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目前很多襄人還處于遷移狀態,不宜立即推出,但是已經遷到各路的襄人,如果因返鄉辦事之類的,也要到所在府、郡民政局申請批準才行。
既然以后是襄人不得出路,夷人不得出郡,就必須加快兩級行政區域邊界的劃定。目前路一級的已經出來了,中南半島全部屬于符真路,南洋群島全部屬于巽他路,兩者之間隔著大海,瀚海路目前還沒有組建完畢,以后等第二波擴張再增加一些郡。
目前各郡的區域大體定了,但是要加快劃界,還是要保持均衡的原則,小郡補一些,大郡割一些,不能讓各郡的體量相差太大。
各路、郡的邊界劃定以后,就要實行嚴格的管制政策,每個路、郡只留下一些重要陸海通道,其他的一律關閉。
如符真路,與國內可以留三個陸上通道,一是經邊城奇英到達林邑郡,二是經蒼望城到達伊洛郡,三是經茫乃城到達南掌郡;在海上通路方面,可以保留隆安府、峴羅、吞武里、仰光、馬六甲等幾個重要港口。
如林邑郡,除了路一級的奇英、峴羅兩個陸海通道,可以在向南、向西各設一個郡一級的路上通道,選擇幾個較大港口,作為出郡的海上通道。
各路、郡除了保留的陸海通道之外,其他地方要采取一些適當的隔離措施,不得再隨意通過。跨路通行必須通過路一級的通道,跨郡出行,則是路、郡兩級通道均可,比如峴羅港可以路、郡共用,防止資源浪費。
襄人可以在路的范圍內隨意行動,但是在經過各郡的關口時,必須出示身份牌,如果出路,就必須再出示民政局的批條。夷人可以在郡一級自由活動,但是如果要出郡一級,必須出示身份牌和民政局的批條。
考慮完夷人的事情,李純又開始考慮華襄兩族的事情,目前三路都在想辦法吸引華襄兩族過去,促進當地發展經濟。對于襄人遷到夷人地區,李純完全支持,要求各地提供一些便利條件。
襄人凡是要遷出,可以直接辦理準遷證,到了夷人地區后,憑著準遷證,將戶口落在新的地方。有些襄人怕遷的地方不好,也可以先不遷戶口,在民政局辦理出境申請,到夷人地區安頓好以后,再回來處置資產,辦理準遷證。
那些襄人在夷人地區享受優待政策,在老家的資產也可以變賣成錢,各人權衡利弊決定去留。
襄人都在往外遷,自然只有漢人來買他們的土地房屋,有些襄人的土地靠近漢人,或者位于平原肥沃地帶,相對比較好賣,有的相對偏遠,土地在山坡上,相對就不好賣。有些襄人的資產賣不掉,就沒法走,形成一個僵局,影響了一些襄人的遷移意愿。
李純讓民政局測算了一下,認為符真、巽他兩個路第一批可以各遷移30萬人,瀚海路可以遷移15萬人。
朝廷就按照這個配額分配給三個族群所在的道,如果遷出的襄人達到或超過配額,就由民間自行買賣,如果少于配額,可由當地的官府按照市場價的八折進行托底收購,然后由財稅部轉移支付,資產歸到官府名下。
朝廷出臺這個鼓勵政策以后,那些真心想去夷人地區的襄人,基本都愿意吃虧兩折,將資產都賣出去。一旦達到配額,官府就停止托底收購,不然的話財政也受不了。
由于幾十萬的襄人要賣出房產、土地,所以在契胡、僚越、駱甌三個族群所在的地方,這些東西的價格下降了不少,比其他地方的價格實惠很多,吸引了不少漢人過去購買。
漢人歷來重視土地,視為財富的象征,所以很多手里有閑錢的漢人都跑去買房買地,一時間交易很活躍,大量的土地房屋易主。
僚越族群比較分散,很多地方和漢人臨近,所以賣地最方便。駱甌族群相對集中一些,那些平原地區的還算好賣,遷出去的多一些,山區、丘陵地帶的土地不好賣,遷出去的比較少。
契胡族群位于漠南地區,少部分是農用地,還能賣掉,大部分都是草場不好賣,當地官府干脆就根據想遷移契胡部落的放牧區域,評估一個總的價格,將錢發給部落,讓他們內部自己分,其所游牧區域的草場則歸官府所有。
李純對于襄人的對外遷移,采取了鼓勵和支持的做法,也鼓勵華人遷移到襄人騰出的地方,但是限制華人到夷人地區。李純認為,華族當前的重點是填補襄族騰出的空間,而不是跑到夷人地區跟襄人搶空間。
李純覺得,當前到夷人地區的華人主要有三類,一是公職人員,二是駐軍,三是經商人員,后續還要加上教育和其他必要的技術人員。
公職人員和駐軍是必須的,也是有固定數量的,對于經商,當地盡量以襄人為主,只有跨路的大宗貿易讓華人去做。至于后續的教育和相關技術人員,也要進行評估,只有那些確實需要華人來做的,再審批同意他們過去。
李純想起來,前世有護照,可以作為出入境的重要證件,可以在唐朝也推廣這個做法,華人要出國的,襄人要出道、路的,夷人要出郡的,都要提前申***,經過民政局審批蓋章以后,才能出入境,這比那個批條好用。
李純想好這些后,就將兩個宰相和幾個重要官員召來,商討如何落實這些想法,幾個大臣聽了以后各自發表看法。
崔群率先發言:“陛下的意見很好,華、襄、夷三族是應該厘清邊界,早日定好規則,省的以后扯皮,臣完全同意陛下的想法。”
裴度說:“目前有很多漢人跑去襄人那里買地,有的漢人出手闊綽,一買都是幾百畝。有的甚至連續買了上千畝,成了大地主,有的漢人比較窮買不起,形成了兩極分化。”
李純道:“這個問題我也有考慮過,前幾年朝廷搞邊疆開發時,大部分無地、少地的農民過去基本都無償或低價得到土地。目前只有少量的無地農民,其中有的是不愿去太遠的邊疆,有的是因為賭博、懶惰賣掉了手中的土地,所謂救急不救窮,朝廷做不到包攬一切。”
左仆射李巽說:“陛下說的對,其實目前肅慎道北部,黔滇道的山區還是有一些荒地,有些人嫌那里偏遠,不愿過去。大部分百姓是好的,但也有些人沾染惡習,就算分給他地早晚還是敗光,朝廷不能做這個冤大頭。”
裴度說:“目前來看,關于土地多寡產生的社會矛盾不大,但是以后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有的成為大地主,有的沒有土地,最終還是會產生矛盾。”
李純道:“這個問題朕也有考慮過,可以通過兩個途徑消化,一是繼續大力發展工商業,近年來工商業吸納了不少就業人口,有的農民甚至賣掉土地進城務工,后面工商業發展起來可以吸納更多的無地農民;二是目前朝廷讓襄人地區的官府托底收購了一些土地,可以作為儲備之用,以后不僅可以分給無地農民,也可以把那些生活在深山、荒坡地區百姓遷出來安置,改善他們的生存條件。”
農水部尚書汪廣會說:“陛下的這個意見好,以前有些居民為了逃避戰亂,躲進深山老林居住,交通不便,有的地方土地貧瘠,產出率很低,這些人表面上有地,實際上生活比較困苦,確實需要遷出來。”
民政部尚書崔右甫說:“陛下,臣有個疑惑,朝廷如果控制華人到夷人地區,那邊的好處不就都被襄人給占據了,以后華人再想去就沒有多少油水了。”
李純笑道:“夷人地區能有多少油水,每個階段要有一個重點,目前華人的重點就是填補襄人留下的空間。夷人地區的油水不多,如果華人也去搶,襄人就沒多少了,他們就不愿遷過去了,對于華人來說是得不償失。先把夷人地區的利益讓給襄人,朝廷要重點發展國內,國內的經濟好起來,華人不也是能得利嗎,干嘛非要去和襄人搶那點利益?”
工商部尚書程異說:“按照陛下的意見,華人主要還是靠發展來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靠在夷人地區爭取特權。”
李純道:“特權肯定是要有一些,但是發展才是主流,靠剝削他族沒有大出息,我們要建立更好的制度,做大做強國內的產業,通過貿易、關稅等手段獲利,讓華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崔群說:“當初出臺襄三條時,華襄其他權益是一樣的,特別是賦稅均等,后面要出臺的夷三條也還合理,但襄夷在賦稅上差別很大,會不會引發矛盾?”
李純道:“矛盾肯定是有的,我們讓襄人過去替朝廷治理基層夷人,不給點實質性的好處,他們是不會去的,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手段來減少矛盾。一是要限制襄人的活動區域,原則上只能在城市及附近居住,避免刺激在農村的大多數夷人。二是在城市范圍內讓夷人也享受到一些發展的便利,讓他們有失有得。三是想辦法把夷人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起來,讓他們也能享受一些發展帶來的紅利。當然,這都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努力,只能是久久為功。”
財稅部尚書顏慶明說:“剛才陛下說限制漢人到夷人地區,那些已經到了夷人地區的漢人,可以在那里買房買地,甚至落戶嗎?”
李純道:“朝廷為了統治夷人地區,肯定是要派去一些漢人,但是要嚴格限制,一是禁止漢人在夷人地區買農業用地,不得與襄夷兩族爭農業的飯碗;在各路的首府、郡城劃出一片專有區域,華人可以在那里買地建房,作為居住、經商、辦廠的需要,在專有區域之外不得買地建房;三是凡是去夷人的地區的華人一律要****,只是在那里臨時居住,戶口都留在國內,一律不得遷移。”
裴度說:“有了襄三條,夷三條,這相當于又有了華三條。朝廷不僅約束襄人、夷人,也約束華人,這樣其他族群應該就沒有意見了。”
李純道:“國內才是華人的根,目前要集中精力把國內建設起來,夷人地區整體還較落后,襄人過去分點利益,夷人已經有意見,如果再去很多華人,夷人的被壓迫感就會很強。朝廷征服了夷人地區,自然是要獲利的,但這是一個慢功夫,急不得。以后可以通過不同的產業、關稅政策,以隱蔽的方式,從夷人地區獲利,到了最后肯定是華人賺大頭。”
程異說:“以前陛下提過,說在夷人地區不得發展華人獨創的先進產業,要對所有的產業都進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