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西安機場戒備森嚴。當宋梅齡的專機降落時,張雪亮親自在舷梯前迎接。
“漢卿,”宋梅齡一下飛機就急切地問,“委員長可好?”
“夫人放心,委員長一切安好。”張雪亮恭敬地回答。
在前往張公館的路上,宋梅齡仔細觀察著街上的東北軍士兵。她注意到,雖然局勢緊張,但西安城內秩序井然。
當晚,宋梅齡終于見到了被軟禁多日的蔣介石。看到丈夫安然無恙,她忍不住落下眼淚。
“達令,你受苦了。”
委員長卻板著臉:“你不該來!這里是虎穴!”
“正因為是虎穴,我才要來,何況景行的部隊還在城外,他們現在也不敢對我們怎么樣。”宋梅齡堅定地說。
12月23日,三方談判在張公館正式開始。蘇林代表中共,宋子聞、宋梅齡代表委員長,張雪亮、楊虎成作為當事人參加。
蘇林首先發言,提出了六項主張:“停止剿匪,改組政府。釋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權利。聯合赤軍抗日,召開救國會議。"
宋子聞皺眉:“這些條件太苛刻了,委員長不會同意。”
“那就請宋先生問問委員長,”蘇林不卑不亢,“是個人面子重要,還是國家存亡重要?”
談判進行得異常艱難。宋梅齡時而柔聲勸說,對多數條件表示了原則上同意,但在一些具體細節,如改組政府的程度、紅軍改編后的指揮權等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討價還價。
12月24日晚,在宋氏兄妹的安排和陪同下,蘇林前往高桂滋公館,面見委員長。
房間里,委員長半靠在床上,面色依舊蒼白憔悴,但看到蘇林進來時,眼神中充滿了復雜的情緒——驚愕、戒備,或許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尷尬。幾年的生死冤家,此刻在這樣一種情境下見面。
蘇林神態自若,他向委員長略一頷首,語氣不卑不亢:“委員長,我們有十年沒有見面了,你顯得比從前蒼老些。”
委員長微微動了動嘴唇,最終只是嘆了口氣,示意蘇林坐下。
蘇林沒有糾纏于過往恩怨,而是開門見山,切入民族存亡的主題:“委員長,當前形勢,非抗日無以圖存,非團結無以救國。堅持內戰,唯有加速滅亡,這不僅是共和的看法,也是全國民眾、乃至國民黨內許多有識之士的共同認識。張楊兩將軍此次發動兵諫,為的是抗日,絕無加害之意。只要委員長能夠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釋放政治犯,開放輿論,我黨愿意擁護你為全國領袖,赤軍愿聽從指揮,開赴抗日前線。”
他詳細闡述了中共的六項主張,分析了日本步步緊逼的危急局勢,以及國際形勢,尤其是英美蘇的態度,強調了唯有團結抗日,華夏才有出路,委員長的領導地位也才能穩固。
委員長靠在枕頭上,閉目聆聽著,期間偶爾睜眼瞥一下蘇林,但大部分時間保持著沉默。蘇林的話,邏輯清晰,情理兼備,句句敲打在他最關心的統治延續和國家命運上。尤其是提到“擁護你為全國領袖”,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分量的承諾。加之宋梅齡、宋子聞在一旁也從旁勸說,分析利害,指出何應欽等人借機攬權的危險。
長時間的沉默后,委員長終于緩緩睜開了眼睛,目光雖然依舊缺乏神采,但語氣松動了許多,他做出了口頭上的承諾,雖然措辭含糊且保留著其特有的矜持:
“蘇林,你說的……停止內戰,聯赤抗日……是可以考慮的。……內部的敵對行動會命令停止…………你們的條件,我回京后會與黨部商討…………日本人是壓迫太甚了…………一旦抗日,你們要聽命令……”
盡管沒有簽署任何書面協議。
幾乎在蘇林見蔣結束后,蘇林也與另李宇軒,進行了簡短而重要的會面。
“景行,”蘇林開門見山,“西安城內談判已有進展,委員長已原則上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這是國家民族之幸。我黨深知,將軍深明大義,以抗日為重。如今,和平解決曙光在前,望將軍能繼續以大局為重,約束所部,維護當前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李宇軒看著蘇林,神色平靜,但話語依舊保持著距離和警惕:“蘇林,好久不見啊。你們在西安的活動,我略有耳聞。能說服張漢青,穩住楊虎成,如今又能讓委員長松口,好手段。”
他頓了頓,語氣轉為平淡卻帶著力量:“我李宇軒的態度,從未改變。抗日,我贊同。只要委員長安全回到金陵,領導抗日,我手下三軍自當為國前驅,絕無二話。至于其他……”他意味深長地看了蘇林一眼,“只要不觸及根本,我樂見其成。但若最后關頭,委員長出了任何意外,或者有人想借機另立中央,破壞政令軍令統一,那就休怪我履行之前的諾言。”
蘇林的臉上露出理解的微笑:“景行請放心。和平解決,放蔣抗日,已是大勢所趨,亦是各方共識。我黨誠意擁護委員長領導抗日,絕無他意。將軍的底線,我們清楚,張楊二位將軍也清楚。我們都希望看到一個團結的華夏,去面對我們共同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
窗外,西安的夜空星光閃爍。這座千年古都,似乎又見證了華夏歷史又一個轉折點的到來。和平的曙光,終于在這寒冷的冬夜中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