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的第三周,凜冬已至,但姑蘇城內外,卻因一場精心策劃的“跨界觀影”暗戰,涌動著一股異樣的熱流。
姑蘇市電影公司分管宣發的副總向前進,是個地道的姑蘇人,身材微胖,臉上常掛著生意人特有的和氣笑容,但眉眼間透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
接到王盛那通“爆滬爺金幣”的電話后,他非但沒覺得這是難題,反而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
魔都電影公司那高高在上的姿態,他早就受夠了!
同為經濟重鎮,憑啥我們就要看你們的臉色?
這次有北影廠聯盟和王盛在背后撐腰,又有《30天》這張王牌,他決心要好好出一口惡氣,也為姑蘇電影市場爭一口氣!
王盛的點子其實很簡單,卻極為刁鉆:既然魔都那邊捂著市場不放,堵著門不讓我們進去,那我們就把門打開,邀請,不,是“勾引”魔都的觀眾自己跑過來!
利用姑蘇與魔都地理上近乎“同城化”的便利,兩地相距不過80公里左右,在公路和鐵路都有的情況下,車程不過一個多小時,基于此,制造一場針對魔都的“觀影虹吸效應”。
向前進深諳海派文化精髓——魔都人骨子里有著追求時髦、不甘人后的天性。
他們對于新鮮事物,尤其是被媒體炒得火熱、身邊卻看不到的東西,有著超乎尋常的好奇心和占有欲。
《30天》如今輿論沸揚,周星星的招牌響亮,魔都的報紙罵得越兇,反而越是在給這部電影做反向宣傳,勾得許多年輕影迷心癢難耐。
這種“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的心理,正是可以利用的關鍵。
說干就干。
向前進立刻調動起全部人脈和資源,開始了跨部門、跨行業的瘋狂運作。
首先,他找到了姑蘇鐵路分局和長途汽車客運公司。
這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組織專門的“觀影列車”或“觀影巴士”,涉及車輛調度、票務整合、安全保障、甚至地方接待等一系列問題,需要交通、公安、文化等多個部門協調。
向前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以及姑蘇市電影公司乃至背后市里支持此次“文化出擊”的尚方寶劍,一家一家地跑,一層一層地批。
他對鐵路分局的領導說:“這是促進姑蘇文旅消費的好機會啊!一趟列車拉來幾百個魔都的消費力,看完電影不得在觀前街吃個飯、買點特產?這對我們姑蘇經濟是拉動!”
他對客運公司的老總講:“咱們的長途班車,平時上座率也有波動,開辟幾條固定的‘觀影專線’,穩定客流,還能提升我們服務品牌形象,名利雙收!”
他甚至拉上了旅游局和商業局的人,描繪著一車車魔都觀眾帶來的“過夜經濟”潛力——看完晚場電影,住一晚再走,這住宿費、餐飲費、購物費不就都留下了?
在“發展地方經濟”、“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探索跨區域文化合作新模式”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及一些不便明說的“關系潤滑”下,向前進硬是在短短幾天內,奇跡般地跑通了所有環節。
“姑蘇-魔都《30天》觀影直通車”項目迅速啟動!
鐵路方面,增開列車肯定是爭取不到的。但是爭取到了在車廂內貼上了《30天》炫目海報,每趟列車上,還有專門的講解員,會在車上介紹影片和姑蘇的觀影影院信息。
長途客運則更為靈活,在魔都幾個主要交通樞紐設置了“《30天》姑蘇觀影巴士”上車點,每天上下午各發數班,車程約一個半小時,直達姑蘇開明大戲院、人民影劇院等核心放映點附近。
車票與電影票捆綁銷售,形成“往返交通+電影票”的優惠套餐,價格算下來,比魔都黃牛炒起來的價格可能還便宜,而且保證是真票、好位置。
宣傳攻勢隨即在魔都悄然展開。
不敢大張旗鼓地在魔都主流媒體打廣告,向前進便采取了“地下”和“精準”的策略。
他雇傭了一些人手,在魔都年輕人聚集的商圈、高校校區、以及高檔寫字樓附近,秘密散發設計精美的傳單。
傳單上,周星星和李曉冉的笑臉格外醒目,大字標題極具誘惑力:
【魔都看不到?姑蘇請你看!】
【《30天》官方授權觀影直通車,拒絕盜版,直擊熱映現場!】
【周末出發,輕松往返,體驗原汁原味賀歲大片!】
下面詳細列出了“觀影專列”和“觀影巴士”的出發時間、地點、套餐價格和報名熱線。
傳單末尾還特意加了一句:“數量有限,先到先得,體驗魔都未曾有的觀影熱潮!”
……
這套組合拳打出去,效果立竿見影。
首先響應的就是魔都那些追求時尚、信息靈通的年輕白領、大學生和鐵桿“星迷”。
他們早就對《30天》望眼欲穿,本地的罵戰更激起了他們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
如今看到有如此“貼心”的服務,幾乎不用自己操心交通和買票的難題,頓時趨之若鶩。
報名電話很快被打爆。
第一個周末(12月20日-21日),數趟“觀影專列”和幾十班“觀影巴士”幾乎全部滿員!
場景頗為壯觀:周六清晨,魔都火車站,一趟綠皮車車廂里,坐滿了興致勃勃的年輕人,他們拿著統一的觀影憑證,互相交流著對電影的期待,氣氛如同春游。
列車駛出魔都,穿過江南水鄉,一小時后抵達姑蘇站,早有姑蘇電影公司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舉著牌子接站,引導他們乘坐安排好的短駁車或公交,前往市區各大影院。
同樣,從魔都各出發點駛出的“觀影巴士”,也滿載著一車車渴望已久的觀眾,奔馳在滬寧高速上。
姑蘇城內的幾家核心影院,如開明大戲院、人民影劇院,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魔都觀眾潮”。
這些操著吳儂軟語或時髦普通話的年輕人,涌入影院,瞬間提升了影院的消費檔次和熱鬧程度。
他們買起零食、飲料毫不手軟,觀影過程中笑聲和反應也格外熱烈——這是一種憋了很久終于得到釋放的暢快。
電影結束后,這些魔都觀眾意猶未盡,很多人并不急著立刻返回。
他們或在觀前街品嘗蘇幫菜,或在觀前街、石路等商業區逛街購物,相當一部分人真的選擇了在姑蘇住一晚,體驗“雙城記”的樂趣。
姑蘇的餐飲、酒店業意外地迎來了一波小陽春。
更重要的是,正如王盛所預料,這些“看過”的人,回去之后,立刻成了《30天》最有效的“自來水”。
在辦公室里,他們向同事眉飛色舞地描述周星星這次如何“不一樣”,電影如何“好笑又感人”;在朋友聚會中,他們炫耀著自己“遠征”姑蘇的觀影經歷,講述著影院里爆滿的景象;話語行間里行間充滿了“你們沒看過吧?”的優越感。
“真的很好看!星星演技有突破!”
“故事很接地氣,李曉冉好美!”
“姑蘇影院效果不錯,關鍵是能看上啊!”
“沒想到姑蘇這么近,過去看場電影也挺方便。”
這種“有人看過,有人沒看過”的信息差,以及親眼所見、親身所感帶來的真實評價,形成了強大的口碑傳播力和心理暗示。
它無聲地嘲笑著魔都本地媒體的那些質疑和批評——如果電影真像他們說的那么不堪,為什么這么多魔都年輕人要費時費力費錢地跑去看?而且回來還都說好?
越來越多原本持觀望態度的魔都人被勾起了興趣,心里那桿天平開始傾斜。
“觀影直通車”的報名人數在第二個周末呈現井噴之勢。
向前進不得不緊急協調增加巴士班次。
一股強大的“觀影虹吸”力量,正悄然形成。
魔都電影公司試圖用行政壁壘構筑的防線,在觀眾用腳投票的現實面前,開始出現裂痕。
王盛這招“圍城打援”,借力姑蘇的地理和行政靈活性,精準地戳中了魔都市場的痛點和觀眾的心理,效果出奇地好。
向前進看著手里不斷攀升的“跨城觀影”數據,以及姑蘇本地影院因這批額外客流而再次沖高的票房和周邊收益,臉上樂開了花,心里對遠在京城的王盛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