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九日,星期二。
南國的羊城,雖已入冬,午后的陽光卻依舊帶著幾分暖意,灑在《快樂女聲》中南賽區300進150強比賽的錄制現場外。
臨時搭建的選手等候區內,人頭攢動,氣氛比天氣更加燥熱。
張伯芝坐在一個相對安靜的角落,手里捏著參賽號碼牌,心臟砰砰直跳。
她今天選了一首陳慧嫻的《千千闕歌》,粵語歌是她的舒適區,也是她在這場選秀中最大的武器。
相較于她在羊城賽區的順遂,華北賽區京城賽場的戰況則要慘烈得多。
就在前不久,600進300強的比賽中,高媛媛遺憾止步。
消息傳到北影廠,高媛媛把自己關在練習室里悶了半天。
高媛媛的淘汰,原因有多方面。
京城賽區,藏龍臥虎,尤其是中泱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專業院校的學生們,紛紛下場參賽。
她們擁有系統的聲樂訓練,音域寬廣,技巧純熟,在純粹的音樂比拼中,高媛媛這種靠外形和靈氣吃飯的業余選手,劣勢明顯。
一首《明天會更好》固然唱得真誠,但在專業評委耳中,氣息、共鳴、音準的細微瑕疵都被放大,最終未能敵過那些技術流對手。
再加上京城賽區競爭本就激烈,關注度極高,稍有失誤便可能被淘汰。
相比之下,張伯芝在羊城賽區憑借混血美貌和純正粵語歌帶來的“異域風情”和獨特辨識度,一路走得頗為順利。
雖然普通話依舊燙嘴,但唱粵語歌時的那股范兒,以及蔡怡濃為她打造的略帶港風的時尚感,讓她在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成功闖入300強。
今天,是300進150的關鍵一役。
“燈光、音響準備!第47號選手,張伯芝,入場!”工作人員的聲音透過喇叭傳來。
張伯芝深吸一口氣,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身上那件略顯成熟的亮片小外套——依舊是蔡怡濃的風格,強調她的“港味”。
她走進錄制棚,面對評委和鏡頭,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
“評委老師好,我是47號選手張伯芝,來自港島。”她用帶著濃重口音的普通話自我介紹。
評委席上的一位本地音樂人點了點頭,示意她開始。
音樂響起,是《千千闕歌》熟悉的旋律。
“徐徐回望,曾屬于彼此的晚上……”
歌聲一出,清亮中帶著一絲與她年齡不符的、刻意模仿的成熟韻味。
音準依舊極穩,粵語咬字清晰動人。
她微微閉眼,試圖融入歌曲意境,肢體語言雖然還有些生澀,但那份專注和獨特的形象,足以讓她在眾多選手中被記住。
一曲唱罷,評委交流了幾句。
中間的主評委開口道:“張伯芝,你的外形條件非常出眾,粵語歌也唱得很有味道,這是你的優勢。但是……”
他頓了頓:“如果想走得更遠,僅僅依靠粵語歌和外形是不夠的。你的普通話需要加強,歌曲的情感表達也可以更細膩、更發自內心,而不是模仿。恭喜你,晉級150強。”
張伯芝懸著的心終于落下,連忙鞠躬:“多謝評委老師!我會努力的!”
……
就在張伯芝為晉級150強而欣喜的同時,輿論場正被另一股更加強勁的風暴席卷。
十二月九日,周二。
全國各大報紙,尤其是那些在《30天》上映九城擁有廣泛讀者的都市報,不約而同地在文化娛樂版頭條刊發了重磅消息:
“《30天》首周末票房引爆市場!三日狂攬近六百萬!”
“國產分賬電影初戰告捷!九城票房直逼單位包場大片!”
具體的數字被加粗放大:
12月5日(周五),首日票房:約107萬元。
12月6日(周六),票房飆升:約211萬元。
12月7日(周日),票房穩中有升:232萬元。
首周末三日,總票房:550萬元!
這個數字,如同一顆深水炸彈,在看似平靜的湖面下轟然引爆!
550萬!
這還僅僅是在九個城市!
而且是在與制片方分賬40%前的數據!
這意味著,這部電影在短短三天內,僅在有限的九個市場,就創造了接近四百萬的觀影收入!
許多依賴行政指令、單位包場才能勉強獲得高票房的“重點國產影片”,其最終總票房可能也不過如此。
《京城青年報》的評論員文章一針見血:“《30天》的成功,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的成功,更是一種模式的成功。它證明了,真正貼近生活、制作精良、尊重市場的國產電影,完全有能力依靠普通觀眾的自發購票,贏得驚人的商業回報!這無疑是對僵化發行體制的一記響亮耳光!”
《羊城晚報》則直接喊話:“九城百姓已用腳投票,其他城市的觀眾何時才能享受到這份‘賀歲大餐’?電影發行改革的步伐,能否再快一些?”
民間的反應更為直接和熱烈。
在滬上、在江城、在長安、在蓉城……無數通過報紙、電臺了解到這一票房奇跡的影迷,尤其是周星星的粉絲,以及被“首部國產分賬賀歲大片”名頭吸引的普通市民,坐不住了。
“憑什么他們能看到,我們看不到?”
“這么好看的電影,為什么我們這的電影院不放?”
“是不是又有什么貓膩?”
抱怨聲、質疑聲開始在街頭巷尾、工廠車間、學校食堂里蔓延。
緊接著,一股自發性的“上書”行動開始了。
一封封言辭或懇切、或激憤的信件,如同雪片般飛向各地的廣播口、文化口、宣傳口……
“尊敬的領導:我們是滬上普通的電影愛好者,近日聞悉《30天》在京城、蘇省等地票房火爆,深受觀眾喜愛。我們不明白,為何這樣一部優秀的、市場反響熱烈的國產電影,無法在我市上映?我們渴望看到屬于自己的、好看的國產電影,懇請領導關注民意,盡快引進《30天》……”
類似的信件,在各主要票倉城市的文化管理部門堆積起來。
民聲沸騰,壓力層層傳導。
然而,面對這洶涌的民意和《30天》驕人的票房戰績,以魔都電影公司為首的省級電影公司聯盟,卻展現出異常強硬的態度。
在魔都電影公司總經理辦公室內,一場緊急會議正在召開。
“550萬?哼,不過是噱頭!”一位副總冷哼一聲:“九個城市,里面還包括京城、津城、金陵和蘇南那幾個經濟好的,湊出這個數字有什么稀奇?這里面有多少是宣傳炒作出來的泡沫,還難說呢!”
“就是!”另一人附和:“他們搞分賬,開口就要40%,還要我們承擔防盜版的風險,回款要求那么苛刻!這簡直是破壞行規!如果我們開了這個口子,以后其他制片廠都這么搞,我們省級公司的權威何在?利潤空間在哪里?”
端坐主位的魔都電影公司總經理,面色陰沉地聽著下屬們的議論,最后緩緩開口,語氣斬釘截鐵:
“告訴北影廠和那個王盛,想進我們的市場,可以!按老規矩來,買斷拷貝!價格可以談,但分賬,想都別想!”
他頓了頓,環視眾人,強調道:“這不是錢的問題,這是原則問題!如果我們今天在《30天》上退了這一步,明天就會有無數個《30天》騎到我們頭上!這個先例,絕不能開!都給我把脖子梗住了,頂回去!”
……
消息傳回北影廠,韓三坪氣得直拍桌子:“冥頑不靈!死抱著既得利益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