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31日,午后。
京郊懷柔,“成龍快樂園”工地內的“中華文明博物館”攝影棚。
盡管棚外寒風呼嘯,冬意正濃,但棚內卻因密集的燈光和忙碌的人氣而顯得有些悶熱。
巨大的仿秦漢穹頂下,剛剛結束了一場成龍與“復活”兵馬俑軍團滑稽對峙戲份的拍攝,工作人員趁著轉場的間隙稍作休整,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歲末特有的、混合著疲憊與期待的特殊氣氛。
成龍接過助理遞來的溫水,喝了幾口,用毛巾擦著額角細密的汗珠。
他飾演的保安陳大寶那身略顯臃腫的制服還穿在身上,臉上帶著尚未完全褪去的、屬于角色的那種小人物式的緊張與無奈。
他的目光掃過片場,最終落在了正與攝影師和特效指導低聲交流的王盛身上。
王盛脫掉了厚重的外套,只穿著一件深色毛衣,身姿挺拔地站在監視器旁。
他手指著剛剛拍攝的回放畫面,語速平穩地提出幾點關于光影銜接和俑偶動作節奏的微調意見,神情專注而冷靜,仿佛外界關于資本市場的喧囂與這個精心構建的光影世界全然無關。
成龍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欣賞與探究。
他放下水杯,臉上重新掛起那標志性的、極具親和力的笑容,朝著王盛走了過去。
“王導,忙完了?歇一下?”
成龍的聲音洪亮,帶著恰到好處的熱情,打破了王盛身邊那種專注的氛圍。
王盛抬起頭,看到成龍,臉上也露出一絲淺淡的笑意,對攝影師和特效指導點了點頭,那兩人便會意地暫時離開。
“成先生,辛苦了,剛才那條情緒很到位。”王盛隨口贊了一句,從旁邊拿起自己的保溫杯。
“應該的嘛,拍你的戲,不敢偷懶。”
成龍笑著湊近了些,“王導,你叫我阿龍就好,一直叫我成先生,感覺太疏遠了。”
他很自然地壓低了一點聲音,仿佛只是隨口閑聊,“說起來,王導,最近外面可是熱鬧得很啊。”
王盛擰開杯蓋,吹了吹熱氣,呷了一口溫水,目光平靜地看著成龍,等待他的下文。
“我聽說啊,”成龍故作神秘地左右看了看,雖然周圍并沒有閑雜人等,“好多國際上的大銀行、大基金,還有港島那邊的一些老朋友,電話都快把你公司的門檻踏破了吧?
都在打聽,你王導一手打造的這艘‘盛影傳媒’大船,什么時候準備揚帆出海,去資本市場上闖一闖?”
他頓了頓,觀察著王盛的反應,見對方依舊不動聲色,便繼續以半開玩笑半認真的口吻說道:“這可是‘中國第一娛樂股’啊!這塊蛋糕,香得很!
不知道王導有沒有具體的計劃?要是有什么需要成先生我出力的,或者……有什么發財的機會,可別忘了提攜一下老朋友啊。”
成龍的話語看似隨意,但其中試探的意味,王盛如何聽不出來?
港資,乃至與港資聯系密切的國際資本,對于內地即將爆發的文化消費市場垂涎已久。
盛影傳媒作為目前業態最完整、業績最耀眼、勢頭最猛的民營影視巨頭,無疑是他們切入這個市場最理想的橋梁和投資標的。
成龍在國際資本圈人脈深厚,他此刻的詢問,絕不僅僅代表他個人的好奇心,更像是一次替背后某些力量的“投石問路”。
王盛心中了然,臉上卻依舊是那副波瀾不驚的神情。
他將保溫杯蓋緩緩擰上,動作不疾不徐。
“成先生消息真是靈通。”
王盛的語氣平淡,聽不出什么情緒,“秘書那邊整理過來的各種合作意向書和拜會請求,確實堆了不少。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名字都挺響亮的。”
他抬眼看向成龍,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對方笑容下的真實意圖:“上市嘛……這么大的事情,肯定是有考慮的。”
成龍眼睛微微一亮,正要接話,王盛卻話鋒一轉:“不過,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博物館奇妙夜》拍好。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商業片,更是我們工業化嘗試的關鍵一步,關系到未來很多布局。
公司內部,業務線條雖然清晰,但真要面對資本市場嚴格的審視,方方面面的整合、規范,還需要下不少功夫。”
他輕輕拍了拍成龍的手臂,語氣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掌控感:“等忙完這陣子,把片子順利送出去,再來仔細琢磨上市的事情也不遲。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王盛的回答,滴水不漏。
既沒有完全關閉上市的大門,吊足了胃口,也沒有透露任何實質性信息,更沒有給成龍任何確切的承諾。
他把一切都歸結于“當前以拍戲為重”和“內部需要整合”,這理由冠冕堂皇,讓人挑不出毛病。
成龍是何等精明的人物,立刻明白了王盛的態度——現在不是談這個的時候,至少,不是和他成龍深入探討的時候。
他哈哈一笑,順勢拍了拍王盛的肩膀,化解了那一瞬間微妙的尷尬:
“對對對,王導說得對!是成先生我心急了。現在當然是拍好電影最重要!《博物館奇妙夜》絕對是能震驚世界的大作品,我們都等著看它橫掃票房呢!到時候,你這盛影傳媒的招牌,就更值錢啦!”
他巧妙地轉移了話題,開始討論起剛才拍攝時一個道具俑的有趣反應,仿佛之前的試探從未發生過。
王盛也配合著將話題引回電影創作,兩人又交流了幾句接下來的拍攝安排,成龍便笑著走開,去為下一場戲做準備。
看著成龍離開的背影,王盛的眼神微微沉靜下來。
成龍的試探,在他意料之中。
資本是嗅覺最敏銳的鯊魚,聞到血腥味自然會蜂擁而至。
他辦公桌上那些堆積如山的意向書,就是明證。
他對上市豈止是“有考慮”,簡直是勢在必行。
上市,意味著能夠募集到巨額的資金,用于更瘋狂的擴張——建設更多的影院,投資更大的制作,收購更優質的公司,布局更前沿的技術,對進軍海外市場也有幫助。
這將極大地加速他構建娛樂帝國的步伐。
更重要的是,一旦盛影傳媒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電影第一股”,他王盛的個人聲望和行業地位將提升到一個無人能及的高度。
他將不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制片人、導演或商人,而是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化的標志性人物,其影響力將滲透到資本、政策乃至社會思潮的更深處。
那么,官方,特別是主管機構,真支持他執掌的盛影傳媒上市嗎?
可以說,非常支持。
王盛已經接到了總局,乃至更上層給出的明確信號。
中國剛剛加入WTO,承諾進一步開放市場,包括文化領域。
12月25日頒布的新《電影管理條例》明確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電影制片和影院建設領域。
這表明高層希望打破舊有體制束縛,引入市場活力和競爭機制,推動電影產業的產業化、市場化改革。
盛影傳媒作為市場化改革的“尖兵”和成功典范,其上市完全符合這一政策導向,可以被視為改革成果的展示。
而在入世背景下,中國迫切需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文化企業。
盛影傳媒憑借成功的商業模式、完整的產業鏈布局和與國際接軌的嘗試(如與新線合作),無疑是官方眼中理想的“樣板工程”。
支持其上市,不僅能壯大其本身,更能為整個行業樹立一個可供效仿的市場化、資本化運營標桿,激勵更多社會資本和人才進入文化產業。
中影集團作為“國家隊”代表,是“中影盛世院線”的重要股東,與盛影傳媒有著深度的資本和業務綁定。
韓三坪等總局高層與王盛關系密切,多次在公開場合和內部會議中肯定王盛的模式和貢獻。
這種“國民共進”的混合所有制結構,使得官方能夠通過中影集團對盛影傳媒施加影響和監督,確保其發展在“可控”范圍內,符合國家文化戰略的大方向。
上市后,這種通過資本紐帶進行的引導和監管會更加便利和規范化。
此外,不論是國有電影廠,還是中影集團,或是其他地方勢力,普遍面臨資金短缺、機制僵化的問題。
支持盛影傳媒這樣成功的民營企業上市融資,使其有能力承接更多影視項目,甚至反向整合、帶動國有廠的資源(如之前的電影廠聯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家的財政負擔,同時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市場嗅覺,促進整個行業的活力。
最重要的一點是,上層高瞻遠矚,意識到隨著經濟實力增長,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必將成為國家戰略。
盛影傳媒制作的《博物館奇妙夜》等旨在面向全球市場的影片,以及其與國際公司的合作,符合文化輸出的戰略。
支持其上市壯大,有助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品牌。
當然,支持的前提是王盛和盛影傳媒能夠持續產出符合主流價值觀、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作品,并且在資本運作中保持相對穩健,不引發大的金融風險或輿論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