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科舉制度在當前仍然是選拔人才的主流方式,李純決定在元和元年五月舉行科舉考試,為自己執政改革選拔一批人才。
為了防止科舉作弊,李純選拔了一批學識淵博、品行端正的官員擔任考官,最后自己還要親自對入圍的卷子進行審核。
經過認真的選拔,李純覺得選取的人文采都不錯,文章寫的都很好,但是就是不知道實際能力如何。由于自己對唐朝的科舉制度還不是非常熟悉,就先按照以前的標準,選取了一批進士。
李純在忙著處理各種事務的同時,深感唐朝的很多情況跟前世不一樣,很多規矩和模式都不同。
李純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朝廷權力的運作方式,熟悉每個部門的職責,觀察朝中的重要官員,掌握他們官職的才能。
作為皇帝,李純還要了解唐朝有多少個道、多少個州縣、人口財稅情況,也要了解清楚,還有諸如軍隊、藩鎮、宮中的情況也要掌握清楚,消耗了很多精力。
李純把主要精力用在梳理唐朝目前存在的問題上,經過不斷的觀察和思考,他進行分析總結,覺得當前面臨三個主要問題。
一是藩鎮割據問題,全國共有幾十個藩鎮,各個擁兵自重,桀驁不馴,經常作亂,是唐朝最大的問題,在歷史上唐朝就是亡于藩鎮之亂。
二是宦官問題,玄宗以后,皇帝們寵信重用宦官,宦官數量龐大,手握禁軍,掌握了很大的權力,形成一個利益集團,干預皇帝廢立,尾大不掉。
三是財政問題,全國歷經戰亂,百姓貧困,很多藩鎮不向朝廷交稅,朝廷財源匱乏,僅能維持最基本的運轉,無力進行賑濟扶貧,也做不了什么大事。
在這三個主要問題之外,還有三個次級的問題。
一是外族威脅,吐蕃、回鶻、南詔等政權經常趁唐朝內亂,對唐朝邊境地區進行搶掠,但是近年來沒有發生大的沖突,目前處于均勢狀態。
二是官員腐敗,由于朝廷財政緊張,給予官員的俸祿較低,很多官員為了增加收入,明里暗里進行貪污受賄,加重了百姓負擔。
三是土地兼并,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的兼并集中的形勢越來越突出,一些豪強權貴占有大量土地,而大量貧民淪為佃戶和流民,生存條件堪憂。
李純還發現,朝廷的機構非常龐雜、職能重疊,除了熟知的三省六部,還有九寺五監一臺,供養著幾千名官員。
對于三省六部,李純耳熟能詳,九寺五監一臺是個什么玩意,朝廷還要搞幾個寺廟?
仔細一研究,原來九寺就是九個機構:太府寺、太常寺、司農寺、宗正寺、光祿寺、鴻臚寺、衛尉寺、太仆寺、大理寺。五監一臺是:國子監、軍器監、將作監、都水監、少府監、御史臺。
光是研究這些機構的職能,就花了李純好久的時間,發現這些寺監獨立于三省六部,職能又與六部部分重疊混雜,讓人扯不清。
六部尚書和御史大夫都是正三品,屬于正部級,九寺五監則比較亂,有的正部級、有的副部級,很多都屬于養人的單位,比如那個光祿寺、少府監之類的,就是管一些吃喝雜事,也搞成個副部級,成了老干部安置中心,讓人無語。
皇宮內的亂七八糟的機構也是很多,在皇宮內不僅設置內十二監,還又設了三個省:秘書省、殿中省、內侍省,機構職責相互重疊,小事大辦,光是服務皇帝的就有好幾個部門,加上宮女太監,有上萬人,太浪費了。
人多占位置干活也行,可是卻有很多人還玩躺平、玩忽悠,工作上搞糊弄,真正干實事的沒有多少人。老的老,病的病,弱的弱,發薪水都到的很齊,需要干活時,這個人不清楚、那個人身體有恙,把人氣的個半死。
關鍵是,李純當初立太子當皇帝,這些人都有擁立之功,皇帝還不能隨便趕人走,否則道義上說不過去。就算狠心把人趕走了,也找不到幾個能干的接任,既做了惡人,也不好收場。
皇室的一大堆勛貴,也是非常燒錢,前幾任皇帝都很能生,光封的王就有幾十個,還有其他皇親國戚,朝廷都要出錢養著,每個人的費用不菲,成為朝廷的一大負擔。好在這些宗族們有吃有喝,在政治上沒啥野心,沒有給自己添亂。
外戚方面還沒有明顯的問題,自己母后那邊,自己嬪妃這邊,都沒有親屬在朝中形成勢力。自己幾個妃子的親屬,如果確有能力的,后面可以給個合適的職位,但是不能給其重要的權力,防止做大成患。
當了皇帝,本以為很風光,還想著大干一番,沒想到接手的所謂大唐王朝只剩下一個虛弱的軀干,積累了太多的問題,如果自己不采取一些有力舉措,這個軀干就有可能倒下。
事情再難,千頭萬緒,總要一絲一絲去理順,逐步解決存在的問題。機構改革、裁減人員,提高效率,都是必須要搞的,只是當前時機還不到,前面高崇文在跟劉辟打仗,后面自己如果再砸官員的飯碗,一旦出了亂子,就夠自己喝一壺的。
機構改革的事,自己可以先構思,在腦子里先搭個架構,后面醞釀成熟了,等到合適的機會再施行。另外還要留意觀察,挑選幾個辦事能力強的的大臣,利用好手中的人事權,逐漸的汰冗補強,把官員隊伍的整體能力水平提上來。
李純即位以后,深感人才匱乏,很多官員能力低下,找不到幾個能夠輔助自己干大事的人才。即位不久,在武元衡的推薦下,李純將饒州刺史李吉甫召回入朝,任吏部的考功郎中。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李純發現李吉甫這個人特別有才華,知識豐富,思想進步,能力突出,在元和元年5月,將其提拔為中書舍人,也就是相當于皇帝的行政秘書,從此成為李純非常倚重的大臣。
從元和元年的正月到八月,西川的平叛戰事整整進行了七個月的時間,高崇文終于徹底剿滅叛亂,在八月底派人把劉辟押送長安。
對于劉辟,李純非常惱怒,自己剛即位他就示威,明明已經對他讓步了,愿意給他封節度使,還是發動叛亂,搞得朝廷非常難堪。為了警示其他藩鎮,李純直接下令,將劉辟斬首示眾,以震懾心存叛逆之心的人。
對于高崇文,李純感念其功勞,也欣賞他的善后處理方式,西川也需要一個能人來管,決定破格提拔,封高崇文為西川節度使,鎮守西南。
對于此次戰事表現突出的嚴礪、嚴秦、高霞寓、劉光顏、李元奕等人,李純也將一一封賞,加官進爵,并準備在以后的削藩戰役中重用他們。
對于謀劃和舉薦人才有功的杜黃裳,已經是宰相了,李純就專門下旨表彰,并賞賜他一筆豐厚的財物。
平定劉辟的叛亂之后,李純算是能夠安穩立足下來,開始系統性的考慮下步的施政方向,重點是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由于唐朝目前存在的問題很多,想一下子解決非常不現實,只能有重點的先挑一兩個處理,然后再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