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晚風帶著桂花香鉆進咖啡館的玻璃窗,我侄女鹿曉曉把剛點的拿鐵推到我面前,自己捧著一杯熱美式小口啜飲。她身上那件藏青色職業裝還是去年學校統一定制的工裝,袖口磨出了細微的毛邊,與她新加坡國立大學本科、香港理工大學碩士的學歷背景顯得有些違和。“剛好滿兩年,“ 她低頭看了眼手表,表盤上的劃痕清晰可見,“總算能聊點實在的,不像剛入職時,連五險一金繳納比例都不敢問。“
我攪動著咖啡勺,看著她眼底那點與年齡不符的疲憊。眼前這個 29歲的姑娘,兩年前帶著兩箱學術著作和滿腔抱負走進城郊那所俗城 “三本“ 的民辦高校時,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兩種教育體系差異的親歷者。
一、入職門徑:從 “過五關“ 到 “一堂課“ 的距離
“您還記得我入職前參加的那場公辦高校招聘會嗎?“ 鹿曉曉突然開口,指尖在杯壁上劃出一圈水汽,“當時市屬師范學院招一名英語教師,三百多個碩士博士擠破頭,光筆試就分了綜合能力、教育理論、專業英語三輪,面試還要抽題試講、答辯,最后還要政審公示,前后折騰了兩個多月。“
她的話讓我想起當時她發來的準考證照片,背景里排著蜿蜒的長隊。而這份民辦高校的工作,來得卻異常迅速。“這邊的招聘簡單得讓人不安,“ 鹿曉曉自嘲地笑了笑,“投簡歷三天后就通知試講,講一節《商務英語函電》,五個領導坐在下面打分,當天下午就談薪資簽合同。沒有筆試,沒有公示,甚至連學歷認證都只是掃了眼復印件。“
這種差異在她入職后愈發清晰。同小區住的張老師是隔壁公辦高校的編內教師,每次聊天都能說出一長串入職流程:“筆試要考事業編公共基礎知識,專業課還要考學術前沿動態,面試有結構化問答和即興演講,博士雖然免筆試,但要提交近五年的科研成果,還要做一場公開學術報告,整個流程下來比考博還難。“ 張老師說他們學校去年招的博士,光科研成果就裝了三大本,面試完當場就給了編制承諾。
然而,民辦高校的所謂“靈活”,實際上卻隱藏著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就拿上個月教務處新入職的李老師來說吧,他可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碩士呢!如此優秀的學歷背景,按常理來說應該是備受重視的。可誰能想到,他在試講完的第二天就直接上崗了,而且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竟然就被辭退了。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是有學生投訴他上課用的課件太過陳舊。聽起來似乎只是一個小小的問題,但在民辦高校里,卻可能引發嚴重的后果。鹿曉曉無奈地解釋道:“沒有編制這層保障,我們就如同簽了一份隨時可能到期的勞動合同一樣。”
相比之下,公辦學校的編內教師就穩定得多了。只要他們不犯原則性的錯誤,基本上都能夠安穩地工作到退休。但在民辦高校里,情況卻完全不同。校長的一句話,就可以輕易地改變考核標準。比如說,上周還強調重點看教學質量,這周卻突然要求每個老師必須拉到三個招生意向。這種變化無常的要求,讓老師們感到無所適從。
她快速地滑動著手機屏幕,焦急地尋找著那個教職工群的聊天記錄。終于,她找到了行政部剛剛發布的通知,通知的內容讓她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
通知上用加粗的字體寫著:“因辦學調整,即日起取消公共基礎課教研室,相關教師并入專業課組,兼任輔導員工作。”這幾個字仿佛是一道晴天霹靂,直直地劈在了她的心上。
她不禁感到一陣憤怒和無奈,這樣的決定竟然沒有征求過教師們的意見,也沒有任何過渡性的安排。這就像是企業調整部門架構一樣隨意,完全不顧及教師們的感受和職業發展。
她想起了自己在公共基礎課教研室的日子,雖然工作繁忙,但也充滿了成就感和滿足感。現在,這一切都將被改變,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職責。
她的心情愈發沉重,仿佛被一塊大石頭壓得喘不過氣來。然而,面對這樣的通知,她又能做些什么呢?除了接受現實,似乎別無他法。
二、薪資賬本:五險一金里的安全感差異
話題轉到待遇,鹿曉曉從包里掏出一張皺巴巴的工資條,上面的數字讓我有些意外。扣除五險一金后,實發金額剛過六千。“這還是加上超課時費的,“ 她指著 “績效工資“ 那一欄,“基本工資只有三千八,比張老師他們學校編內教師的基礎工資還低一半。“
最直觀的差距在五險一金。張老師的公積金每月個人繳兩千二,單位再補兩千二,加上年金,光長期福利就占了收入的三成。而鹿曉曉的公積金賬戶里,單位每月只繳三百多,“財務說按最低基數交,這樣學校能省點錢。“ 她苦笑道,“公辦是五險二金標配,我們連公積金都按最低比例來,更別說年金了。“
這種差異在福利上體現得更明顯。張老師去年拿到了學校發的一萬五住房補貼,今年又漲了薪級工資,“公辦的福利跟著政策走,每年都會微調,旱澇保收。“ 而鹿曉曉所在的學校,去年春節只發了兩箱蘋果,今年干脆什么都沒有 —— 校長在教職工大會上說 “受招生影響,福利暫時縮減“。
辦學經費的來源決定了這種差異的必然性。鹿曉曉所在的民辦高校,每年收入九成來自學生的學宿費,一萬八的學費加上兩千四的住宿費,支撐著整個學校的運營。“去年招的學生少了三百人,工資就晚發了十天,“ 她記得財務當時的解釋,“公辦學校有財政撥款兜底,我們全靠學費活命,老板要是小氣點,連教師節福利都能省了。“
上個月張老師體檢,學校統一安排在三甲醫院,全額報銷,還額外給了兩千塊體檢補貼。而鹿曉曉的體檢,是自己去社區醫院做的,報銷比例只有六成。“不是說民辦就一定窮,“ 她補充道,“有次去參加教學研討會,旁邊一所老牌民辦高校的老師說他們公積金繳得比公辦還高,但這種是少數,大部分民辦都得看招生臉色。“
三、職業軌跡:跳板與圍城的選擇
鹿曉曉的同事王老師又要離職了,這已經是她在短短兩年內送走的第八位同事了。鹿曉曉無奈地嘆了口氣,對身邊的人說道:“王老師考上了老家的公辦高職,下周就要走啦。”
她接著感慨道:“咱們這兒簡直快成公辦高校的‘預備役’了,好多年輕老師都把這里當作一個跳板。”這種人員的高流動性在公辦高校里是很難想象的。
張老師所在的教研室,情況卻大不相同。他們教研室共有五位老師,其中有三位都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十五年以上,而最資深的李教授更是在這所學校執教長達三十年之久。
張老師解釋說:“編制內的教師只要不犯什么大錯,基本上就不用擔心會失業。就算學校因為某些原因需要裁員,也會優先考慮裁掉勞務派遣的人員,編制內的老師基本上不會受到影響。”
然而,他也提到了學校里那些編外教師的日子并不好過。就像去年,有兩位校簽的講師,僅僅因為沒有完成科研任務,就被學校解約了。
民辦高校里也有 “堅守者“。基礎部的陳教授已經在這兒教了二十年,從建校初期就來了,現在是教學督導。“陳教授說當年是看中這兒離家近,沒想到一干就是二十年,“ 鹿曉曉說,“但現在年輕人很少能沉下心來,畢竟沒有編制保障,誰也不知道學校明天會不會出問題。“
這種不穩定感在招生季尤為強烈。今年暑假,學校要求每位教師都要參與招生宣傳,完不成指標扣績效。鹿曉曉頂著烈日跑了三個地市的中學,才拉到兩個意向學生,“張老師他們從來不用管招生,一門心思搞教學科研就行。“ 更讓她焦慮的是,系里已經有傳聞說要裁撤兩個招生不好的專業,“要是專業沒了,我們這些老師要么轉崗,要么走人,哪像公辦那樣有編制托底。“
鹿曉曉的手機里保存著與前同事們的群聊記錄,這些記錄里充滿了各種不同的人生軌跡和選擇。有的前同事成功考上了公辦高校的編制,有的則去了外企從事培訓工作,還有一些人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考取公務員。
“上周有個前同事在群里曬出了她的新工資條,我一看,她的公積金竟然比我的基本工資還要高!”鹿曉曉的語氣中流露出明顯的羨慕之情。然而,她也提到了一些公辦高校的壓力,比如“非升即走”的政策,這意味著如果不能在規定時間內晉升職稱,就可能面臨被辭退的風險,而且還需要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否則也會被掃地出門。
這種鮮明的對比讓許多年輕教師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鹿曉曉的師妹今年剛剛畢業,她同時收到了民辦高校的高薪 offer 和公辦高校的面試邀請,但卻一直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最終的決定。
“民辦高校給的薪水確實很高,但是工作不太穩定;而公辦高校雖然穩定,但是壓力很大,還需要考取編制。”鹿曉曉耐心地幫師妹分析了很久,試圖幫助她權衡利弊。
最后,師妹經過深思熟慮,還是選擇了去參加公辦高校的面試。她告訴鹿曉曉:“我覺得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
四、工作日常:從 “雙線作戰“ 到 “全能打雜“
晚上八點多,鹿曉曉的手機響了,是學生發來的請假申請,還有輔導員催要的班會記錄。她一邊回復一邊苦笑:“您看,這就是我的日常,下班了也不清閑。“
她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每周 22 節課,橫跨《商務英語》《外貿函電》《跨境電商實務》三門課;兼任兩個班的輔導員,要查寢、開班會、處理學生矛盾;還要負責英語角活動,每月組織一次技能競賽;月底要交教學反思、聽課記錄,還要準備下個月的招生宣傳材料。“上周我一天上了六節課,晚上還要改論文,忙到凌晨兩點才睡。“
而張老師的工作節奏相對規律:每周 12 節課,固定教兩門專業課,剩下的時間要么泡在實驗室,要么查資料寫論文。“公辦的考核是 '' 教學 + 科研 '' 雙線作戰,壓力在論文和項目上,“ 張老師說他去年為了評副教授,光核心期刊論文就發了三篇,還申報了一個省級課題,“但至少不用管學生的雞毛蒜皮,也不用去搞招生。“
在鹿曉曉的眼中,民辦高校所倡導的“人盡其用”實際上就是“一人多崗”。就在上個月,教務處的打印機突然出現故障,按常理來說,應該由專業的維修人員來處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行政老師竟然讓鹿曉曉去幫忙修理打印機。
不僅如此,當學生宿舍發生漏水問題時,由于輔導員當時不在場,鹿曉曉又不得不頂著傾盆大雨,急匆匆地跑去與宿管進行協調溝通。面對這樣的情況,鹿曉曉感到十分無奈。
她苦笑著說道:“校長總是強調這是‘高效利用人力資源’,但實際上,這不過是為了節省一些人力成本罷了。”相比之下,公辦高校的分工則非常明確,教學人員專門負責教學工作,行政人員則專注于行政管理,絕不會讓老師去做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
科研方面的差異更懸殊。張老師他們學校有專門的科研經費,實驗室設備每年更新,圖書館的學術數據庫能查到全球最新文獻,申報課題還有專人指導。而鹿曉曉要寫論文,得自己花錢買數據庫權限,學校的實驗室連像樣的儀器都沒有。“去年評職稱要兩篇論文,我自掏腰包花了八千塊版面費,相當于一個多月的工資,“ 她翻出當時的轉賬記錄,“公辦的老師發論文有獎勵,我們發論文要倒貼錢,這就是差距。“
即便是 “卷“,兩種體系的側重點也不同。張老師的 “卷“ 在科研:“評職稱時,核心期刊論文、國家級課題、學術獲獎,一樣都不能少,比不過別人就升不上去。“ 而鹿曉曉的 “卷“ 在工作量:“上周有個老師一周上了 28 節課,就為了多拿點課時費,大家都在比誰帶的課多,誰管的學生多。“
五、未來迷霧:招生寒潮下的生存焦慮
鹿曉曉最近一直在看招聘信息,手機里存了好幾個考公、考編的備考群。“不是不想好好教,是實在看不到未來,“ 她語氣沉重起來,“今年我們學校的報到率才七成,比去年降了十個百分點,校長在會上說 '' 生存是第一要務 ''。“
出生人口下滑所帶來的影響正逐漸顯現出來,其沖擊力不容小覷。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到了 2024 年,全國民辦本科院校的平均報到率竟然跌破了 75%,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數字。不僅如此,在許多地區,民辦高校還出現了專業停辦的現象。
鹿曉曉所在的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已經毅然決然地砍掉了“應用英語”這個專業。原本在這個專業任教的老師們,如今面臨著兩種選擇:要么轉崗到其他專業,要么直接被學校辭退。
鹿曉曉無奈地嘆息道:“張老師他們學校可完全不用擔心生源問題啊,今年的錄取分數線甚至還漲了呢!”她繼續說道,“公辦高校的社會認可度高,學費又相對較低,家長們自然都更愿意把孩子送去那里讀書。相比之下,我們這種民辦高校的日子真是越來越艱難了。”
經濟環境對教育領域的影響不容忽視,今年就有好幾個學生因為無法承擔高昂的學費而不得不退學。“一萬八的學費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啊,經濟狀況不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選擇公辦院校。”鹿曉曉無奈地說道。
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學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舉辦了好幾次“學費減免”活動。然而,這些努力似乎并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相比之下,公辦高校由于有財政撥款的支持,根本不需要為學費問題擔憂。
這種生存危機讓民辦高校的教師們普遍感到了壓力和危機感。上個月,系里組織了一次座談會,會上老教師們紛紛表示:“要多考幾個證,給自己留條后路。”鹿曉曉也不例外,她已經報名參加了教師資格證考試,并且還在學習Python編程語言。
“萬一學校辦不下去了,我還可以去中學教書,或者轉行做新媒體。”鹿曉曉說道。她認識的一個前同事,就已經辭職開了一家自習室,生意還挺不錯的。這也讓鹿曉曉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和機會。
然而,并非所有的民辦高校都處于艱難的境地。鹿曉曉在參加教學研討會時,曾經遇見過一位來自一所老牌民辦高校的老師。這所學校擁有獨特的專業設置,其畢業生的就業率甚至比一些公辦高校還要高。“他們的老師待遇非常好,公積金繳納的金額比公辦高校還要高,而且很少有人會選擇離職。”鹿曉曉感慨道。
不過,像這樣的民辦高校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民辦高校仍然面臨著諸多困境,其中招生困難和經費緊張是最為突出的問題。相比之下,張老師所在的學校則顯得相對安穩。今年,他們學校不僅給教師們漲了工資,還新蓋了一座實驗樓。“公辦高校有政策的支持作為保障,即使生源稍微少一些,也不會面臨生存的危機。”張老師解釋道。
不過,他也提到,公辦高校的“非升即走”政策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去年,就有一位博士因為未能完成科研任務,在合同到期時未能獲得續聘。“現在,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高校,都不好混啊,只是各自面臨的困難有所不同罷了。”張老師無奈地嘆了口氣。
夜色漸深,咖啡館里的人越來越少。鹿曉曉收起工資條,眼神里卻多了些堅定:“其實不管在哪兒,把課教好總是沒錯的。但危機感還是要有,畢竟時代變得太快了。“ 她起身要走,手機又響了,這次是學生發來的作業,她邊走邊回復,腳步輕快了些。
看著她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我忽然明白,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的講臺,都承載著教師們的堅守與掙扎。編制與靈活,穩定與機遇,福利與壓力,這些看似對立的標簽背后,是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也是這個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而像鹿曉曉這樣的年輕教師,正在這兩種狀態的夾縫中,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教育初心與生存之道。
當前,無論是民辦高校還是公辦高校的教師都比較卷,但相對來說,民辦高校教師的工作量普遍比公辦的多,通常一人身兼數職,畢竟民辦高校更像是企業,講究的是人盡其用,高效率,不浪費。 近年來,隨著我國出生人口數量的持續下滑以及經濟環境下行,民辦高校學宿費較高,辦學質量普遍低于公辦高校,加上社會認可度低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數量的減少已經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除了一些老牌有實力有口碑的民辦高校,其他民辦高校的生存危機會提前到來,而民辦高校的教師應該有些危機意識了,這不是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