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先生的葬禮剛過,嶺南的暑氣便帶著灼人的焦躁撲面而來。潮濕的熱浪裹挾著木棉絮,在羊城的大街小巷打著旋兒。碼頭上搬運貨物的苦力們赤著上身,古銅色的脊背在烈日下泛著油光,不時用搭在肩頭的汗巾抹一把臉,望著觀音山上飄揚的青天白日旗竊竊私語。
孫先生這根定海神針的驟然離世,讓原本就盤根錯節的勢力格局瞬間失衡。街頭報童揮舞著號外,聲嘶力竭地叫喊著東江戰事的最新消息。最讓人不安的,是廣東軍閥陳炯名已集結了三萬叛軍,分三路直撲羊城,兵鋒直指國民政府的心臟。
倉促之間,革命軍被迫應戰。從春天到九月,雙方在惠州、潮州一帶展開拉鋸,槍炮聲震得珠江水都在顫抖。前線送下來的傷兵擠滿了廣九鐵路的列車,繃帶上的血跡在暑熱中迅速發黑,散發出令人窒息的腥氣。可打來打去,誰也沒占到絕對便宜,戰線像根繃緊的弦,誰也不知道何時會斷裂。
就在這膠著之際,羊城國民政府在大元帥府召開了緊急會議。棕櫚樹掩映的歐式建筑內,軍政要員們爭論了整整一夜,窗外的木棉花在黎明時分悄然墜落,最終拍板:北伐的時機已到,當揮師北線,克復中原。而實現這一目標的第一步,便是先蕩平陳炯名的叛軍,穩固廣東根據地——計劃定為“先東征,后北伐”。
任命很快下來:蔣銳元被委任為東征軍總指揮兼第一軍軍長,而李宇軒,則被推到了第三師師長的位置上。
“景行,我讓你統領第三師,沒問題吧?”蔣銳元站在巨幅軍事地圖前,手指重重敲在東江一帶,語氣里帶著不容置疑的信任。這第三師是黃浦學生軍的骨干,大多是一二期的優秀學員,是真正能打硬仗的隊伍。
李宇軒心里咯噔一下,臉上卻不動聲色。他注意到蔣銳元眼下的烏青,知道這位少東家也是徹夜未眠。“回少東家,請你讓我寫幾封信。我想找幾個團長,幫我分擔些壓力。”
他這話半真半假。第三師的軍官都是自己帶出來的學生,戰術理論扎實,但他總覺得缺些“實戰狠勁”。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心里發虛——在柏林軍事學院學的那套理論,和真刀真槍指揮千軍萬馬,完全是兩碼事。
“準備找誰?”蔣銳元挑眉,有些好奇。
“當時在德國留學時的好友。”李宇軒坦然道,“都是正經軍校畢業,在一戰中見過血、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您放心,他們指揮絕對沒問題。”
“行。”蔣銳元沒多問,揮了揮手,“需要什么盡管開口,軍火、糧餉,我盡量給你湊。”
“謝少東家。”李宇軒松了口氣,轉身快步回到辦公室。
關上紅木門的瞬間,他緊繃的肩膀才垮了下來。窗外,一隊士兵正在操練,槍刺在陽光下閃著寒光。“我一個學理論的,叫我紙上談兵還行,真讓我管那么多人的生死,還是有點慌啊。”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他搓了搓臉,拿起桌上的狼毫筆,“不行,得趕緊寫信了,把先前在德國的人脈都忽悠,不對,是來自好友的求助。”
前幾個月,他還收到過德國朋友的信,說歐洲局勢越來越緊,《凡爾賽條約》像一道枷鎖,勒得德國軍方喘不過氣來,不少有才干的軍人都在找新的出路。這或許是個機會。
鋪開信紙,他先給隆美爾寫了一封:“親愛的隆美爾:許久未見,甚為掛念。如今華夏正處亂世,叛軍環伺,北伐在即,急需良將相助。你我曾在酒館徹夜討論戰術,深知你之才。若能前來相助,共抗頑敵,實乃華夏之幸,亦盼與你再續同窗之誼……”
寫完讀了一遍,覺得不夠懇切,又添了句:“……此處雖無高級裝備,卻有四萬萬人的期盼,望你能來到這里,幫助我一把。”
下一封,他寫給了古德里安,那位學長:“親愛的學長:還記得你教我看裝甲部隊戰術圖的日子嗎?如今華夏軍隊雖簡陋,卻有熱血青年無數。叛軍勢大,我受命統領一師,深感力有不逮。盼你能過來華夏這邊,幫助你親愛的學弟一把,將你的戰術思想,在這里實踐一二……”
最后一封,他猶豫了一下,寫給了鄧尼茨——那位潛艇戰專家。雖然東征是陸戰,但未來若要鞏固海防,此人絕對是良才。“親愛的鄧尼茨:聽聞你在海軍嶄露頭角,甚為欽佩。華夏海岸線綿長,我急需海防人才。若能來到華夏幫我一把,哪怕只是指點一二,亦是雪中送炭……”
把三封信寫好后,來人。
長官,你叫我
把這三封信翻譯的成德文,然后送去德國,地址什么的都填好了。交給下屬,將翻譯好的信件快馬送往魔都轉飛機,李宇軒才長長舒了口氣。“行了,我不會打仗,他們上過戰場、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人還不會打仗嗎?”他對著鏡子里的自己挑了挑眉,有點臭美地想,“不愧是我,這人脈用得恰到好處。”
但轉念又想起在溪口兒子,眉頭又皺了起來:不行,還得抓緊把他的軍事能力提上來。總求人家不是長久之計,自家的娃得早點扛事,他拿起筆。
三周后,遙遠的德國,三封信相繼抵達。
基爾軍港的潛艇基地里,鄧尼茨正對著海圖研究航線,副官拿著封信進來:“艇長,你的私人信件,從華夏來的。”
鄧尼茨拆開一看,眼里閃過驚訝。他走到窗邊,看著港內停泊的潛艇,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窗欞。“以前認識的人給我來了封信,叫我去華夏幫他一把。”他摸著下巴,若有所思。
副官愣了:“現在去不現實吧?咱們馬上要執行任務了。”
“不,我辭職不就行了。”鄧尼茨笑了笑,眼里閃著冒險的光芒,“華夏的海岸線……倒是個值得研究的地方。”
另一邊,柏林的陸軍學院里,古德里安剛結束一場關于裝甲戰術的演講,助手遞給他一封信。看到信封上的寄信人,他挑了挑眉:“我的學弟給我來信了,叫我去華夏幫他。”
“你準備怎么去?”助手好奇地問,“現在離開,對你的晉升影響不小。”
“影響?”古德里安笑了,“比起在辦公室里對著舊地圖發呆,去一個正在打仗的國家實踐我的想法,才更有意思。我辭職之后就過去,畢竟我這位學弟很少求人,他開口了,必然是真的需要幫忙。”
而在慕尼黑的城市里,房間里的隆美爾正擦拭著他的勛章,妻子走過來:“隆美爾,你在看什么呢?一臉出神。”
隆美爾舉起手里的信:“我的一位朋友給我來信了,叫我去華夏幫他。”
那么你會去嗎?妻子有些擔憂,她知道丈夫骨子里的冒險精神。
他以前幫助過我很多。隆美爾想起當年自己囊中羞澀,是這位華夏知己偷偷塞給他錢,幫他買了珍貴的戰術書籍,“所以我會去。”
“你走后,這里的工作怎么辦?”
最多一年之內我就會回來。隆美爾安慰道,拍了拍妻子的手,“放心吧,我的好伙計,等我在東方打出點名堂就回來。”
三封跨越重洋的信,像三顆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遙遠的歐洲激起了漣漪。而此時的廣州,李宇軒正站在第三師的營房前,看著士兵們擦拭槍支,心里默默祈禱:“老朋友們,可一定要來啊。這東征北伐的仗,我可不好打啊。”
遠處的珠江上,幾艘軍艦鳴響了汽笛,像是在為即將出征的軍隊送行。落日的余暉灑在江面上,將粼粼波光染成血色。東征的號角,已經吹響,而這場戰爭的走向,似乎因為這幾封信,悄然多了幾分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