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尾巴悄然滑過,日歷翻到了1998年的最后一個月。
席卷亞洲的金融風暴余威仍在,寒意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新聞里時常出現企業倒閉、工人下崗的消息,空氣里彌漫著一種謹慎和不安的氣息。
然而,與實體經濟的低迷形成微妙對比的是,文化消費領域,卻顯露出一種“口紅效應”般的韌性,甚至是一絲逆勢而上的熱度。
《當幸福來敲門》的宣傳攻勢,早在十一月末便已在“九地市場”全面鋪開。
經過多家電影制片廠近一年的持續耕耘與市場培育,“九地”——這個以京津兩地為核心,聯合蘇省七市電影公司構建起的發行放映網絡,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運作機制,擁有了穩定的排片和逐漸培養起來的觀眾信任度。
影院門口的海報欄、地方報紙的文化娛樂版、逐漸普及的公交車身廣告……《當幸福來敲門》那幅主打溫情與勵志的海報——葛尤飾演的陳建國穿著略顯臃腫的舊棉襖,在風雪彌漫的街頭,眼中卻帶著一絲不滅的希望光芒,緊緊牽著一個孩子的小手——隨處可見。
宣傳語也極具煽動力:“王盛繼《30天》后,再推力作!”、“葛尤告別喜劇,演繹下崗工人的絕地逆襲!”、“這個冬天,讓幸福敲響你的門!”。
得益于《30天》近億票房的轟動效應,以及王盛本人“賀歲片之王”、“票房點金手”的名頭,市場對這部同樣定位于賀歲檔的《當幸福來敲門》抱有極高的期待。
影院方面排片很積極,媒體關注度更是拉滿,觀眾的好奇心也被充分調動起來。
今年雖然有多家電影制片廠推出新片,在“九地市場”分得一杯羹,但這個賀歲檔,仿佛無形中有一只大手,將這個此時中國電影人眼中最好的檔期,完整地、干凈地剝離出來,留給了《當幸福來敲門》。
這不是行政命令,而是純粹的市場選擇。
是其他玩家在面對“王盛+北影廠+紫禁城影業”這塊金字招牌時,基于對自身影片質量和市場號召力的現實評估,做出的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
沒有人愿意和這艘配備了重火利的旗艦正面相撞。
于是,1998年的賀歲檔初期,出現了一個短暫的、近乎真空的窗口期。
所有的聚光燈、所有的市場潛力,似乎都只為等待《當幸福來敲門》的到來,等待著它去攀登,去征服。
……
十二月二日,星期三。
離電影上映還有兩天。
上午九點半,位于北影廠主樓的光線傳媒會議室內,暖氣開得很足,與外界的寒冷形成了鮮明對比。
長條會議桌旁坐滿了人。
導演李囯立坐在主位,正對著投影幕布。
他的左右兩邊,分別是來自寶島正隆國際傳播公司的兩位編劇代表,以及光線傳媒這邊,以蔡怡濃為首,包括兩位內地編劇在內的項目團隊。
王盛坐在靠窗的一個位置,穿著一件深灰色的羊絨衫,姿態放松地靠在椅背上,手里拿著一份《絕代雙驕》的劇本故事大綱和分集梗概,靜靜地聽著。
會議已經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主要是雙方編劇就《絕代雙驕》的劇本改編進行深入討論。
正隆國際帶來的初稿,基本沿襲了古龍原著的主線,但也帶有明顯的九十年代臺劇風格——節奏略顯拖沓,部分情節狗血,女性角色尤其是鐵心蘭和蘇櫻的戲份,雖然比原著有所增加,但依然很大程度上服務于男性主角的成長和恩怨,缺乏獨立的人物弧光。
李囯立主導著討論方向,他經驗豐富,既尊重原著精髓,也深刻理解內地觀眾的審美變化。
“林志銀的花無缺,蘇友朋的小魚兒,氣質上是符合的,這點我們認可。”
李囯立用筆點了點桌面:“但是,我們現在要考慮的是大陸龐大的電視觀眾群體。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節奏更快、矛盾更集中、人物更鮮明的故事。”
一位內地編劇接話道:“是的,李導。我們覺得,‘雙驕’的成長和恩怨是主線沒錯,但女性角色的塑造必須加強。
鐵心蘭不能只是一個在兩個男人之間搖擺、柔柔弱弱的符號。她出身武林世家,有自己的俠義和堅持,她的痛苦和抉擇應該更能引起當代女性的共鳴。”
另一位內地編劇補充:“還有蘇櫻。這個角色非常出彩,醫術高超,聰慧絕頂,性格古怪又深情。她的戲份可以更大膽一些,甚至可以設計一些讓她在關鍵時刻推動劇情、拯救主角的橋段,而不僅僅是最后出來收拾殘局的‘工具人’。”
正隆的編劇起初還有些堅持,但在李囯立和蔡怡濃擺出的市場數據、觀眾分析以及合作條款(正隆力捧林蘇)面前,也逐漸轉變了態度。
畢竟,誰也不想跟市場過不去,跟錢過不去。
討論的氣氛從最初的略顯拘謹,到后來的激烈交鋒,再到逐漸達成共識,變得熱烈而高效。
王盛大部分時間只是聽著,偶爾在關鍵點上,會言簡意賅地插一兩句,往往能切中要害,讓討論方向更加清晰。
比如,當雙方對如何表現“惡人谷”的戲份有所分歧時,王盛放下手中的材料,淡淡地說:“惡人谷的戲,要突出‘惡中的真’,而不是單純的獵奇。那些惡人,可以可惡,但不能可厭,甚至要有一絲可悲可笑。這是古龍的底色,也是吸引年輕觀眾的地方。”
一句話,定下了改編的基調。
會議接近尾聲,主要的改編方向、人物塑造的強化、節奏的調整都已基本明確。
新的劇本將會在現有初稿基礎上,由雙方編劇組成聯合小組,在一個月內完成修改,目標是打造一部既保留古龍武俠神韻,又符合當下觀眾口味,且女性角色更加豐滿立體的武俠劇。
李囯立做了總結性發言,然后看向一直沉默的王盛:“王總,您看這個方向,還行嗎?”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王盛身上。
王盛合上手中的文件夾,輕輕放在桌上,臉上露出一絲平淡的笑容:“嗯,還行。就按這個思路弄吧。本子盡快打磨好,立項籌備。”
簡簡單單一句話,讓在場所有人都暗暗松了口氣,尤其是正隆國際的兩位編劇,臉上露出了如釋重負的表情。
王盛的“還行”,在他們聽來,不亞于一道圣旨。
蔡怡濃立刻接過話頭,雷厲風行地開始布置任務,安排編劇小組接下來的工作進度和時間節點。
事情談完,會議室內氣氛輕松了不少。
大家開始收拾東西,準備散會。
蔡怡濃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走到王盛身邊,低聲問道:“王總,劇本方向定了,那女一鐵心蘭、女二蘇櫻的人選……您有什么想法?”
王盛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仿佛答案早已在心中盤桓多時,隨口便道:“女一,鐵心蘭,范小胖演。女二,蘇櫻,高媛媛演。”
他的聲音不高,但在逐漸安靜下來的會議室里,顯得格外清晰。
蔡怡濃微微一怔。
范小胖和高媛媛都是公司旗下的練習生,條件不錯,也參演了《十七歲的單車》,算是有了銀幕初體驗。但把《絕代雙驕》這么重要的項目,女一和女二直接交給這兩個尚未正式出道、名氣與演技都遠無法與張伯芝相比的新人……
而且,她原本以為,以張伯芝如今如日中天的人氣,以及她明艷中帶著幾分英氣的外形,無論是鐵心蘭還是蘇櫻,似乎都是極好的人選。
就算不演女一,客串一個重要角色也能為劇集增色不少。
然而,王盛卻連提都沒提張伯芝。
蔡怡濃的目光快速掃過王盛平靜無波的臉,心中瞬間轉過無數念頭,但最終,她什么也沒多問,只是干脆利落地點頭應道:“好的,王總。我明白了,我會盡快安排接觸和合同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