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熱搜詞庫的生態構建
凌晨三點十七分,陸硯之還坐在書房。
電腦屏幕亮著,藍光打在他臉上,金絲眼鏡反著冷光。他沒動,手指懸在鍵盤上,像在等什么信號。
手機靜靜躺在桌角,屏幕朝下。但他的腦子沒停。
從趙氏倒臺,到戛納入圍,再到外網熱搜炸出“睡袍女人”,這些事一件接一件地發生,快得讓人喘不過氣。可現在,一切都安靜了。
他不想再靠運氣吃飯。
他調出一個加密文件夾,名字叫“熱搜日志”。里面存了過去三個月的所有數據——那些每晚零點自動跳進他腦子里的三條熱搜,和現實中爆發的真實詞條,一條不落都被他手動錄入系統。
這不是記錄,是復盤。
他點了下鼠標,程序開始跑。時間軸橫著鋪開,關鍵詞自動抓取、分類,資本動向、媒體發稿頻率、藝人行程波動……全被拉進同一個坐標系里。
小唐送來咖啡時,天剛蒙蒙亮。
“哥,你又通宵?”他把一次性紙杯放在桌邊,看到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曲線圖,“這玩意兒……能算出來啥?”
陸硯之沒回答,只讓程序刷新了一遍結果。
下一秒,新預測彈了出來:
【#顧晚舟戛納封后#,概率87%】
小唐瞪大眼:“臥槽,真能算?”
“不是算。”陸硯之敲了兩下回車,“是推演。以前我只知道結果,現在我要知道為什么。”
他指著圖上一段陡升曲線:“你看,‘孫導踩裙擺’那天,前三小時娛樂號發文量比平時高17%,但沒人覺得異常。其實早有征兆,只是沒人盯。”
小唐湊近看:“所以你現在是……提前看劇本?”
“對。以前我拿的是演員臺詞本,現在我要當編劇。”
話音剛落,門口傳來拖鞋啪嗒啪嗒的聲音。
顧晚舟晃進來,頭發亂翹,衛衣領子歪著,手里還捏著半袋薯片。她瞥了眼屏幕,冷笑:“你搞個算命軟件,還想讓我拜一拜?”
“這不是算命。”陸硯之轉頭,“這是數據模型。”
“哦。”她走到沙發邊坐下,翹起腿,晃著腳上的高跟鞋,“那你算算,我明天會不會想出門?”
“不會。”他說,“根據你過去兩年七百三十八次居家記錄,晴天出門率12%,陰天6%,今天預報中雨,出門概率不足3%。”
她咬了口薯片:“還挺準。”
“不止這個。”他切回主界面,“上周‘韓娛高層辱華’熱搜前4.2小時,韓國那邊社媒情緒指數突然飆升,但我們當時根本沒人監控那邊。如果模型早存在,我們能提前三小時布局。”
顧晚舟嚼薯片的動作慢了一拍。
她當然懂什么叫先手優勢。以前她是靠腦子懶,現在有人想用系統讓她更懶。
她問:“那下周呢?有什么能爆的?”
陸硯之點擊運行。
新預測跳出來:
【#某頂流人設崩塌#,概率79%】
【#女性群像戲獲海外發行#,概率68%】
【#電影節紅毯睡袍造型#,趨勢上升中】
顧晚舟盯著第一條看了兩秒:“哪個頂流?”
“還沒鎖定。”他說,“但從水軍活躍度和粉絲控評強度看,有人在準備洗白動作,反而暴露了破綻。”
她點點頭:“行吧,信你一次。”
小唐插嘴:“萬一模型錯了呢?咱們按計劃發通稿,結果熱搜沒起來,豈不是浪費資源?”
陸硯之推了下眼鏡:“它不是神諭,是地圖。走偏了,我們就重畫。”
顧晚舟忽然笑了:“你還挺會說話。”
“我說的是實話。”他打開另一個窗口,“接下來我們要建三級預警機制:紅色詞條,直接影響你,必須立刻響應;黃色詞條,行業風向,每日匯總;藍色詞條,邊緣動態,歸檔備用。”
小唐掏出小本本記下來:“那誰來盯?”
“你。”陸硯之說,“你是人形提醒器,現在升級成人形監測站。”
“我?”小唐愣住,“我不是助理嗎?”
“現在你是熱搜運營專員。”陸硯之說著,把一份分工表發到群里,“每天早上八點,給我和顧晚舟各發一份簡報。重點標紅,廢話刪掉。”
顧晚舟靠在沙發上,一邊吃薯片一邊刷手機:“你們搞你們的,我躺我的。”
“但你要配合。”陸硯之說,“比如接下來幾天,可能會有人試探你的反應。我們得讓你的每一次回應都變成火種。”
“怎么試?”
“比如突然有人說你演技不行,或者睡袍是炒作。”
“那我回一句‘關你屁事’是不是就上熱搜了?”
“差不多。”他嘴角微揚,“但我們要選時機,挑平臺,埋關鍵詞。不能亂放炮。”
她哼了一聲:“聽上去比我想象中累。”
“所以才要系統。”他指著屏幕,“以后你不用動腦,只要動嘴就行。說什么,什么時候說,我說了算。”
顧晚舟看了他一眼:“你這是要把我變成提線木偶?”
“是把木偶變成武器。”他說,“而且是你自己愿意揮出去的那種。”
她沒反駁,只是把最后一片薯片塞進嘴里,起身往客廳走。
“隨你。”臨走前她丟下一句,“要是真上了熱搜,記得請我喝奶茶。”
陸硯之沒回話,低頭繼續調試模型參數。
小唐站在旁邊小聲問:“哥,咱們第一條實戰測試是什么?”
“發通稿。”他說,“標題就叫《她時代背后的沉默力量》。內容不提獎項,不提競爭,只講一群普通女人的故事。但在第三段埋一句‘影后級表演’,自然帶出話題。”
“現在就發?”
“等半小時。”他看了眼時間,“九點零七分,微博流量開始爬坡,這時候推最容易被轉載。”
小唐點頭記下。
程序后臺持續運行,新的預測不斷刷新。有些詞條消失,有些增強。整個熱搜生態像一張動態網,而他們正試著織出第一根可控的線。
九點零五分,陸硯之敲下發送鍵。
通稿通過合作媒體賬號發出,附帶一張顧晚舟片場側拍圖——她坐在椅子上,穿著oversize衛衣,低頭看劇本,光線柔和。
沒有宣傳語,沒有煽情文案,只有平靜敘述。
兩小時后,微博出現自發討論帖:
“看完《她時代》幕后故事,我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女演員。”
“顧晚舟真的是用生命在演,不是用臉。”
“影后級表演這個詞,早就該給她了。”
話題慢慢升溫,沒人察覺這是引導,因為它看起來太自然了。
下午三點,#顧晚舟團隊神預測#悄悄爬上熱搜第十八位。
陸硯之看到通知,沒激動,只是把最新數據導入模型庫,標記為“首次閉環驗證成功”。
小唐興奮地舉著手機沖進來:“哥!起來了!真的起來了!”
陸硯之點了下保存。
文件名:**熱搜預測模型V1.0**
他按下回車。
與此同時,客廳沙發上,顧晚舟正窩在毯子里刷手機。她看到那個熱搜詞條,輕輕晃了晃腳上的高跟鞋,嘴角一勾,順手抓了把新拆的薯片。
她沒截圖,沒轉發,也沒點贊。
只是把手機反扣在胸口,閉上眼。
窗外陽光斜照進來,落在茶幾上的空薯片袋上。
陸硯之還在改代碼。
他加了一個新模塊:**反向干擾識別系統**。
專門用來抓那些人為制造的虛假熱度。
他知道,這條路才剛開始。
真正的戰爭,從來不在熱搜榜上爆發,而在它升起之前就已經結束。
他喝了口涼掉的咖啡,繼續敲字。
屏幕光映在鏡片上,像一片未熄滅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