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的使用權上,朝廷并沒有規定哪個民族優先占有,地方官員應當秉承先到先得的原則,妥善處置因爭奪土地產生的民族矛盾。
以刺史張仲方為代表的靈州官員則認為,漢族作為統治民族自然比其他民族有優先權,但凡遇到土地糾紛,不問具體緣由,基本都是偏向漢人一方。
下屬有些縣的官員如果稟公處理,作出不利于漢人的判決,就會遭到張仲方的仇視,斥其為漢奸,進行羞辱和打壓。
不光是在土地糾紛上,在其他的各個方面,張仲方都是歧視黨項和其他少數民族,克扣朝廷發放用于開發邊疆補給夷人的資金,只補漢人,不補襄人。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襄人都感覺低漢人一等,漢襄之間涉及切身利益的糾紛,到了靈州的官府,一定是襄人吃虧。
張仲方公開宣稱,只有漢人才是高等民族,是文明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是野蠻人,作為漢人官員,就是要扶持漢人,打壓襄人,要用鐵的手腕讓襄人老實服從漢人的統治。
黨項族作為游牧民族,個性張揚,脾氣火爆,哪經得起張仲方等官員的再三刺激,各個心懷怒火,仇視漢人,矛盾一觸即發。
一次,在靈州下屬的安靜縣,漢人和黨項人再次爆發大規模的土地糾紛,黨項的野利部落要求侵占其土地的漢人離開,有官府撐腰的漢人自然不愿妥協,其中大部分是一些漢人豪族故意以墾荒為由,侵占這片已經由野利部放牧的土地。
眼看事情鬧的比較大,安靜縣無法處理,只能上報州里,張仲方聞訊,以彈壓少數民族叛亂為由,帶領大批的官兵來到現場。
張仲方到現場后,也不問清事情的緣由,就宣稱這里原是無主土地,漢人有權在這里耕種,這片土地屬于漢人,要求野利部趕緊離開。
野利部的族人感覺明顯就是官紳勾結,侵占他們的土地,竟然還要趕他們離開,一部分氣盛的年輕人上去和張仲方據理力爭,聲明是漢人豪族霸占他們的土地,要求漢人離開。
張仲方看到黨項人竟敢違抗他的命令,非常憤怒,當場讓人抓捕幾十個出來抗爭的黨項人。其他野利部的黨項人,自然不愿自己的族人被抓走,集體上來和官兵搶人。
張仲方正在氣頭上,認為這些黨項人就是在反叛,下令官兵鎮壓,當場發生沖突,野利部族人不敵,被打死幾十人,其他人只得四處逃竄。
長期積壓在黨項人心中的怒火終于爆發了,野利部首領野利重榮揭竿而起,號召靈州的黨項各部反抗漢人的統治。其他飽受靈州官府壓迫的細封、費聽、往利、頗超、拓跋等部也都紛紛響應,聚集了一萬多人向在安靜縣的靈州官軍反攻。
黨項人自知攻城不是官軍的對手,決定采取誘敵伏擊的戰術,派出野利部五百多騎兵作為誘餌,向安靜縣的官軍挑釁。張仲方急于立功,看到敵軍不多,官軍又有火繩槍在手,于是帶領一千人的騎兵出城攻擊。
野利部的五百騎兵,邊打邊退,一直退到黨項人設伏的深處,張仲方不知是計,窮追不舍。突然,從四面八方冒出一萬多黨項騎兵,用弓箭向唐軍進行密集射擊。
靈州官軍手里拿的是主力唐軍淘汰過來的火繩槍,射程雖然比弓箭遠,但是射速不快,眼看著大批的黨項騎兵殺過來,靈州官軍應接不暇,難以抵擋。
接戰一陣,官軍眼見再不走就要撂在這里,戰斗意志當即崩潰,急忙往安靜縣城方向逃跑。
這些黨項人最恨的是張仲方,對分散逃跑的其他官軍不管,集中兵力死追張仲方。
張仲方身邊本來還有一百多人護著,眼見黨項人集中往他們這個方向追,也明白繼續跟著張仲方就是死路一條,護衛張仲方的官兵逐漸分散奔逃,到最后張仲方身邊只剩幾個死黨。
黨項人知道,今天不殺了張仲方,明天就會被張仲方帶人追殺,都用弓箭集中向張仲方這邊猛射,直到把張仲方徹底射死,才掉頭撤回。
此役,靈州官軍總共被殺三百多人,另有一百多被俘,剩下的五百多人直接逃回了靈武。
靈州這邊的黨項人叛亂后,立即到周邊發動其他的黨項人一起叛亂,驅逐漢人,叛唐自立。
由于其他各州的官員并沒有像張仲方這樣壓迫黨項族,其他州的黨項人沒有那么恨漢人,而且他們也知道唐軍火器的強大,并沒有大規模追隨叛軍。
但是經過黨項人的動員,還是吸引了一批民族主義激進人員,聚集了三萬多叛軍,先后攻打靈州周邊的會州(今甘肅靖遠)、原州(今寧夏固原)、慶州(今甘肅慶陽)等地。
其他各地聽說靈州的黨項人叛亂,都有了防備,急忙向州城、縣城收縮兵力,并派人到長安向秦隴道告急。
秦隴道巡撫許孟容得知靈州黨項族叛亂的消息大驚,一方面派都統王從遠帶領道屬的八千人馬,從長安向靈州方向救援,一方面向駐扎在蘭州的鎮蕃軍求援,并立即向朝廷報告此事。
鎮蕃軍統領張茂昭收到消息后,急忙帶領主力從蘭州沿著黃河緊急行軍,向靈州進發。
靈州一帶的黨項叛軍,只拿下了靈州的幾個縣,靈州的州城靈武在監史和長史的帶領下,組織了一千多人死守,黨項叛軍幾次攻擊都無功而返。
其他幾個州,也只有幾個縣落到黨項叛軍手里,幾個州城都還在官軍手里。得勢的黨項人,立即對漢人展開報復,很多和黨項人發生過沖突的漢人被殺,一些到靈州墾荒的漢人被趕走,房屋土地被搶走。
張茂昭行軍過程中不斷收到敵情的動向,他經過分析認為,叛軍只有三萬多人,而且是以刀槍弓箭為主,形成不了大的氣候,鎮蕃軍可以輕松拿下,怕的是這些叛軍亂竄,甚至往長安方向攻擊,就會禍害無窮。
張茂昭派人向王從遠傳書,要求其把帶領的八千兵力布置在原州到慶州一帶,會同兩州的地方兵力,組成一道防御陣地,防止黨項叛軍向東南方向突破,自己率領第二軍團從西南方向,往靈州一帶殲滅叛軍。
朝廷接到消息時,張茂昭已經在討伐的路上,李純又驚又怒,下令由張茂昭擔任招討使,全權負責剿滅叛軍事宜,并派云州的鎮胡軍向西靠攏,配合殲敵,命令晉并道西部的豐州(今內蒙五原)、銀州(今陜西榆林)、延州(今陜西延安)等地做好防御,防止叛軍襲來。
靈州的黨項叛軍本就是烏合之眾,到處碰壁,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黨項叛軍左沖右突,始終無法突出包圍圈,只能靠殺一些俘虜的漢人泄憤。
張茂昭率軍到達靈州以后,尋找叛軍主力,決定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鎮蕃軍已配上性能更好的燧發槍,操作更為簡單,火力也更猛,那些黨項叛軍根本不是對手,被打的死傷慘重,四處逃竄。
經過一個多月的打擊,叛軍勢力越來越弱,各路官軍也都圍攏過來,最后把他們圍困在賀蘭山東麓一帶。張茂昭按照以往的模式,先派人去招降,叛軍知道繼續抵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條,只得投降。
經過一個多月的混戰,先后有兩千多漢人被殺,五千多黨項叛軍被殲滅,有一部分黨項叛軍在張茂昭的部隊來之前,就潰散逃回原來的部落,最后有一萬多黨項叛軍被俘。
張茂昭把野利重榮等十幾個黨項叛軍首領押送到長安,并向朝廷上奏平叛情況,請朝廷派人解決善后事宜。
李純在夏原不斷收到前線的情況報告,對事情的起源和發展有了一個整體的判斷,內心也在思索著如何妥善處理此事。
李純認為,把唐朝發展強大,征服其他民族,自然是要維護華族的統治地位,其他民族處于被統治地位,漢人理應享受一些優待和特權。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更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略,狹隘激進的大漢人主義者,為了獲得更多的特權和利益,違法侵害襄人的利益,嚴重激化了漢人與襄人的矛盾,損壞了朝廷的公信力,也破壞了團結穩定的大局。
像張仲方這樣明顯地壓迫黨項族,就是把他們推到對立面,以后還想指望襄人參與征服治理夷人地區,就是癡人說夢,將極大破壞以華帶襄征服世界的整體構想。
從張茂昭的奏折里得知,漢人死了兩千多,黨項人死了五千多,李純極為心痛,七千多都是大唐的子民,居然死于內部的損耗中。
從這件事,李純更加深刻感受到,不管怎么努力,統治民族與被統治民族的矛盾難以徹底避免。
未來的新征服的地區決不能由華族直接統治,必須實行以襄制夷的方式,華族寧愿讓出一些權益,通過襄族間接治理夷族,避免華族再面臨傷亡。
鬧出這么大的亂子,肯定要進行善后,李純召集武元衡、崔群、元稹、韓愈、崔右甫、范希朝商議此事的處理意見。
李純道:“靈州黨項人反叛事件中,張仲方采取頑固的大漢族主義手段,激化了民族矛盾,他自己死不足惜,可是兩族死亡人數達到七千人,朕極為痛心,此事本應中書省拿意見,但是跟你們四個部也都有關聯,今天就一起議一下此事如何處理。”
武元衡說:“臣以為,此事張仲方固然有錯,但是那些黨項人桀驁不馴,膽敢公然反叛,殺我漢族同胞,必須要予以嚴懲。臣建議,凡是手上沾有漢人鮮血的黨項人,一律處決,其他參與叛亂的,一律沒收家產,流放肅慎。”
韓愈說:“不可,這等于進一步激化民族矛盾,此事雙方都有責任,應當分析具體情況,以合理的方式處理,殺戮不能解決問題。”
崔右甫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漢人就是漢人,襄人就是襄人,豈能混為一談,不對這些黨項人進行嚴懲,怎能彰顯朝廷的威嚴,如何告慰那些被殺的漢人同胞?”
崔群說:“那些漢人同胞被殺,我們都很痛心,但是黨項人死亡人數更多,他們也是大唐的子民,必須要統籌考慮、妥善處理,如果只對黨項人重懲,這會讓其他襄人也會產生離心傾向。”
范希朝說:“既然是兩族相爭,朝廷總要擺明態度,我們都是漢人,難道還要向著襄人不成?臣贊成要統籌考慮,但是要對黨項人處理更嚴格些。”
元稹說:“陛下曾說過,以后還要借著這些襄人幫助朝廷打出去,還要參與治理新夷人地區。臣覺得,參與叛亂的人員必須要嚴懲,但是也要查明其中的是非曲直,分類處理,維護兩族的團結穩定。”
李純聽出來了,眾臣對這個事件的處置仍存在較大的爭議,自己必須要明確表態,果斷說道:
“我們搞華襄分治,就是提高漢人地位,給漢人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必須合乎一定的規則,像張仲方那樣的極端大漢族主義,表面上是在給漢人爭取權益,實質上就是在朝廷政策的基礎上隨意加碼,壓迫黨項人,最終造成了兩千多漢人死亡的慘劇。我們漢人要想稱雄世界,超越其他民族,不能走那種弱肉強食、壓迫異族的道路,我們既要努力給漢人更多的權益,但也不能無底線的壓迫其他民族。朝廷處理黨項族反叛的事件,既是給靈州華襄百姓的一個交代,也是給各地如何對待和治理襄族一個態度,所以必須要妥善處理此事。”
李純這么一說,大家都覺得這個事情確實比較棘手,眾人短暫沉默了一陣,韓愈率先說:
“臣支持陛下的意見,朝廷出臺的政策里,明確要求漢人不得強占襄族的土地,臣認為應當從這里入手查起,誰違反了這個政策,錯就在誰。”
元稹說:“臣也認為要妥善處理此事,努力維持華襄相對和睦的關系,一旦此事處理不善,將會給后面襄族參加遠征造成不利影響。”
武元衡說:“陛下說的臣能理解,但是我們畢竟是漢人主導的政權,處理方式還是要傾向于漢人一些,否則可能會寒了漢人的心,對朝廷反而不利,黨項人不過就是個小民族,不能因小失大。”
李純道:“三位愛卿所言皆有道理,維護漢人的利益沒錯,但是黨項雖小,卻牽動著所有襄族的神經,朕決定采取剛柔并濟的方式,一方面要對涉事的人員進行處理,一方面對受到損害的華襄百姓進行撫慰,力求彌合華襄雙方的關系,由朝廷派出一名大臣全權處理此事,哪位愛卿愿意前往?”
幾個大臣又是短暫沉默,韓愈又是率先表態:“臣韓愈不才,愿趕赴靈州,力爭把這件事處理好。”
李純覺得,韓愈總體的思路和自己還算契合,處理此事必然要涉及到對官員的處理,派他去比較合適,當即說道:
“好,朕決定任命韓愈為欽差大臣,赴靈州全權處理此事,希望韓愛卿不辱使命,給華襄雙方一個合理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