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一月六日,星期一。
新年的第一周,京城依舊天寒地凍,但北影廠廠長韓三坪的辦公室里,卻因一份剛剛送達的報表而暖意融融,甚至帶著點灼熱。
韓三坪的手指有些微微顫抖,捏著那張薄薄的紙,目光死死盯著上面的數字:叁佰壹拾伍萬伍仟元整。
這是盛影傳媒與北影廠聯合成立的“制片中心”公司賬戶上,剛剛收到的第一筆電視電影發行分賬。
來自除北影廠外的三十家聯盟電影廠,一筆筆款項在今日匯集,最終形成了這個令人心跳加速的數字。
這筆錢,是《家和萬事興》在全國六百多家電視臺播出后,扣除掉給予各電影廠的10%發行費,再五五分成后,落到制片方,也就是北影廠和盛影傳媒聯合體手里的純利潤。
“六百多家電視臺啊……”
韓三坪喃喃自語,聲音里帶著一絲難以置信的沙啞:“平均下來,一家臺才……萬把塊?”
他快速心算了一下,隨即又搖了搖頭。
不能這么算,各地臺購買價格差異很大,有的象征性給點,有的則是按質論價。
但無論如何,聚合起三十家電影廠的力量,能將一部劇同時鋪向全國如此多的屏幕,形成規模效應,最終收獲三百多萬的純利,這在他執掌北影廠以來,是從未有過的事情,更是全國所有電影廠廠長沒有干過的事!
我和王盛加在一起,嘎嘎亂殺!
相比于“私人訂制”婚慶電影那種一單幾十萬但依賴頂級富豪、不可復制的暴利,眼前這三百多萬雖然平均到每家臺不多,但意義截然不同。
它意味著一條可持續的、能夠穩定產生現金流的通路被打通了!
這才是真正能養活一個廠、一個體系的正道!
韓三坪平復了一下呼吸,將報表輕輕放在辦公桌上,抬頭看向坐在對面椅子上,正悠閑品著茶的王盛。
“盛子?!表n三坪的聲音恢復了平時的沉穩,但眼底的激動依舊難以掩飾:“錢到了。三百一十五萬五。這第一步咱們算是邁穩了。”
王盛放下茶杯,臉上露出預料之中的笑容:“韓叔,這只是開始。聯盟的威力,就在于能把分散的訂單匯聚起來,把小錢變成大錢。以后項目多了,這條路會越走越寬。”
“是啊。”
韓三坪感慨地點點頭,緊接著身體前傾,目光灼灼地盯著王盛,“所以,下一步該怎么走?這筆錢,不能躺在賬上,得讓它生出更多的蛋來。劇集生產,必須跟上!”
王盛沒有直接回答劇集的問題,而是話鋒一轉:“韓叔,還記得我上次跟您提過的愛多VCD嗎?”
“記得,怎么?”
韓三坪挑眉。
“去年11月8日,泱視梅地亞中心那場黃金時段廣告招標會,愛多VCD砸了8200萬,奪了電子類第一名,步步高第二。雖然風頭被秦池酒業那個3.2億的標王蓋過了,但動靜不小。”
王盛娓娓道來:“關鍵是,愛多拿下的是天氣預報后的一個5秒標版,那個位置的廣告效果恐怖。
再加上這兩個多月,全國各地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各種雜牌VCD工廠……韓叔,我判斷,現在的VCD市場,國內保有量可能已經突破了……三百萬臺,甚至更多。而且每個月都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三百萬臺?”
韓三坪倒吸一口涼氣。
這個數字遠超他之前的預估。
這意味著一個龐大的、亟待填充內容的家庭觀影市場已經初步形成。
錄像帶時代,因為機器昂貴、磁帶成本高,普及速度遠沒有這么快。
VCD機和碟片的低成本,完美契合了此時中國家庭的消費能力。
“只會多,不會少。”
王盛肯定道:“所以,我之前建議囤積電影、電視劇VCD版權,現在正是派上用場的時候。我們可以聯系聯盟各電影廠,利用他們在各地的關系和渠道,幫忙分銷我們出版的VCD碟片。這將是繼電視臺發行之后,第二條重要的變現渠道?!?
韓三坪點點頭:“這事我已經讓北影廠音像公司的負責人去推進了,已經囤積了一批電影光盤,港片啊、還有一些國產影視作品,正好可以試探一下市場反響。”
王盛提醒道:“先在省城或者重要城市推廣,看看那些賣VCD機的廠家,把VCD鋪貨鋪到哪里了?!?
“好?!?
王盛接著道:“不過,韓叔,我今天想重點說的,還是內容生產本身。
長劇,像二三十集的連續劇,投入周期長,資金占用量較大,風險相對高。對于我們現在需要快速回籠資金、鍛煉隊伍、搶占市場的階段來說,不是最優選?!?
“你的意思是?”韓三坪的身體坐直了幾分。
“繼續在‘電視電影’這個領域持續發力?!?
王盛斬釘截鐵地說:“制作周期短,通常一個月就能完成;成本可控,幾十萬就能拍一部質量不錯的;靈活性高,題材可以多樣。最關鍵的是,能夠薄利多銷!”
“薄利多銷……”韓三坪重復著這個詞,若有所思。
“對!”
王盛進一步闡述他的方案:“第一,我們可以主動出擊,讓各電影廠和他們屬地的電視臺商量,能不能在綜合頻道,或者旗下的影視、文藝等子頻道,設立一個固定的欄目,比如叫《周末影院》,或者《佳片有約》之類的。
我們承諾,每周向這個欄目提供兩到三部新制作的電視電影。
這樣算下來,一個月最少就是8部,一年就是近百部的穩定需求!
對于電視臺來說,購買單部電視電影的成本遠低于購買長劇,卻能穩定填充優質時段內容;對于我們來說,有了穩定的播出平臺和收益預期,就可以放開手腳規?;a?!?
還有一點王盛沒法說,今年八月份,900多家無線電視臺就會被‘減量提質’,縮減到300多家。
王盛去年其實就想走這個路子,但奈何,人微言輕,沒有做出成績,就無法讓韓三坪信服,愿意擔風險,搞發行聯盟。
歷史的窗口期所剩不多,必須快上大干一波。
韓三坪聽得連連點頭:“這個主意好!化整為零,細水長流!比一次性賣一部劇更穩妥,更能形成持續影響力!”
“第二,”
王盛繼續道:“基于第一點,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快上大干’電視電影了。
即使某些片子一時無法通過電視臺采購獲得收益,我們還有VCD市場托底。
只要片子質量過硬,故事能夠吸引人,總能在VCD市場收回成本甚至盈利。這就給了我們更大的試錯空間和創作自由?!?
“兩條腿走路,電視臺發行和VCD銷售互為補充,互相促進!”
韓三坪臉上煥發出振奮的光彩:“盛子,就按你說的辦!就這么干!我這就安排下去,盡快和各家電視臺洽談欄目合作事宜。同時,制片中心要立刻啟動電視電影的批量生產計劃!”
……
當天下午,北影廠會議室里座無虛席。
得到通知的廠內編劇、與北影廠關系密切的外圍編劇,以及廠里能調動的導演們,濟濟一堂。
空氣中彌漫著好奇、期待以及一絲躁動。
大家都聽說了《家和萬事興》的成功,知道有大事要宣布。
王盛和韓三坪一起走進會議室,原本嘈雜的會場立刻安靜下來。
韓三坪先做了簡短的動員,肯定了《家和萬事興》的成績,感謝了大家的付出,然后直接拋出了“大規模生產電視電影”的計劃,以及設立電視臺固定欄目和開拓VCD市場的雙重保障。
臺下頓時響起一陣興奮的議論聲。
對于很多苦于沒有項目機會的編劇和導演來說,這無疑是天降甘霖。
雖然單部投資可能不如電影甚至長劇,但機會多、周期快、見效明顯,更能磨練手藝。
接著,王盛走到臺前,接過話語權。
他沒有過多廢話,直接切入實操層面。
“經與韓廠長研究決定,我們將立即重組資源,先期成立四個電視電影攝制組?!?
王盛聲音清晰,傳遍會場:“這四個組,將作為第一批主力,同時開工,力爭在春節后就能有第一批成品出爐!”
他目光掃過臺下:“攝制組負責人如下:
第一組,由霍健起導演負責?;魧倓偼瓿伞都液腿f事興》的聯合執導,經驗豐富,當仁不讓。”
霍健起微微頷首,表情沉穩。
“第二組,由吳一一導演負責。吳導在外磨煉了四個多月,有豐富的現場執行經驗,擅長高效完成拍攝任務?!?
吳一一臉上露出激動之色,用力點了點頭。
“第三組,”王盛頓了頓,目光看向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導演:“由霍樁導演負責?!?
霍樁是北影廠的老導演,表演系出身,執導過《無名三俠客》、《癡男狂女兩世情》等多種風格作品,是個工兵型的快槍手。
“第四組?!?
王盛看向另一位把科班、二代、青壯派三個標簽匯集一身的導演:“由張揚導演負責?!?
張揚的父親是著名導演張樺勛,曾執導《神秘的大佛》和《武林志》等經典影片。
1986年,張揚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但后來因中戲招收插班生而轉學到中戲導演系,1992年畢業后被分配到北電擔任導演。
張揚原本在琢磨自己的電影處女作《愛情麻辣燙》,但韓三坪找他爹談了談,許諾,只要張揚業務完成的不錯,廠里就支持他拍正兒八經的電影,張揚一琢磨,電視電影那也是電影,正好練練手,便接下了這個活。
跟總收益3%的提成,沒一點關系!
宣布完導演任命,王盛看向編劇區域:“接下來,是重中之重——劇本。我們要的是‘快’,但絕不能‘濫’。
題材可以廣泛,但故事必須扎實,要貼近生活,有真情實感,或者有獨特的類型片吸引力?!?
他點了幾個名字:“蘇小薇老師……還有在座的各位編劇老師,希望大家都能拿出你們的看家本領,或者新穎的想法?!?
王盛接著大致劃分了幾個創作方向:
“一、現實題材:聚焦當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家庭、職場、情感,要接地氣,能引起共鳴。
這是主流,也是基本盤。
二、輕喜劇/溫情喜?。貉永m《家和萬事興》的成功經驗,制造歡樂,適合合家歡觀看。
三、類型片嘗試:可以適當探索懸疑、都市愛情等類型,豐富片庫,吸引不同口味的觀眾。
但成本要嚴格控制。
四、名著改編或歷史小故事:選擇適合短篇呈現的經典片段或歷史軼事,保證文學性和觀賞性?!?
“故事情節要緊湊,人物要鮮明,矛盾要集中,符合90-120分鐘的敘事容量?!?
王盛強調:“各位編劇老師,接下來我們會分組討論,大家有什么成熟的構思或者想法,現在就可以開始醞釀。我們需要的是能量產的好故事,而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