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二日,星期六。
冬日的陽光懶洋洋地灑在華夏大地上,卻驅不散一股源自文化消費領域蓬勃而生的熱流。
從東北平原到南海之濱,從西部腹地到東海沿岸的廣闊版圖上,根據“中影盛世聯合院線股份有限公司”的統一部署,除京城外,覆蓋全國主要省會和重點城市的四十四家“中影盛世影城”,于這一天,將資源的砝碼幾乎毫無保留地傾斜給了盛影傳媒出品的賀歲片《假結婚》。
下午兩點,仿佛有一股無形的號令在全國同步吹響。
魔都,上影廠屬“中影盛世影城-金陵路店”。
這座位于遠東第一繁華商業街的影城,規劃了十個影廳,總座位數超過兩千。
早在上午,售票處電子顯示屏上晚間黃金時段的《假結婚》場次旁就已亮起刺眼的“滿”字。時尚的魔都青年男女,對于這種講述都市情感、帶有現實溫度又結局美好的電影,展現出了驚人的消費熱情。
影城經理看著監控里熙熙攘攘、幾乎全是年輕人的大廳,臉上笑開了花。
按照平均票價15元計算,僅這一個下午到晚上,單家影城《假結婚》帶來的票房收入就極為可觀。
長安,西影廠屬“中影盛世影城-鐘樓店”。
依托西影廠的深厚底蘊和鐘樓商圈的核心位置,這家影城雖地處西北,但建設標準毫不含糊,擁有八個影廳,約一千五百個座位。
古都的年輕人同樣渴望接觸最新的文化潮流。
從下午開始,各個影廳入口處排起的隊伍就未見縮短。
許多人是第一次體驗這種現代化多廳影院的舒適與震撼,影片中關于京城戶口、職場壓力與情感選擇的議題,雖然地理上有距離,但那種對美好生活和真摯情感的向往,卻是共通的。
羊城,珠影廠屬“中影盛世影城-天河店”。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羊城的消費能力和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歷來領先。
位于天河商圈的這家影城,十個影廳,近兩千兩百個座位,在周六下午成為了年輕人約會的熱門地點。
粵語區的觀眾對這部普通話影片同樣投入,笑聲和感嘆聲在不同的影廳里此起彼伏。
影院內的空調氣溫適宜,卻絲毫無法冷卻觀眾觀影的熱情。
星城,湘影廠屬“中影盛世影城-五一路店”。
湘省人民骨子里的熱情似乎也體現在了文化消費上。
這家影城規模中等,六個影廳,約一千個座位,但從下午兩點到晚上七點的《假結婚》場次,幾乎場場爆滿。
得益于湘省衛視層出不窮的娛樂節目培養出的娛樂氛圍,星城的年輕觀眾對王盛這塊招牌、對王志紋和李兵兵這對新鮮組合充滿了好奇。
類似的場景,在津城、桂城、烏市、呼市、昆城、廈市、國際莊、鄭城、武城、肥城、杭城、金陵(蘇影廠與南影廠聯合運營)、沈城、哈市、煤城、豫章、蘭城、銀城、夏都、泉城、山城、濱城、鵬城(深影廠屬)等地的“中影盛世影城”同步上演。
這些影城,是全國大大小小電影廠聯盟又一次緊密團結合作的結晶,規模因地制宜:
一線及強二線城市(如魔都、羊城、鵬城、津城、杭城、金陵等)的影城,多為8-12廳,座位數在1500-2500之間。
大多數省會城市(如長安、星城、蓉城、沈城、哈市、泉城等)的影城,多為6-8廳,座位數在1000-1800之間。
部分經濟稍弱或人口較少的省會(如烏市、呼市、蘭城、銀城、夏都等)的影城,則多為4-6廳,座位數在800-1200之間。
但無論規模大小,在十二月十二日這個周六的下午至晚上,它們都指向同一個現象——《假結婚》一票難求。
票房估算:
假設全國49家影城,平均每個影城擁有6個影廳。(實際上,一線城市和重點影城廳數遠超于此)。
假設每個影廳平均座位數為120個。(考慮到有小廳也有巨幕廳)
排片率100%,從下午兩點到晚七點共5小時。
《假結婚》時長90分鐘,加上場間短促的清理時間,按每2小時一場計算,這5小時內每個影廳可排映3場(即13:00, 15:00, 17:00各一場)。
票價統一按10元計算(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的票價在15元、20元)。
上座率100%。
單影廳單場票房:120座位* 10元/座= 1200元
單影廳單日(核心時段)票房:1200元/場* 3場= 3600元
單影城單日(核心時段)票房:3600元/廳* 6廳= 21600元
全國49家影城單日(核心時段)《假結婚》票房:21600元/影城* 49家影城= 1,058,400元
這意味著,僅僅在十二月十二日下午一點到晚上七點這五個小時的核心放映時段內,僅憑“中影盛世”自家院線的49家影城,《假結婚》就狂攬了超過105萬元的票房!
這還沒有計算京城及其他城市影城在晚上七點之后更黃金的場次,以及那些規模更大、廳數更多的旗艦影城(如京城、魔都的影城普遍超過8個廳,座位數更多)所帶來的額外收入(零食、飲料等等)。
如果算上全天所有可能場次,單日票房數據將更加驚人。
數據是冰冷的,但市場反饋是火熱的。
各地的影城經理們不斷將“場場售罄”的消息反饋給總部。
院線聯網的售票系統(盡管在很多地方還是準實時或日終上報)后臺,代表《假結婚》的票房收入曲線以一種近乎垂直的態勢向上飆升。
而在“中影盛世聯合院線”之外的市場,《假結婚》同樣熱映。
自六月份《意見》出臺后,在中影借勢刮起的影院大建設風潮下,除了新增的49座中影盛世影城外,還增加了10余座社會資本、海外資本和各省市電影公司聯手新建的現代化多廳影院。
比如港資安樂影業旗下的百老匯院線,就與魔都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京城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粵省電影發行公司合作,在魔都、京城、羊城興建了百老匯品牌影城,標志著港資背景的影業公司進入內地市場。
原本的時間線,百老匯是直接和中影合作,進入的內地市場,結果被王盛一攪合,它只能退而求其次,但卻意外的打開了三地市場。
安樂影業就是投資《臥虎藏龍》、《英雄》等電影的中間人,和好萊塢資本關系不淺。
除此之外,還有各省強有力的社會資本聯手省級電影發行放映公司興建現代化多廳影院,就等省級電影公司把省內院線試點資質申請下來,搶占省內的市場。
影院其實也不太賺錢,但能和宣傳系統攀上關系,那就值得投資。
這番局面,本該等《意見》發酵一兩年后才會出現,但被中影大手筆的建設和中影撈到的隱性資源直接提速了。
原本的時間線上,中影最開始改革慢,兩大難點就在于,地方上沒有幫手,賬上沒有錢,電影廠聯盟補足了這兩點。
當然……
更重要的是,韓三坪抓住了進口片停擺的機遇,通過聯手王盛,用國產電影超預期完成救市,為自己拿到了涉足中國電影市場改革的實權,這一點是打開整個局面的基石,沒有這一點,就沒有后續的一系列動作。
說回各省級電影公司申請省內院線試點的事情,這件事,在一些省級電影公司話語權極強的省份,省級電影公司很容易申請到試點,但在一些省份,市級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快和省級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快要上演全武行了……各路相關部門正在積極調停。
截止目前,拿到省內或直轄市內院線試點資質的地方,其實沒幾個,只有京城、魔都、粵省拿到了,京城的新影聯院線(京城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的兒子)、魔都的永樂院線(魔都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的兒子),已經完成了對各自范圍內影院的整合,成為目前國內市場僅次于中影盛世院線的院線巨頭。
其他省或是申請了,還沒通過,或是不想申請,依舊想用省級電影公司的身份,壟斷一省市場,或是和省內的“反骨仔”吵得不可開交。
總之,院線建設風潮,被中影、盛影、電影廠聯盟硬生生提前了一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