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的臨時住處,堂屋青石板上,李宇軒的軍靴踏出沉穩(wěn)節(jié)拍,與廊下?lián)u曳的燈籠相映,將他的影子在墻面上拉得忽明忽暗。他背著手踱來踱去,眉宇間藏著按捺不住的興味。
你這是轉(zhuǎn)什么圈?李念安從書堆里抬眼,揉了揉酸脹的脖頸,將手中《孫子兵法》往案上一放,回來就沒個消停,我這書都沒法看了。
李宇軒聞聲駐足,轉(zhuǎn)身望向兒子,眼底亮著灼人的光:“你不懂,新編第五軍的分量,足以讓任何軍人動心。”他抬手虛虛一握,仿佛已攥住千軍萬馬,五個師,每師六團,這般編制與兵源,只要打磨得當,將來便是橫掃疆場的利刃。
“然后呢?”李念安挑眉,語氣里帶著幾分不以為然,“你真能練出精銳?別到最后只搭個空架子。再說,空軍還沒著落,光靠陸軍頂什么用?洋人都已經(jīng)駕著飛機扔炸彈了。”
這話如冷水潑來,卻未澆滅李宇軒的興致,反倒讓他眼中光芒更盛:“說得對,得買飛機,還得購艦船,組建咱們自己的海軍陸戰(zhàn)隊。”他猛地一拍手,忽然看向李念安,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笑意,“小子,今兒就讓你見識下,你爹我這些年攢下的人脈。”
“什么人脈?”李念安嗤笑一聲,“不就是當年柏林軍校的幾個同學(xué)?這么多年過去,誰還能記得你?”
“呵,誰說我只識德國友人?”李宇軒走到案前,鋪開信紙,執(zhí)起鋼筆,“美國那邊我也有交情。當年赴華盛頓參加軍事交流,與陸軍部的人喝過酒,雖談不上深交,但幾分薄面還是有的。”
筆尖懸在紙上,他忽然抬眼:“對了,校長要給你表個字,喚作學(xué)文。”
“學(xué)文?”李念安皺眉,滿臉嫌棄,“怎么不叫學(xué)武?我日日練拳打槍,學(xué)什么文?聽著就像個酸秀才。”
“校長說,你武略已夠,缺的是政治通達。”李宇軒蘸了蘸墨水,語氣沉了幾分,“亂世之中,光會打仗不行,得懂人心、知權(quán)衡,不然遲早栽跟頭。學(xué)文二字,是盼你多讀書,明進退、知取舍。”
“憑什么我的名字、我的字,都要別人定?”李念安悶悶不樂地低下頭,手指摳著書頁邊角,“從小到大,就沒問過我樂意不樂意。”
“不喜歡?”李宇軒放下筆,走到他身邊,語氣帶笑,“念安,是你祖母盼你一世平安。學(xué)文,是校長盼你通透豁達,皆是好意。”
“一個念安,一個學(xué)文,都軟乎乎的。”李念安撇嘴,“我寧愿叫鐵牛,聽著就有勁兒。”
“哈哈哈!”李宇軒被他逗笑,抬手揉亂他的頭發(fā),“等你將來成了氣候,自己改個響當當?shù)拿郑瑳]人攔著你。現(xiàn)在啊,先委屈委屈。”
他轉(zhuǎn)身回到案前,攤平信紙,筆尖落下,沙沙聲響在寂靜夜里格外清晰。“我要寫信了。”他頭也不抬地說。
“寫給誰?”李念安好奇地湊過來,卻被李宇軒用胳膊肘輕輕擋住。
“保密。”李宇軒神秘一笑,筆下德語字母流暢躍出。
李念安撇撇嘴,沒再上前,只是坐在一旁,望著父親專注的側(cè)臉。昏黃燈光下,父親眼角皺紋深了些,鬢角也添了幾縷白發(fā),可握筆的手依舊穩(wěn)如磐石,不像自己,寫兩字便手抖。
寫完一封,吹干墨跡疊好入封,他又拿起另一張信紙,這次換成了英語,字跡依舊遒勁有力。“這人,有人稱他為惡魔,也有人說他是德國唯一的救世主。”他忽然輕笑出聲。
李念安心頭一動:“你說的是小胡子?”他在父親帶回的洋文報紙上見過這個名字,照片上的人眼神銳利,留著一小撮胡子,不過誰稱他為惡魔啊?
李宇軒不置可否,繼續(xù)寫信:“給我第五軍的空、陸、海軍備,以及德械軍的教官都得指望他。”他抬眼看向兒子,“德國軍工的實力你清楚,毛瑟槍、克虜伯炮,都是硬通貨。只要他松口,咱們的第五軍就能換上最好的裝備。”
“可他跟咱們八竿子打不著啊。”李念安不解,“報紙說他正忙著在德國搞派系,哪有功夫管咱們的事?”
“這你就不懂了。”李宇軒放下鋼筆,眼神深邃,“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咱們有他急需的東西——鎢砂、銻礦,都是造槍炮的關(guān)鍵原料。用這些換裝備,這筆買賣劃算。”
他拿起寫好的英文信,滿意點頭:“這封給美國軍火商,他們的飛機不錯,價格公道,雖不及德國的精密,但勝在交貨快。”
李念安看著父親有條不紊地封緘、寫下長長的地址,忽然覺得父親遠不像自己想的那般簡單。那些他曾以為的“混日子”,原來都是在悄悄鋪路。
“什么時候寄出去?”他忍不住問。
“明一早讓副官送郵局,走外交郵袋,能快些。”李宇軒將信封放進公文包,拍了拍,“不出一月,必有回信。到時候,咱們的第五軍就能鳥槍換炮。”
他走到窗邊,望著沉沉夜色,似對李念安說,又似自語:學(xué)文,你記住,這世道,光有骨氣不夠,還得有手段。人脈從不是嘴說出來的,是靠一次次交易、一回回幫襯攢下的。將來你接手這支部隊就會明白,手里有槍,不如手里有能換來槍的路子。
李念安沒說話,默默拿起《孫子兵法》重新翻開。月光透過窗欞灑在書頁上,“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八個字格外清晰。他忽然覺得,父親今日的話,比書本上的道理更實在、更透徹。
廊下的風漸漸停歇,燈籠不再搖晃,李宇軒的影子在墻上安穩(wěn)下來,如一尊沉默的石像。他知道,這幾封信只是開始,為了第五軍,為了心中的強國夢,他還有許多路要走,許多人要打交道。哪怕對方是世人眼中的惡魔,只要能讓部隊變強,讓華夏少受欺凌,這封信,便值得寫。
夜?jié)u深,案上煤油燈依舊明亮,映著父子倆各自沉思的臉龐。一個在擘畫未來棋局,一個在消化父輩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