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元月的京城,朔風凜冽。
北影廠。
廠長辦公室內,暖氣燒得很足。
但韓三坪與王盛對坐,氣氛卻帶著幾分事務性的清冷。
茶幾上攤開著幾份文件,最上面一份便是關于組建中國電影集團的初步框架意見抄送件。
“文件看到了?”
韓三坪揉了揉眉心,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但更多的是面對既定事實的沉穩:“二月份掛牌,滿打滿算,也就只剩一個多月了。這段時間,說是留給各家處理‘家事’,一點沒錯。”
王盛點了點頭,目光掃過文件上那些冰冷的條款。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看到“聯盟制片中心”被明確列為“撤銷”項時,眼角還是微不可察地跳動了一下。
這個由北影廠與盛影傳媒深度綁定、匯聚了三十家電影廠技術骨干、創造了“電視電影”流水線奇跡的機構,終究是在體制融合過程中需要被“理順”的對象。
“電視內容發行聯盟徹底被‘電影廠電視劇生產協作指導小組’收編。”
韓三坪繼續道,語氣平靜無波:“以后這個小組,由總局牽頭、電影局,電視司、總編室參與,再加上我們即將成立的仲影集團。我依舊是副組長。”
他頓了頓,看向王盛,眼神復雜:“集團成立后,我會被任命為副董事長、副總經理,主抓制片環節,同時兼任北影制片公司——也就是改制后的北影廠的總經理。上面把整合制片資源、打造‘中國影都’名頭的任務交給了我。”
這算是一個不錯的安排,確保了韓三坪在集團內的話語權,也暫時保住了北影廠制片體系的相對獨立性。
但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聯盟制片中心’必須撤銷。”
韓三坪:“當然,盛影傳媒、光線傳媒這些社會資本主導的公司,不在這次整合范圍內。
北影廠持有的股份不變,但后續是否會被集團統一收回,是未知數。至于那些借調來的外廠職工……”
“全部交由你們盛影傳媒負責安置。”韓三坪斬釘截鐵:“集團下屬的北影制片公司,以后只會和盛影傳媒進行單獨項目合作,一案一議,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資源互通,人員混用,親密無間了。”
他用了“親密無間”這個詞,帶著些許回憶的色彩,但更多的是劃定界限的決絕。
“我明白。”
王盛再次點頭:“公私分明,對大家都好。”
韓三坪微微頷首,接著道:“另外,盛影傳媒和光線傳媒,需要另找辦公場所了,不能再租用廠里的房子。”
這就是最實際的“分家”了。
剝離物理空間的聯系,是切割過去深度合作模式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韓三坪沉默了片刻,從抽屜里拿出一張紙條,推了過去:“上面是我讓廠辦搜集的,最近京城幾個可能符合你們要求的寫字樓信息。國貿、嘉里中心、燕莎商圈……都去看看。時間緊,任務重,抓緊辦。”
王盛接過紙條,上面用鋼筆清晰地列著幾個地址和聯系電話。
他看著這張紙條,仿佛看到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北影廠這艘大船正在調整航向,駛向名為“仲影集團”的更廣闊但也更規則森嚴的海洋,而盛影傳媒這艘小艇,必須在此之前,找到自己獨立的泊位。
“好。”
王盛將紙條收好,站起身:“韓廠長……不,以后該叫韓總了。您放心,這邊的事情,我會處理干凈。”
韓三坪也站了起來,伸出手,重重地與王盛握了一下:“盛子,路還長。以前的合作模式變了,但香火情分在。以后在商言商,項目上,希望能繼續合作愉快。”
“一定。”
王盛微笑回應。
離開廠長辦公室,王盛沒有回盛影傳媒那間熟悉的調度中心,而是叫上大軍,按照紙條上的信息,開始了尋找新據點的行程。
京城一九九八年底的寫字樓市場,雖不及后世繁華,但也已初具雛形。
改革開放二十年,外資涌入,民營企業壯大,對高品質辦公空間的需求正在悄然升溫。
第一站是建國門外的國貿中心。
一期建筑已然是京城的地標,玻璃幕墻在冬日稀薄的陽光下反射著冷峻的光。
大堂氣派,電梯迅捷,但租金報價也同樣“高大上”。
王盛粗略算了算,以盛影傳媒和光線傳媒目前的規模,若在此安家,每年租金將是一筆巨大的固定開銷,會極大影響現金流和項目投資的靈活性。
“這里氣派是氣派,但性價比不高。”
王盛搖搖頭:“再看看。”
第二站是亮馬河畔的燕莎商圈。
這里毗鄰使館區,環境相對安靜,嘉里中心嶄新亮麗,設施先進。
租金比國貿稍低,但依然不菲。
而且周邊商業配套更偏向高端涉外,與盛影傳媒這類扎根本土文化、時常需要與各色藝人、劇組打交道的公司,氛圍上似乎有些隔閡。
“感覺有點太‘洋氣’了,不夠接地氣。”大軍說出了王盛心中的感覺。
連續看了幾處,都不是特別滿意。
要么成本過高,要么地理位置不便,要么環境不符。
直到他們來到北三環附近,一片正在快速發展的區域。
這里有一棟新建成沒幾年的寫字樓,名為“京信大廈”。
樓體不算最高,但外觀現代,位置便利,和北影廠同屬北三環,相距不遠。
最關鍵的是,租金水平在可接受范圍內,樓內空間布局靈活,適合盛影傳媒和光線傳媒這種需要劃分不同功能區的公司。
王盛站在空蕩蕩的毛坯樓層里,看著窗外京城冬日略顯蕭索的景象,心中有了決斷。
“就這里吧。”
他對陪同的中介說:“我們需要兩層,一層給盛影傳媒,一層給光線傳媒。盡快出圖紙,報價,爭取這月中旬敲定合同。”
中介喜出望外,連連答應。
選址確定,只是“分家”的第一步。
回到北影廠。
王盛立刻召集了盛影傳媒和光線傳媒的核心管理層開會。
會議室里,氣氛有些凝重。
在座的猴子、大劉、小兵、王長鈿、蔡怡濃等人,都是從北影廠大院或與北影廠深度合作中成長起來的。
大家對即將到來的搬遷和模式轉變,既有對未來的憧憬,也難免對過去的不舍與擔憂。
“情況大家都知道了。”
王盛開門見山,沒有多余的情緒渲染:“中影集團成立在即,‘聯盟制片中心’撤銷,我們和北影廠的合作模式將發生根本性改變。這是大勢,無關對錯,我們必須適應。”
他環視眾人,目光銳利而堅定:“新的辦公地點已經初步選定,在北三環東路的京信大廈。接下來,李婷婷負責跟進租賃和裝修事宜,要求就一個:高效、實用,滿足我們未來三到五年的發展需求。”
“是,王總。”
李婷婷肅然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