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經過思考,決定將首先把解決宦官問題作為突破口,而對高崇文的封賞,就是一個借機削弱宦官的機會。
當時宮中宦官有三巨頭,分別是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這三個人在擁立自己為帝的過程中,都立下大功,目前地位顯赫,權傾朝野。
排第一的自然是俱文珍,此人有能力、有氣魄,身為大內總管,又掌握左神策軍,自是宦官的頭領,李純即位以后,俱文珍還算安分,沒做太出格的事。
排第二的是劉光琦,擔任內樞密使,是協助皇帝處理朝政的太監,在傳達皇帝旨意時,經常借機搭送私貨。
排第三的是薛盈珍,掌握右神策軍,憑借擁立皇帝的機會,權勢日增。
這三個宦官,雖然擁立李純登上帝位有功,但是權勢太大,逐漸表現出居功自傲、謀取利益的趨勢。宦官之禍,是唐朝中后期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不及時根除,將成為本朝帶來難以控制的隱患。
對于宦官,李純沒有什么偏見,但是必須要限制其權力,特別是解除兵權,杜絕干政的機會,使其只能在宮中事務發揮作用。
打蛇要打頭,李純這次考慮,先削除權力最大的俱文珍手中兵權,理由是現成的,高崇文立了大功,朝廷要派宦官前去傳旨封賞,傳旨太監就選俱文珍去。
為了麻痹他的思想,李純決定采取利誘的方式,讓人暗示高崇文在西川繳獲很多財物,傳旨太監可以獲得不少回贈。
俱文珍聽說李純要派他去西川傳旨,也沒多想,宮中重要太監出去傳旨是慣例,而且高崇文在西川打了勝仗,繳獲了很多財物,自己去了自然可以撈一些好處,何樂而不為。
出發前,李純還專門召見俱文珍,對他說:
“高崇文立了大功,朕封其為西川節度使,朝中要派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去傳旨,俱公公和高崇文私交不錯,你去最合適。”
俱文珍聽了以后很高興,趕忙說:“為皇上分憂,是老奴的本職,老奴定不辱使命,把這件事辦好。”
李純又關心道:
“此次去西川,一去一回,要幾個月,你手里負責的事,跟其他人交代一下,讓他們先干著,此到西川路途遙遠,俱公公年齡大了,可以穩當一些,不必趕時間。”
都是中規中矩的安排,還體現了李純的愛護之意,俱文珍很高興,第二天就帶著宣旨隊伍出發了。
俱文珍走后,李純又開始考慮削減宮中人數的事。目前朝廷財政緊張,李純要辦的事很多,特別是制造火器,需要花不少錢,必須要精打細算,能省則省。
自己崇尚簡單樸素,嬪妃也沒幾個,宮中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人,養著這些人浪費不少財力,必須要進行分批裁減。
李純正想著裁減宮人的事,吐突承璀跑過來伺候,李純對他說道:“你的名字吐突承璀,不太好聽,說起來拗口,朕要給你改個名字,你意下如何?”
吐突承璀當即跪下答道:“奴才父母文化不足,當時也就是給奴才隨口取了個名字,不太好聽,奴才恭請陛下賜名。”
李純道:“你跟朕也有段時間了,還算聰明伶俐、忠心可嘉,朕就賜你姓李,中間的承保留,你是閩人,就添個閩字,取名李承閩,你覺可好?”
吐突承璀叩拜道:“陛下思慮周全,此名甚佳,奴才以后就叫李承閩,奴才拜謝陛下賜名之恩”
李純道:“起來吧,我以后就叫你小李子,我最近在想,我一個皇帝,3個妃子,10個孩子,宮里宮外卻有上萬宮女宦官伺候,是不是太浪費了?”
李承閩說:“皇帝是一國之君,各項事務的方方面面,都要有人管,有人伺候,可不能馬虎,自然是多需要點人。”
李純道:“人雖然很多,未必都是替朕辦事,聽說很多太監打著給皇帝辦事的旗號,辦私事、撈好處,你是朕的身邊人,給朕說句實話。”
李承閩答道:“我們宦官都是忠心為皇帝辦事,大部分都是很努力的,當然也有些不長眼的,借機搜刮,畢竟是少數,略施懲戒就好。”
李純正色道:
“你就別替他們遮掩了,自玄宗皇帝起,宦官的權勢就越來越大,當時就有一個高力士,到了肅宗皇帝,又出了一個權勢熏天的李輔國,后面還有魚朝恩,到了德宗皇帝,宦官又掌握禁軍,這次朕能驅逐王叔文等人,俱文珍和劉光琦等人發揮了巨大作用,足見你們宦官之勢大。”
李承閩連忙說:
“陛下目光如炬,什么都瞞不過陛下的眼睛,俱文珍自從幫助陛下驅逐王叔文,擁立陛下登基后,自高自大,對宮里其他太監隨意呵斥,我們對他一肚子意見。”
李純察覺到了李承閩借機排擠俱文珍的意圖,就說道:
“俱文珍雖有你說的那些毛病,但是大方向還是很好,在朕登基之時立了大功,高崇文平定西川后,還是他替朕去西川宣旨,他也只是喜歡在你們面前拿架子,并沒有干預政事,總體還算可以。”
李承閩:“俱公公立了大功,我們自無意見,但是劉光琦有些不安分,有勾結朝臣干政的嫌疑,請陛下明見。”
李純聽了以后,知道宦官內部為了爭權奪利,也會互相打小報告,這樣也好,可以分化瓦解。關于劉光琦的事,他也記下了,后面會找機會處理,于是說:
“你說的,朕知道了,以后會處理,上萬的宮女太監,人數太多,你找劉光琦商議一下,讓那些想出宮的宮女太監,可以出去一些,愿意出去的,可以給些賞錢。”
李承閩說:“每年宮里都會放出去一些人,后面還會新招一些,今年還招嗎?”
李純道:“此次只放不招,幾年內都不要再招,不僅皇宮不招,諸王那邊也不準再招,不夠的就從皇宮這邊挑一些過去。”
經過征詢意見,宮女想出宮的多些,到了年齡急著想著嫁人,太監比較少,他們都是閹人,很難找到合適的職業,到了民間會被人恥笑,很多人不愿出去。
最后,經過做動員,宮女出去的比較多,有一千五百人,大概去掉了三成,宦官里面也有一些年老想回鄉的,在宮里被欺壓的,或者有些手藝的想出去,共有五百多人,大概走了一成,宮女太監一共出宮兩千多人。
想到總體少了兩千人,李純覺得總算減少了一些負擔,反正也是他們自愿的,沒有強迫,不會引起動蕩,剩下的還是偏多,以后找機會再減少一些,逐步消化。
李純又一想,這次出去一千五百多個宮女,就有一千五百多個男人可以找到老婆,然后又可以生孩子,既是一件善事,也可以促進國家人口增長。
對于怎么分割俱文珍手里的兵權,李純也是費了一番腦筋。首先是選將問題,合適的人選不好找,思來想去,李純選中了范希朝,范希朝是員大將,在朝中威望高,雖然和王叔文有過來往,但是關系不深,對朝廷還算忠心,讓他統領神策軍,各方面都能接受。
禁軍分左右神策軍兩支,李純決定讓他接替俱文珍統領左神策軍,右神策軍統領暫時不作更換,仍由薛盈珍擔任,這樣宦官的反彈也會小點,以后找到合適機會再換人。
李純下旨任命新的神策軍將領時,宦官們有點一驚,怎么分了宦官的兵權?手握左神策軍兵權的俱文珍不在,劉光琦是內樞密使,懶的管,薛盈珍統領右神策軍不變,也沒動力管。
俱文珍是宦官們的首領,他這一走,宦官們沒人敢領頭,反正其他人的利益也沒動,所以也沒鬧出什么浪花。
左神策軍換將這事沒有引起什么反彈,平穩的就過去了,范希朝順利接管左神策軍,他與左神策軍的將領也算熟識,沒有采取換人或者其他激進的措施,兩個月就順利掌握了左神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