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不禁想起莊爸爸的一個朋友,也是莊爸爸的小學同學,跟他一念了小學。
莊爸爸說他的朋友比他學習要好的多,當年莊爸爸不愛寫作業,都是拿了吃的哄那朋友幫他寫作業的。但是要上初中的時候,那朋友因為家里很窮輟學了。當時國家還沒有九年義務教育,也沒有那么多關于貧困生的政策補貼。于是年紀小小的朋友,就跟著很多村里人去沿海城市的工廠里打工了。
莊爸爸看朋友那么重視學習的機會,卻因為家庭貧困沒能繼續,也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再加上莊家本來就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在莊爸爸認真向學之后,也支持他繼續考學。
莊爸爸雖然沒有莊嚴大伯學習好,但也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他上高中的那年,聽說小學的朋友在工廠里傷了腿,當時甚至沒有完好的勞務法規。受傷是否會被賠償,完全是看工廠老板的良心。朋友只拿到了很少的賠償款,回鄉下娶了個媳婦,就跟村里人一樣過日子。
而莊爸爸的學業依舊在繼續,復讀了一年后終于考上了某大學的農業系,畢業以后正趕上改革開放,就投身于商海,最后也算功成名就,還帶動了自己家鄉的發展。
本來莊爸爸跟小學的朋友沒有什么交集了,但緣分就是這么奇妙。莊爸爸雖然做了企業家,但從小培養的勤儉習慣沒有改變,衣服爛了就補,鞋壞了就修,有日莊爸爸拿著自己的鞋去找修。而那修鞋匠,竟然就是莊爸爸小學的朋友。
莊爸爸和朋友一樣的年紀,但看起來竟像比朋友小了十多歲。莊爸爸一開始甚至沒認出來,還是朋友小心的問了,莊爸爸才反應了上來。而莊爸爸也知道了自己上學去以后,在朋友身上發生的事情。
朋友回家結婚以后,沒兩件就有個孩子。孩子跟朋友小時候一樣,很愛上學。朋友想到自己幼時的遭遇,再看看一直念書到最后的莊爸爸。于是下定決心,要供孩子好好念書。再加上,現在的國家政策也很好,九年義務教育幾乎沒花多少錢,課本、學雜費全是國家出的,每天還有愛心午餐可以吃。而朋友的孩子也確實很努力,直接考上了市里重點高中。
朋友也知道現在國家的政策變了,只要你好好學習,那學費國家和學校都可以出。朋友的孩子上市里的高中不僅沒花錢,每個月還會有補助款打進他的飯卡里。看著孩子這么出息,朋友也不想在家里混吃等死,他想到自己曾在廠子里學了一手補鞋手藝,就來城里擺了個攤子。
莊爸爸聽說這些事情以后,也唏噓了半天,不斷地跟莊嚴感嘆教育的重要性。后來莊爸爸還旁敲側擊的問了朋友,需不需要金錢上的幫助。朋友都拒絕了,還說今年孩子拿了學校的獎學金,給自己買了一件衣服。
朋友的兒子要比莊嚴大幾歲,莊嚴上大學的時候,朋友的兒子已經研究生畢業了。而莊爸爸的朋友也沒再擺攤子,后來莊爸爸再見到朋友,發現朋友竟要比之前年輕了很多。
莊嚴就把這些事情說出來給李蕁聽,也表示很贊同李蕁的做法。
李蕁聽完以后,卻嘆了口氣:“我們那時候城鄉差距不是很大,農村人很多,所以農村學校也多,師資力量也充沛。但是現在……”
李蕁搖搖頭:“很多農村學校都因為沒有生源關閉了,有能力的家庭都會把孩子往城里送,但沒能力的家庭,孩子念書就成了問題。我第一年來這個村子支教的時候,附近還有一些學校和老師,這兩年陸續關閉了,附近幾個村子只剩下這一個鄉村小學,每年還招不來多少學生。”
莊嚴知道,李蕁說的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中國的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現在所有人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砸鍋賣鐵都想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家里條件好一些的農村孩子都被父母送到了城里念書。而條件差的農村孩子,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能上的學校,一個個關閉。
“慢慢的,窮人越沒有出頭的路能走。”李蕁說到這嘆了口氣:“我們那時候還算幸運的,我現在教的小學,孩子們年齡不同,有些孩子明年就該上初中了。可是農村的初中幾乎都開不下去,全部關了。他家里還有癱瘓的老人,不可能陪他去城里,那孩子還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
莊嚴看著李蕁的情緒比較低落,抓耳撓腮的想了半天,突然想起自己在軍隊基地看新聞的時候,聽到教育部對城鄉一體化的重視,以及準備實施的政策。莊嚴連忙把自己從新聞上聽到的事情跟李蕁說了:“我覺得國家一定會重視起來的。”
“我之前發表了一篇論文,就是關于城鄉教育的。”說到這,李蕁也表示自己看到了這則消息:“只是希望關于城鄉教育的政策能早點施行,讓農村的窮孩子也有學上。”
看著李蕁眼里全是光彩,莊嚴也被她感染,用力的點點頭:“一定會的,到時候學校不會就只有一個老師了。”
之前跟李蕁一起支教的男老師,因為這場臺風來襲,找了個借口趕快調去了城里,所以現在這所小學真的只有李蕁一名老師了。
“你也是重本的大學生,那能不能幫我一個忙?”這樣一想,李蕁就看向了莊嚴:“這些孩子的學習進度不一樣,我一個人教不過來,你能不能幫幫我?”
“我……我行嗎?”莊嚴撓了撓頭:“每天重建休息的時候,我可以過來,但是……我沒當過老師,也不知道怎么教學生啊。”
“只要按照課本教就可以了,你上了這么多年學,不會連小學的只是都忘了吧?”李蕁瞪大了眼睛看莊嚴。
莊嚴摸了摸鼻子,咬了咬牙,然后答應了下來。
“那好,明天你就給五六年級的孩子們上英文課吧!”李蕁拍板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