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羅斯福特意留出時間與李念安長談。
“你父親最近怎么樣?”羅斯福問道,手中把玩著駱駝牌香煙。
“家父在西南忙于政務。”李念安謹慎地用流利的英語回答。
羅斯福點點頭:“我知道,他一直在為可能到來的戰爭做準備。這一點,他比很多人都看得遠。”
他轉動輪椅,來到窗前:“你知道嗎?我現在推行的這些政策,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你父親的啟發。”
李念安驚訝地抬起頭。
“是的。”羅斯福微笑,“當年我們在紐約討論時,他就提出過很多獨到的見解。比如通過稅收調節社會財富,加強金融監管等等。”
“但是現在的反對聲音很大。”李念安說。
“這是必然的。”羅斯福神色嚴肅,“任何改革都會觸動既得利益者。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
他拿出一份文件遞給李念安:“看看這個,這是自由聯盟最新的宣傳材料。他們說我是在摧毀美國的自由經濟。”
李念安快速瀏覽后,說:“他們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受損,卻沒有看到成千上萬的普通民眾因為新政而受益。”
羅斯福贊賞地點頭:“說得好!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李念安更加深入地觀察美國政治運作。他參加了勞工部的會議,看到政府如何推動建立最低工資制度;他走訪了田納西河流域,了解政府主導的大型基建項目;他還與研究新政的學者們深入交流。
5月1日,他在日記中寫道:
“今天與哈佛大學的教授們討論新政。一位教授說,羅斯福實際上是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走鋼絲。這讓我想到,其實父親在西南做的事情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既要發展軍工,又要安撫地方勢力,還要應對委員長的壓力。”
“越來越理解羅叔叔的難處。他不僅要應對經濟危機,還要面對來自左右兩邊的攻擊。資本家罵他是叛徒,激進派罵他改革不徹底。這讓我想起一句華夏古話: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5月10日,在白宮的一次私人談話中,羅斯福對秘書說道:“我原以為李宇軒已經足夠天才了。可沒想到他的兒子更加天才。”
秘書好奇地問:“為什么這么說呢,總統先生?”
“就憑他能舉一反三,以及出色的軍事知識,和對問題的獨到見解。”羅斯福感嘆道,“我很喜歡他的一句話:既然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問題本身。”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嚴肅:“如果不是我跟他父親是好友,我都會忍不住殺了他。”
秘書震驚地問:"為什么?"
“因為他好像天生就是當總統的料。”羅斯福輕聲說,“這樣的天才,如果不能為友,就必須除掉。”
在李念安離開美國的前倆天,羅斯福在白宮為他舉行了私人的送別晚宴。令人意外的是,晚宴的菜單上竟然出現了中餐。
“這是特意為你準備的。”羅斯福笑著說,“我請了一位中餐廚師,希望合你的口味。”
李念安感動地說:“羅叔叔太費心了。”
在晚宴上,羅斯福鄭重地對李念安說:“回去告訴你父親,美國不會對遠東的局勢坐視不管。但是,華夏也需要展現出抵抗的決心。”
李念安點頭:“我一定會轉達。”
5月15日,李念安即將結束在美國的考察。羅斯福在白宮為他舉行送別晚宴。
“小家伙,這次美國之行有什么收獲?”羅斯福問。
李念安沉思片刻,說道:“我看到了一個強國在危機中的自我革新,也看到了改革者面臨的阻力。這些經驗對我很有啟發。”
羅斯福點點頭:“告訴你父親,美國永遠是他的朋友。”
晚宴后,李念安在日記中寫下最后一段:“明天就要回國了。這一個多月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羅叔叔的治國理念,資本家們的反抗策略,普通美國人的生活狀態……這些都讓我對權力和治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羅叔叔的一句話:改革者的宿命就是被所有人誤解。這句話或許也適用于我的父親。”
“雖然美國的飯菜還是那么難吃,咖啡還是那么苦,但這段經歷無疑是珍貴的。不知道父親看到我的日記會作何評價?委員長又會如何看待我的見聞?”
“或許,這就是父親送我出來的真正目的——讓我親眼看看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么。”
在返回華夏的郵輪上,李念安整理著這一個多月的觀察日記。他不僅記錄了新政的具體措施,更分析了其中的政治智慧。
“羅叔叔之所以能推動如此激進的改革,”他在日記中寫道,“是因為他準確把握了時代的脈搏,贏得了民眾的支持。即便面對資本家的強烈反對,他依然能夠堅持自己的道路。”
“當然這對我的啟示是:改革不僅需要決心,更需要智慧和策略。”
李念安在日記本上寫下最后一段:
“這次美國之行讓我明白,政治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博弈。羅叔叔的教誨讓我受益良多。但是,我也看到了強權背后的冷酷。他說那句話時的眼神,我會永遠記得。
華夏的路還很長,我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不過,既然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問題本身——父親的這句話,讓我在美國感悟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