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的十二月,在《當幸福來敲門》引發的社會大討論和票房捷報聲中,悄然走向尾聲。
盡管有《人民x報》的評論員文章定調,將影片的主流價值導向引向了“展現時代精神與個體奮斗”的積極層面,但民間與知識界關于影片敘事邏輯、社會意義乃至其是否“粉飾現實”的爭論,并未完全平息。
這種“毀譽參半”的現象,恰恰證明了影片觸及了時代最敏感的神經,其影響力已遠超一部普通賀歲電影的范疇。
它像一塊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的漣漪擴散至社會各個層面,引發了關于改革陣痛、個人命運與社會責任的深度思考。
而在京城電影圈內部,另一場關乎一家老牌電影制片廠未來命運的討論,也在歲末寒冬中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這場討論的級別更高,影響更為深遠,其核心議題,便是北影廠在即將到來的中國電影產業大重組中的位置與角色。
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會議室里,空氣中彌漫著凝重與審慎。
窗外是灰蒙蒙的冬日天空,映襯著室內與會者們嚴肅的面容。
這是一次關于組建大型電影集團的內部論證和協調會。
參會者除了總局的主要領導和相關司局負責人外,還有中影公司的總經理,以及北影廠廠長韓三坪、兒影廠廠長等幾位核心人物。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微妙的氣氛,既有對改革大勢的認同,也有對自身單位前途未卜的擔憂。
主持會議的總局領導開門見山,闡述了此次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和即將加入WTO帶來的預期挑戰,“散、弱、小”被視為制約中國電影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整合資源,組建能夠與國際傳媒巨頭初步抗衡的“航空母艦”,提升整體競爭力,已成為從上到下的共識。
組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簡稱中影集團)的方案,經過前期多輪調研和論證,已基本成型。
“改革的決心是堅定的,方向是明確的?!?
領導的聲音沉穩有力:“目標就是要打破現有的條塊分割,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制片、發行、放映一體化,甚至拓展電視、音像等相關產業的綜合性大型電影集團。這將是中國電影業一次深刻的變革。”
話題很快聚焦到北影廠和兒影廠等核心制片單位的歸屬問題上。
方案的核心思路,是以中影公司為基礎,整合京城地區的主要國有電影資源。
中影公司總經理,語氣中帶著幾分毋庸置疑的自信:“我們認為,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整合效應,避免內部消耗,各制片廠應該打破原有建制,完全融入集團的整體架構中。
北影廠、兒影廠的品牌可以作為歷史傳承予以保留,但在實際運營中,應服從集團的統一規劃和調度,不再保留獨立的法人地位和完整的制片體系?!?
這話一出,會議室里的空氣仿佛又凝固了幾分。
完全打破建制,意味著北影廠這個承載了無數電影人榮耀與夢想的牌子,將徹底淪為集團內部一個歷史符號,甚至一個空殼。
這對于在座許多對北影廠有著深厚感情的老電影人,尤其是對于憑借北影廠近年輝煌戰績而底氣十足的韓三坪而言,無疑是難以接受的。
兒影廠廠長眉頭緊鎖,欲言又止。
兒影廠規模相對較小,專攻兒童電影領域,在市場競爭中本就處境艱難,面對如此強勢的整合,幾乎沒有什么討價還價的資本。
輪到韓三坪發言時,他沒有立即反駁,而是將面前的一份文件輕輕推了推。
那是過去兩年北影廠的業績報告,以及《30天》、《那山那人那狗》、《當幸福來敲門》等影片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成績匯總。
數據翔實,案例鮮明。
“領導,各位同志,”
韓三坪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分量:“我們堅決擁護總局關于組建電影集團、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
北影廠作為國有電影骨干企業,理應在這場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貢獻力量?!?
他話鋒一轉:“但是,我認為,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優秀的品牌和成功的模式,而是為了更好的激發活力,創造更大的價值。北影廠,不僅僅是一個名字,它更是一種精神,一塊金字招牌,一套在過去幾年市場實踐中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創作和生產機制?!?
他指著業績報告上的數字:“從《30天》近億票房,到《那山那人那狗》海外發行創匯,再到眼下《當幸福來敲門》引發的全國性討論和持續攀升的票房,這不僅僅是運氣,這背后是北影廠在市場化改革中摸索出的一條路子,是我們整合內部資源、大膽啟用新人、敏銳捕捉社會脈搏的能力體現。
‘北影廠出品’,在觀眾心中,在行業內,已經重新樹立起了質量、口碑和市場號召力的標桿。”
他環視一周,目光銳利:“如果簡單地打破建制,將北影廠完全消化到集團內部,這套剛剛成型、正在煥發勃勃生機的機制很可能隨之瓦解。這不僅是北影廠的損失,更是即將成立的集團的整體損失。
一個失去了核心創作活力和市場品牌辨識度的集團,就算規模再大,恐怕也難以形成真正的合力,反而可能陷入‘大而不強’的困境。”
接著,他提出了北影廠方面的核心訴求:“我們建議,在即將成立的中影集團框架內,保留北影廠作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制片機構。
它不再是完全獨立的法人,但在創作規劃、項目開發、人才使用、制片管理乃至部分收益分配上,應享有較大的自主權,成為集團內部一個強大的、品牌鮮明的‘制片中心’?!?
這個提議,顯然與中影公司方面“完全融合”的思路產生了直接沖突。
會議陷入了激烈的爭論。
支持“完全融合”的一方強調統一指揮、減少內耗的重要性;支持“保留相對獨立性”的一方,則主要以韓三坪為代表,強調品牌價值、創作規律和已形成的市場機制。
爭論的焦點,還包括兒影廠的去向。
眼看北影廠力爭獨立地位,兒影廠廠長也鼓起勇氣,陳述了兒童電影的特殊性和保留專門制片力量的必要性。
會議一度陷入僵局。
總局領導靜靜地聽著雙方的辯論,手指偶爾在桌面上輕輕敲擊。
在休會間隙的私下溝通和后續的會議中,韓三坪展現了出色的談判技巧和戰略眼光。
他不再固守北影廠的“完全獨立”,而是強調“相對獨立性”和“集團內優勢互補”。
他主動提出,北影廠可以將其強大的發行網絡和部分管理職能交由集團統一整合,以支持集團的整體發行和管控能力。
同時,他也暗示,北影廠目前強勁的盈利能力和發展勢頭,對于新集團的資產質量、現金流和市場信心至關重要。
他還提出了一個更具建設性的方案:既然要保留北影廠的制片品牌和活力,何不借此機會,進一步整合資源?
他建議,將同樣具有特色但發展面臨瓶頸的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并入北影廠體系。
“兒影廠擁有優秀的兒童電影創作傳統和專門的創作人才,”韓三坪闡述道:“但其制作力量、市場能力和資金支持相對薄弱。
如果兒影廠能以某種形式并入北影廠,成為北影廠旗下的一個‘兒童電影制作中心’或類似部門,不僅可以借助北影廠的平臺、資源和市場經驗獲得新生,更好地履行拍攝兒童電影的社會責任,也能豐富北影廠的產品線,實現優勢互補。
這對于兒影廠、對于北影廠、對于未來集團,對于中國兒童電影事業,是一個多贏的選擇?!?
這個“北影廠保留相對獨立地位并合并兒影廠”的方案,經過多方斡旋和反復論證,最終獲得了總局領導的首肯。
它既照顧到了北影廠強烈的品牌意識和創作訴求,避免了強勢品牌在整合中被弱化,又通過合并兒影廠實現了資源的進一步優化,體現了改革的力度。
同時,北影廠在發行等關鍵環節上對集團的支持承諾,也安撫了中影公司方面對于集團控制力的擔憂。
十二月底,最終方案基本敲定:
以中影公司為核心,整合北影廠、兒影廠等京城地區主要國有電影制片、發行、放映資源,組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其中,北影廠將作為中影集團下屬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制片基地,得以保留,保持其品牌和主要創作制片體系,在集團統一戰略規劃下,享有較大的項目開發和經營管理自主權。
同時,兒影長成建制并入北影廠,作為北影廠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注于兒童電影的創作生產。
……
消息傳回北影廠,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有老職工為北影廠品牌得以保留而欣慰,也有年輕人為即將融入更大的平臺而興奮,更有人對合并兒影廠以及未來在集團內的具體運作感到一絲迷茫。
韓三坪在廠務會議上通報了這一決定,他的表情平靜中帶著一絲疲憊,更帶著一種新的決心。
“同志們,北影廠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他對著臺下眾多熟悉的面孔說道:“我們爭取到了一個相對理想的結果,保住了‘北影廠’這塊牌子,保住了我們這幾年辛苦建立起來的機制和隊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并入中影集團,對我們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
“我們將在一個更大的舞臺上參與競爭。我們能否繼續保持領先?能否拿出更多像《30天》、《當幸福來敲門》這樣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能否真正消化好兒影廠的資源,不負兒童電影的重托?這一切,都需要我們付出比過去更多的努力?!?
他頓了頓,聲音提高了幾分:“北影廠的未來,不在別人的安排里,而在我們自己的手上。
從今天起,我們要思考的,不再僅僅是一個北影廠的發展,而是如何在集團的整體戰略中,定位好我們自己,發揮出我們最大的價值,讓‘北影廠’這三個字,在中影集團的時代,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會議室內寂靜無聲,隨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這掌聲,既是對過去幾年中興的告別,也是對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新征程的宣誓。
大勢之下如螻蟻。
坐在后排位置上的王盛,默默拍著手。
不過,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