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這個結果,李純立即采取措施,一是正式冊封扎日勒為康巴國王,金川河以西、金沙江以東、北到積石山、南到南詔國的土地盡歸康巴國,但是要他利用手中的兵力平定這些地方,并成為唐朝的附庸國,每年向唐朝朝貢;二是宣布支持論恐勒,派出威西軍西進打擊尚比尼。
扎日勒憑空由一個將領,變為國主,高興壞了。他按照唐朝的要求,將國都建在松城(今四川康定),然后帶領軍隊在康巴國內部到處征討,消滅不服從他的勢力,之后來個大清洗,把仍忠于吐蕃的官員全部換掉,委任自己比較放心的官吏,搭建自己的班底,每年向唐朝稱臣納貢,接受唐朝保護。
論恐勒得到消息后,猶如打了雞血,立即組織兵力,再次進逼尚比尼,在鄯州南部與尚比尼的軍隊對峙。
三萬威西軍從蘭州西進,直達鄯州東部龍支城(今青海民和),尚比尼在這個邊境小城只駐扎了5000人馬,人數和武器都不是威西軍的對手,城內都是吐蕃人,威西軍毫不客氣,直接用炮火往城內一陣猛轟,經過三天的攻打,拿下龍支城。
威西軍從龍支城出發,沿著湟水西進,一路殺敗尚比尼的軍隊,直達鄯州城東。
李純在派出威西軍時,就已經用手諭交待張茂昭,攻打鄯州只是逼迫尚比尼歸降唐軍,打到鄯州城時,先讓他接受唐軍先前提出的條件,如拒不接受再攻擊鄯州城。
張茂昭按照李純的交待,派出使者進入鄯州城,聲明如果尚比尼接受唐軍先前提出的條件,仍可以封他為吐渾國王,如果拒絕,唐軍將直接攻城。
尚比尼收到唐軍的最后通牒后,徹底扛不住了,如果再繼續死磕,估計就是尚思羅的下場,想那扎日勒已經被封為康巴國王,唐軍還算守約,何必放著國王不當,去尋死路呢?
尚比尼派人回復唐軍,愿意接受唐軍先前的條件,讓出鄯州給唐軍,但是唐軍要支援他攻打吐渾國境內的吐蕃軍。
李純要的就是尚比尼服軟,當即派人同時通報論恐勒和尚比尼,尚比尼俘虜論恐勒的軍隊,全部歸還論恐勒,唐軍前后俘虜尚思羅的八萬吐蕃軍,分五萬給論恐勒,分三萬給尚比尼。
兩人接收完俘虜后,全部組成自己的部隊,論恐勒退出廓州,向吐蕃本土進發,奪取吐蕃大相一職,尚比尼退出鄯州向青海湖一帶進發,帶兵掃平吐渾國境內殘余吐蕃勢力,建立吐渾國。
論恐勒和尚比尼都明白了,唐軍這是驅虎殺狼,讓他們吐蕃人打吐蕃人,可是又有什么選擇呢,誰敢拒絕就是滅頂之災,如果配合,還能撈到富貴,最后都決定按照唐軍的通牒來辦。
尚比尼歸還了論恐勒的俘虜,又挑選了原屬于尚思羅的三萬俘虜,加上自己剩下的三萬多軍隊,整合成六萬軍隊,退出鄯州,帶領一批愿意追隨他的吐蕃人,沿著青海湖北岸西進。
他們到達吐谷渾舊都伏俟城(今青海天峻),擊敗當地的吐蕃殘余勢力,以伏俟城為都建立吐渾國。經過三個月的征討,迫使在日月山以西的青海湖周圍、黃河上游、柴達木一帶的吐蕃人臣服于他,尚比尼成為真正的吐渾國王。
尚比尼覺得,雖然經過一番折騰,但是唐軍還算守約,自己也從地方節度使升級為一方國主,對這個結局還算滿意,于是決定徹底臣服唐朝,每年派出使者向唐朝納貢。
最后說論恐勒,雖說有個大相的名號,還有十多萬軍隊,但是果子也需要自己去摘。但是論恐勒也有信心,吐蕃的精銳都在對唐作戰的前線,本土都是老弱病殘,不堪一擊。
但是,李純并不充分信任論恐勒,為了穩妥起見,李純派出威西軍副將謝長林,帶上兩個裨將,跟隨論恐勒大軍行動。
謝長林等三人,一方面是監督跟蹤論恐勒的行動,另一方面是要在論恐勒奪取政權后,將在吐蕃本土的漢人奴隸帶回來,論恐勒如敢拒絕,朝廷仍將派兵征討。
在8月底,眼看天氣就要轉冷,論恐勒率領大軍緊急向邏些城(今西藏拉薩)進軍,準備在入冬前拿下邏些城。
正如論恐勒所料,吐蕃軍的主力都在前線對抗唐軍,后方空虛,沒有多少兵力。論恐勒帶領十萬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經過兩個月終于拿下邏些城,自立為大相,并從吐蕃王族中挑選一個幼童為贊普,掌握了吐蕃實權。
吐蕃王族不服,原贊普的弟弟赤松巴逃到象雄(今西藏阿里和印度的拉達克藏區)一帶,建立象雄國。
另一位吐蕃大臣在在波如(今西藏昌都)自立,建立波如國,后面又納入多彌(今青海玉樹)、扎納(今西藏那曲)兩個地方。
論恐勒控制的吐蕃國,僅存有雅魯藏布江河谷一帶,實力大為縮水,論恐勒干脆廢除吐蕃贊普,自任吐蕃國王,并派兵征討象雄和波如。
自此,吐蕃國一分為五,分別為吐渾、康巴、象雄、波如、吐蕃。其中和唐朝接壤的吐渾國、康巴國,接受唐朝保護,成為唐朝的附庸國,象雄聯合波如,對抗吐蕃,三國相互攻伐,實力不斷削弱,已經不可能對唐朝產生任何威脅,李純實現擊敗、肢解、削弱吐蕃的戰略目的。
謝長林發現,吐蕃的形勢果如李純所設計的那樣,不覺心中欣喜。在次年春天,謝長林將吐蕃核心區的漢人奴隸全部找到,大概有兩千人左右,要求帶回隴右。
論恐勒此時哪敢得罪唐軍,不愿為了兩千漢人奴隸犯險,就同意此事,謝長林順利帶回這些漢人奴隸,讓他們回到故土。
在另一邊,李愬的平蕃軍和張元甫的歸義軍匯合,組成了五萬人的安西討伐軍,由李愬為主將,張元甫為副將,8月份從瓜州出發,向伊州(今新疆哈密)進發,消滅西域一帶吐蕃殘余勢力。
李純專門下達詔書給李愬,要求其先集中兵力掃平天山以南的吐蕃勢力,明年朝廷就會向回鶻用兵,李愬可以在后期對天山以北,屬于回鶻勢力的車師前部、車師前部,及其以北一帶用兵。
沿途各地,如歸順大唐的,可以適當封賞,如遇膽敢反抗者,一律討平,徹底掃除西域敵對勢力。
被吐蕃侵占的安西之地,主要是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一帶,此地原是唐朝安西都護府屬地,在天寶年間因爆發安史之亂,安西軍奉命內調,參與平定叛亂,安西一帶只留下很少的駐軍,吐蕃人乘虛而入,先后攻占安西四鎮。
天山以南氣候干旱,都是一些綠洲小國,在語言和文化上與吐蕃完全不同,只是懾于吐蕃人的武力威脅,才不得不屈服,接受吐蕃人的駐軍,并向吐蕃稱臣納貢。
吐蕃人被唐軍擊敗的消息,隨著商隊向安西各國擴散,很多國家都知道了,開始醞釀反叛吐蕃。
伊州又稱哈密,是河西走廊進入西域的第一站,從漢朝以來就開始有漢人移居此處,南北朝時期,在軍閥混戰中失敗的西涼、北涼殘余勢力也先后逃到此地,所以伊州的漢人比例很高。
李愬和張元甫率軍到達伊州后,當地漢人和其他民族集體反抗,配合唐軍攻打吐蕃人,當地的吐蕃軍自知不敵,迅速向西潰逃,當地軍民向唐軍投誠。
在伊州的漢人中,張氏是大族,張氏首領張文舉率領漢人,帶著物資前來慰問唐軍。李愬看到伊州還有漢人同胞非常高興,張元甫發現這里有自己的本家,也很興奮,一起攀談了起來。
張文舉說:“伊州是個小地方,各族混居,也是周邊各個勢力爭奪的對象,以前曾經屬于大唐,后面被吐蕃和回鶻反復爭奪,漢人飽受壓迫,現在終于回到了朝廷的懷抱,伊州的漢人愿意為朝廷出力。”
李愬說:“陛下雄才大略,在東線已經徹底擊敗吐蕃,我這次帶兵前來,就是掃除西域的吐蕃殘余勢力,后面朝廷還會出兵打擊回鶻,以后伊州可以實現長治久安。既然文舉兄傾心朝廷,我就代朝廷委任你為伊州刺史,你把伊州組織起來,作為我們西征部隊的后方基地。”
張文舉說:“作為漢人,配合朝廷穩定西域,本就是分內之責,我一定會籌集糧秣,保障大軍的行動。”
張元甫說:“大軍遠征,運輸困難,所帶糧草不多,真是要勞煩文舉兄幫我們準備一些,我們也呆不久,過幾天就會西進高昌。”
唐軍在伊州休整三天,補充了糧草后,向高昌(今吐魯番)進發。
高昌又稱西州,位于天山以南的一個盆地里,也屬于沙漠綠洲小國,吐蕃占領此地后,扶持原高昌王族麴氏建立傀儡政權。唐軍到達后,吐蕃稍作抵抗便向焉耆撤去,高昌麴氏本就是小國,屬于墻頭草,順勢投降唐軍。
李愬認為,高昌國內也有一些漢人,麴氏政權對中原王朝還算和善,沒必要廢除,于是委任高昌王麴達利為西州刺史,要求其效忠于唐朝,并提供唐軍的后勤物資。
伊州、高昌兩地離中原相對較近,以前有不少漢人逃亡過去,所以對待中原政權相對友善,但是繼續往西,形勢就沒有那么好了。
李愬率軍從高昌往西南行軍,進入焉耆(今新疆焉耆)境內。焉耆國民風彪悍,喜歡搶掠,看到唐軍后并未臣服,反而多次聯合吐蕃人偷襲唐軍。李愬大怒,見到焉耆軍隊就是一陣猛射,大舉猛攻,一直打到焉耆城下。
唐軍到焉耆城外駐扎后,焉耆和吐蕃軍隊居然乘夜偷襲唐軍,令唐軍蒙受一些損失,李純和張元甫都怒了,打退焉耆人以后,第二天架起大炮、***對著焉耆城就是連續的猛轟。
焉耆人從來沒有見過這么猛烈的炮火,被打傻了,被炸的抱頭鼠竄,難以抵擋,吐蕃人看到形勢不利,立即向西逃竄,往龜茲退去。
唐軍第一天轟了一天,第二天就從轟開的城墻沖進去,遇到敢于抵抗的焉耆軍隊就射殺,一直沖到焉耆王宮,捉住其國王及其他王族。
李愬覺得,一個小國居然也敢跟唐軍對抗,不殺一儆百,西域其他各國就不知道敬畏,唐軍經過簡單審問后,將焉耆國王和其他幾十個主張抵抗唐軍的大臣和將領全部斬首。
李愬率軍在焉耆多待了幾天,徹底清除焉耆的反唐勢力,扶持一個親唐的大臣為焉耆國王,獲取足夠的軍用物資后,唐軍向龜茲(今新疆庫車)進發。
龜茲屬于安西一個較大的藩國,其國主與吐蕃公主聯姻,忠于吐蕃。而且吐蕃勢力一路退來,退無可退,也不知道論恐勒那邊已經打到本土,篡奪政權,決定在龜茲拼死一戰,打退唐軍。
吐蕃軍和龜茲軍共拼湊了約四萬軍隊,由吐蕃將領諾延頓率領,諾延頓明知野戰打不過唐軍,決定堅壁清野,據龜茲城防守。
李愬也覺得一直追擊,吐蕃人一直在逃,總算逮到其主力,決定在龜茲城狠狠教訓吐蕃在西域的殘余兵力,絕不能讓其繼續逃跑,對于敢于對抗大唐的龜茲國,也要猛揍一頓。
五萬唐軍將龜茲城圍定以后,李愬還是按照常規,先派出人員勸降,吐蕃人怕龜茲人動搖,直接向勸降人員射箭,好在唐軍提前有所準備,用盾牌護住勸降人員返回。
剩下的就沒什么好說的,唐軍直接進行炮火轟擊,唐軍集中在東門進行重點火力打擊,龜茲城東門被炸塌,多段城墻被損毀,城墻上的吐蕃軍、龜茲軍被炸的鬼哭狼嚎。一部分吐蕃軍向西門突圍,這里的唐軍早就嚴陣以待,又是一頓槍炮侍候,又把他們打回去。
連續攻打了三天,龜茲城被打的一片狼藉,毫無還手之力。李愬也不想趕盡殺絕,就又派人勸降,如再不投降,就夷平龜茲城。諾延頓和龜茲王別無選擇,只能率城投降。
對于敢于對抗大唐的勢力,必須要給予嚴懲,李愬帶兵入城后,將諾延頓和龜茲王斬首示眾。
對于吐蕃人和龜茲人,李愬和張元甫商議以后,決定區別對待,將吐蕃人全部抓起來,作為俘虜關押,對龜茲人,則只殺了十來個親吐蕃的大臣和將領,其余從輕處理。
李愬和張元甫考慮到,打完龜茲已經是寒冬,他們決定在此過冬,龜茲又是西域較大的國家,可以拉攏過來,所以對龜茲人懲罰的稍微輕一些。
利用在龜茲過冬的機會,李愬和張元甫把部隊休整一下,對龜茲國的勢力進行重整,扶持親唐的國王,主要的官員、將領也全部換成親唐的人員。
至于損壞的城池,自然是吐蕃俘虜和龜茲人去重修,讓他們吃點苦頭,長點記性。利用這個機會,李愬和張元甫也享受了一把“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欲飲馬上催”快意,讓士兵們放松了一下。
兩人還專門去了一趟當地的硫磺礦,要求新任龜茲王要把所產的硫磺全部賣往大唐,不得運到別的地方,新的龜茲王自然是照辦。
在龜茲過完冬,元和8年2月,李愬和張元甫繼續帶領軍隊又往疏勒、莎車、于田等地進行征討。有了焉耆、龜茲的前車之鑒,剩下幾個小國不敢抵抗,殘存的吐蕃人匯集到于田,翻越昆侖山,逃往象雄一帶。
李愬和張元甫對這幾個小國的親吐蕃勢力進行清洗,全部換上親唐的人員,要求他們必須向大唐稱臣納貢。
唐軍辛苦打一仗,清除了吐蕃勢力,彰顯大唐聲威,自是不在話下,但也不能沒點收獲。
李愬和張元甫肯定也是要帶點東西回去,他們將吐蕃人和各國搜刮的財富,除了留一些給當地,挑了不少金銀珠寶帶回去,順便也帶了一些西域的土特產,往高昌進發。
元和8年6月下旬,李愬和張元甫率軍到達高昌,朝廷派來高昌的使者已在此等候,告訴他們唐軍已經發動對回鶻的戰役,要求他們掃平車師前部、車師后部以后,就全部撤軍回國,張元甫回任沙洲刺史,李愬率平蕃軍駐守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