟參演作品平均學術引用次數:2.3次/部,超過某985高校傳媒學院副教授年均水平。”
底下評論:
“所以影后其實是隱藏學者?”
“建議她申個藝術學博士,題目就叫《論薯片袋在危機公關中的象征意義》。”
林姐笑著搖頭,把手機塞進口袋。
抬頭時,看見顧晚舟走出棚區,朝她走來。
“下一通告什么時候?”
“兩小時后。”林姐說,“你真打算按論文標準拍完所有戲?”
顧晚舟停下腳步,左手摸了摸羽絨服口袋,像是在確認什么。
然后說:
“不然呢?現在全世界都知道,我連摔跤都要摔得有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