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四日,星期五。
農歷臘月十六,節氣已過大雪,京城的天空是那種典型的冬日灰蒙,干冷的北風刮在臉上,帶著股凜冽的勁兒。
但對于“九地市場”內的眾多影院經理和工作人員而言,這天清晨的空氣里,除了寒意,更彌漫著一種熟悉的、帶著期盼的躁動。
由北影廠、紫禁城影業牽頭,聯合盛影傳媒出品,王盛執導,葛尤主演的賀歲新片《當幸福來敲門》,將在今日,于“九地”范圍內的主要影院同步上映。
從京津到蘇省七市,一條相對穩固、反應迅速的放映渠道已然成型。
各家合作影院門前,統一的電影海報早早立起:葛尤那標志性的、帶著點苦澀卻又堅韌的面孔,在風雪背景中顯得格外醒目,海報上“王盛繼《30天》后,再推力作!”“葛尤傾情演繹,一個父親的絕地反擊!”“這個冬天,讓幸福敲響你的門!”等宣傳語極具煽動力。
排片方面,更是展現了對這部影片毫無保留的信心。
多數影院,尤其是位于城市核心地段的龍頭影院,直接從早場開始,就為《當幸福來敲門》開放了全天候的高密度排片,平均排片率超過了百分之八十,黃金時段更是幾乎被完全包攬。
這是一種近乎“清場”式的禮遇,也是市場對“王氏賀歲片”這塊金字招牌的信任投票,也隱隱透露出聯盟內部希望借此片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沖擊更高票房紀錄的野心。
……
中午十二點半,京城海定區,大華電影院門口。
馬國慶裹緊了身上那件半舊不新的軍大衣,跺了跺腳,試圖驅散從腳底漫上來的寒氣。
他是個東北人,來自那個在影片開場里出現過名字的重工業城市——鋼城。
來京城闖蕩已經三年多,最初是跟著老鄉在建筑工地干活,后來仗著有點力氣和眼力見,開始自己倒騰點小買賣,賣過水果,蹬過三輪,如今在一家批發市場幫人看攤卸貨,算是勉強在京城扎下了根,但日子依舊過得緊巴巴的。
他識字不多,但對“電影”這東西,尤其是“王盛”這個名字,有著一種樸素的信任。
去年冬天,《30天》上映的時候,他就在工友的攛掇下看過,樂得前仰后合,也記住了那個能讓周星星都服服帖帖的年輕導演王盛。
今年夏天王盛做的事,更是讓他覺得,必須得支持一下子。
今天上午剛卸完一車貨,結了半天工錢,揣在懷里還帶著體溫。
他便來到了大華電影院門口。
看著售票窗口上方電子屏滾動的“《當幸福來敲門》 12:30開場”的字樣,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幾張皺巴巴的票子,猶豫了一下。
“一張,這個,《當幸福來敲門》。”他操著尋思俺也沒口音的普通話,指了指電子屏。
“十二點五十的,二樓三號廳,中間位置,十五。”售票員頭也不抬。
白天場次的票果然要便宜一些。
馬國慶心里一松。
攥著那張小小的電影票,他感覺手心有點汗。
走進電影院大廳。
暖氣很足,瞬間驅散了外面的寒意。
大廳里人不少,大多是一些看起來像學生、年輕情侶的人,也有像他一樣,穿著樸素,面色帶著風霜的中年人。
空氣中混雜著爆米花的甜膩香氣和人們低聲交談的嗡嗡聲。
找到二樓三號廳,檢票進去。
影廳不算最大,但座椅柔軟,環境干凈。
他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左右都還沒人。
他把軍大衣脫下來抱在懷里。
燈光漸漸暗下,銀幕亮起,先是其他電影的預告片,然后便是熟悉的公映許可證和北影廠、紫禁城影業、盛影傳媒的片頭標志。
影廳里徹底安靜下來。
……
銀幕上,故事開始了。
第一幕:崩塌(1996年底-1997年初)
鏡頭掠過白雪覆蓋的東北平原,落在鋼城一座龐大的國有鋼鐵廠。
高聳的煙囪,轟鳴的車間,穿著深藍色工裝、戴著安全帽的工人們穿梭其間,空氣中仿佛都彌漫著鋼鐵與煤灰的氣息。
廣播里播放著激昂的進行曲和安全生產通知。
陳建國(葛尤飾)正是這鋼鐵洪流中的一員。
作為廠里的技術骨干,他戴著眼鏡,穿著洗得發白的工裝,在機床前專注地操作著,眼神里透著屬于技術工人的自信和篤定。
下班后,他騎著二八大杠自行車,穿過熟悉的廠區生活區,鄰居工友熱情地跟他打著招呼:“陳工,下班啦?”“哎,回了!”
回到家,是廠里分配的公房,面積不大,但整潔溫馨。
妻子李玉梅(宋玬玬飾)正在公用廚房里忙碌,鍋里燉著白菜粉條,熱氣騰騰。
兒子陳小強(芭圖飾),趴在炕桌上寫著作業。
晚飯時,陳建國從懷里掏出一個用舊報紙仔細包好的東西,小心翼翼地打開,是一套嶄新的《英漢大詞典》。
他臉上帶著點小得意,對兒子說:“小強,好好學,將來考大學,出國留學!爸給你攢錢!”
李玉梅笑著嗔怪他亂花錢,眼神里卻滿是溫柔。
這是一個典型的、依賴于“單位”的東北工人家庭,雖然不富裕,但穩定,有盼頭。
陳建國信奉“廠子就是家,技術就是鐵飯碗”,他床頭貼著“先進生產者”的獎狀,柜子里放著那本象征著他知識和地位的《英漢大詞典》。
然而,時代的洪流無情地拍打而來。
工廠大禮堂,黑壓壓坐滿了工人。
主席臺上,領導面色凝重地念著文件,“減員增效”、“下崗分流”、“產業結構調整”、“陣痛期”……一個個陌生的詞匯,像重錘一樣砸在每個人心上。
當念到“陳建國”的名字出現在第一批下崗名單時,他臉上的血色瞬間褪去,眼鏡片后的眼神充滿了茫然和難以置信。
他技術過硬,是廠里的勞模啊!怎么會?
散會后,他茫然地隨著人流走出禮堂,手里多了一本薄薄的《下崗證》和一個裝著寥寥幾張“買斷工齡款”的信封。
背后墻上,“……”的紅色標語,在冬日的慘淡陽光下,顯得格外刺眼。
家庭的溫馨假象迅速破裂。
李玉梅的抱怨和焦慮與日俱增,她比陳建國更早地嗅到了危機的氣息,開始偷偷聯系南方打工的同鄉。爭吵成了家常便飯。
“你就守著你這點技術等死吧!廠子都不要你了!”
“我能怎么辦?我除了會開機床,我還會干啥?”
“去南方!去鵬城!那邊機會多!難道要我跟小強跟著你一起餓死嗎?”
最終,在一個清晨,李玉梅提著簡單的行李,決絕地離開了這個曾經充滿希望的家。
她留給陳建國的最后一句話是:“建國,我們得現實點。”
陳建國抱著懵懂的兒子,站在冰冷的家門口,望著妻子遠去的背影,眼神從痛苦、憤怒,最終化為一片死寂的空洞。
家的崩塌,就在一夜之間。
第二幕:漂泊(1997年春夏)
為了生存,陳建國不得不走出熟悉的廠區,踏入完全陌生的社會。
來到魔都。
他嘗試過很多工作:去勞務市場蹲活,因為年紀和“國企出身”被嫌棄;擺地攤賣手套襪子,因為不懂經營和躲避城管而狼狽不堪。
轉折發生在他蹬著三輪車路過證券營業部門口時。
他看到幾個穿著筆挺西裝、打著領帶的人,手里拿著手機,意氣風發地談論著“K線圖”、“漲停板”、“認購證”。
他們口中的詞匯,對他而言如同天書,但他們展現出的那種與鋼鐵、機床完全不同的、基于知識和信息的財富力量,深深地吸引了他。
那個燈火通明、閃爍著巨大屏幕的營業部大廳,像是一個充滿誘惑的“魔盒”。
他意識到,這或許是他這個“文化人”唯一可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他翻出了那本《英漢大詞典》,開始瘋狂地自學金融知識,去舊書攤找一切相關的書籍報刊,用兒子廢棄的作業本背面,密密麻麻地記錄、畫圖。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得硌人。
由于長時間找不到穩定工作,積蓄耗盡,父子倆被房東趕出了公房。
他們開始了真正的漂泊。
他們住過五塊錢一夜、煙霧繚繞、充斥著錄像帶打斗聲的錄像廳;擠過冰冷嘈雜、人聲鼎沸的火車站候車室的長椅;最后,是那種按小時計費、過了午夜就便宜很多的大眾澡堂。
影片用了一個長鏡頭來表現澡堂過夜的那一晚:氤氳的蒸汽模糊了視線,疲憊的人們蜷縮在躺椅上酣睡。
陳建國用軍大衣緊緊裹著兒子小強,孩子稚嫩的聲音在空曠的浴室里回響:“爸爸,我們是不是在探險?”
陳建國沒有回答,只是把兒子摟得更緊,鏡頭推近他的臉,淚水混著額頭上流下的水珠和蒸汽,無聲地滑落。
那是一種男人無聲的崩潰與堅持。
為了填飽肚子,在最困難的時候,陳建國偷偷去了血站。
當他拿著賣血換來的幾十塊錢,買了一大碗熱騰騰的、上面飄著幾片薄肉的面條,兒子讓他先吃時,影廳里響起了低低的啜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