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3日,星期四。
盡管在兩天前,王盛、韓三坪、周星星等《功夫足球》最核心的主創與資方,就已經從初步匯總的數據中得知了那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最終票房——一個足以重新定義中國電影市場天花板的天文數字。
但原本計劃在數據確認后即刻召開的發布會、盛大慶功宴,卻被一件突如其來的、更為炸裂的全球性新聞事件所打斷。
以其巨大的沖擊力和悲劇性,瞬間占據了全球所有媒體的頭條和公眾的全部注意力。
在那樣的氛圍下,任何形式的商業慶典都顯得不合時宜。
于是,新聞發布、慶功宴被明智地推遲到了。
雖然喜悅依舊,但狂歡的底色中,不免摻雜了一絲對時局變幻的唏噓與凝重。
……
然而,當時間的腳步邁入9月13日,隨著清晨的報紙被送達千家萬戶、各個辦公室,《功夫足球》的票房炸彈,終于在其目標受眾——華語影視圈內,引爆了一場不亞于外部世界的地震。
《華夏電影報》、《文匯報》、《京城青年報》……幾乎所有有分量的媒體,都在娛樂版甚至頭版,用最醒目的標題和最詳實的數據,宣告了這個奇跡的誕生:
“《功夫足球》內地票房突破兩億!國產電影邁入新紀元!”
“周星星+王盛=票房神話!《功夫足球》全球狂攬五億!”
“首部兩億國產片誕生!市場潛力超乎想象!”
……
數據是冰冷的,但帶來的沖擊是滾燙的。
在京城電影制片廠的生活區,一些早起遛彎的老電影人,戴著老花鏡,反復確認著報紙上的數字。
“兩……兩億?”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導演扶著眼鏡,喃喃自語,“我拍了一輩子電影,所有片子的票房加起來,有沒有零頭?”
旁邊另一位嘆了口氣,“時代變了,老伙計。我們那會兒,拷貝賣幾百個就是大獲成功,現在……這得是多少張電影票?”
……
在華億的一間辦公室內。
馮曉剛將手里的《華夏電影報》拍在桌上,發出“啪”的一聲脆響。
他臉上表情復雜,有震驚,有羨慕,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挫敗感。
“丫真行……”
他對著面前的葛尤,或者說更像是自言自語,“我知道這片子能火,可這也太……他媽的離譜了!”
他掰著手指頭算,“首映前兩周,票均價撐死三十,兩周后普遍降到二十塊十五塊……就這,能干到兩個億?這得有多少人進了電影院?”
葛尤相對平靜些,慢悠悠地說:“這手‘抽球票’,算是把準了脈。這不是看電影,這是買希望,買參與感。民心所向,加上片子確實好看,量變引起質變了。”
葛尤自從演了馮曉剛的電影后,就被盛影系整個體系開除了,目前是和馮曉剛互相成就彼此。
馮曉剛沉默半晌,最終吐出一句:“這市場……真讓他給玩明白了。”
……
另一邊。
在橫店《英雄》劇組的駐地。
張億某依舊沉浸在創作的世界里,對外界的喧囂似乎并不太關心。
但張偉平可坐不住了。
他拿著報紙,在臨時辦公室里來回踱步,臉色時而漲紅時而鐵青。
“兩億!兩個億!”他聲音都有些變調,“他們怎么做到的?那種無厘頭喜劇……難道比我們這武俠巨制還受歡迎?”
他既感到巨大的壓力,仿佛一座無形的大山壓了下來,王盛和周星星的成功,將他原本“獨孤求敗”的預期擊得粉碎;另一方面,一股更強烈的、不服輸的勁頭也冒了出來。
“這說明市場夠大!非常大!他們能破兩億,我們《英雄》憑什么不能破三億?破四億?”
他立刻抓起電話,打給宣傳負責人,“看到今天的新聞了嗎?對我們的宣傳策略要重新調整!我們要強調,《英雄》是藝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是能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片!格局要比他們更大!”
……
中影集團內部,一些原本對韓三坪力挺王盛、大力推行院線改革、搞特效大片持有異議的聲音,此刻也徹底偃旗息鼓。
數據勝于雄辯。
《功夫足球》不僅自身賺得盆滿缽滿,更是極大地提振了整個行業對國產片的信心,證明了現代化多廳影院+優質(或精準營銷)國產內容的模式可行性。
韓三坪的辦公桌上,擺放著更詳細的內部報告,他看著那些數字,臉上露出了沉穩而欣慰的笑容。
這一步,他走對了。
王盛這枚棋子,或者說學生、合作伙伴,價值遠超預期。
……
相比于內地同行復雜的情緒,港島電影人在得知這個消息后,更多的是極致的震撼和一種“時不我待”的迫切感。
在港島中環的一間茶餐廳里,幾位電影公司的老板和獨立制片人聚在一起,面前的報紙已經被翻得起了皺褶。
“癡線噶(瘋了吧)?兩億人仔?換算成港紙也快兩億了!”
一位老板拍著桌子,難以置信:“我地(我們)全港戲院上映一年,都未必有這個數啊!”
“星爺係(是)厲害,但關鍵係(是)個市場!”
另一位更清醒些,“內地市場真係(是)大到無倫(無比巨大)!以前話內地主導投資,我仲(還)覺得限制多,宜家(現在)睇(看)來,唔(不)北上,就係等死!”
“王盛……呢個(這個)后生仔,真係點石成金。”第三位感嘆道,“佢(他)唔單只(不但)識拍戲,更識點樣賣戲!抽世界杯門票?呢招(這招)絕啊!”
……
向嘩強在自己的辦公室里,看著助手送來的簡報,久久不語。
他拿起電話,撥給了正在內地活動的夫人:“阿儀,看新聞了嗎?想想辦法,盡快安排一次正式的會面。我們需要他的渠道,他的眼光。”
……
徐客工作室里。
這位“老怪”導演正對著《蜀山傳》(8月9日上映)慘淡的票房統計報告發呆。
上映一個月,港島本埠票房僅有一千萬港幣出頭。
對比1億港幣的投資,可以說是慘敗。
電影的票房失利讓他頗受打擊。
而《功夫足球》在內地獲得的成功,又讓他燃起了巨大希望。
為了避開《功夫足球》制霸內地暑期檔的風頭,《蜀山傳》還未在內地上映。
“必須拜會下王生,阿芝好像和他挺熟?打個電話問問……”
徐客摸出了手機。
……
寰宇的林曉明則更加務實,他直接致電其在京城的聯絡人:“不管用什么方法,我要拿到王盛在慶功宴后的第一個會面檔期。我們手頭那幾個項目,可以全部按照內地的要求修改劇本。條件……可以再優厚一點。”
其他港島電影人,也在瘋狂尋找著見面的通道。
蔡怡濃的電話、李秀秀的電話,全都被打爆了。
李秀秀作為張伯芝的經紀人,在港島這邊經常活動,也結交了一些人脈。
看在他是張伯芝經紀人的份上,而張伯芝又是王盛點名挖掘的份上,港圈人士對李秀秀和張伯芝還是很尊重和忌憚的。
……
內地。
各大院線,尤其是中影盛世院線的經理們,則是歡欣鼓舞。
《功夫足球》的超高上座率,讓他們切身體會到了優質片源帶來的真金白銀。
許多影城的月度和季度營收報表因為這一部電影而變得異常漂亮。
他們開始更加期待《博物館奇妙夜》,期待王盛和成龍打造的下一個奇跡。
而在各地的網吧里,《熱血傳奇》的熱度依舊與《功夫足球》的余溫交織。
那些因為抽球票活動而多次走進影院的年輕人,很多也成為了傳奇的玩家。
他們一邊砍著怪,一邊還在討論著電影票房的奇跡,討論著國足即將到來的十強賽關鍵戰役。
對于他們而言,這個夏天,充滿了熱血、夢想和參與感。
整個華語影視圈,在這一天,因為《功夫足球》的最終票房數據,完成了一次集體性的認知刷新。
它不再僅僅是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它成了一個符號,一個標志,一個宣告中國電影市場巨大潛力和全新玩法時代到來的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