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春節,在《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余韻和《人在囧途》持續火爆的觀影熱潮中悄然走過。
這部由王盛監制、吳一一執導的小成本喜劇,憑借其精準的社會洞察和接地氣的情感共鳴,展現了驚人的票房續航能力,從2001年12月一直延映至2002年2月底春節結束,最終票房還未統計出來。
截止2002年1月31日,《人在囧途》上映兩個月的總票房為1.9億元,算上2月份未統計的票房,破兩億是百分之百的。
制片成本不過六百萬的《人在囧途》再次以高回報率證明了盛影傳媒對市場脈搏的精準把握和類型片開發的成熟度。
……
春節的喜慶氣氛尚未完全消散,2月27日,京郊懷柔“成龍快樂園”內,隨著王盛一聲沉穩的“殺青”,歷時近三個月緊張拍攝的華語奇幻巨制《博物館奇妙夜》終于宣告前期拍攝工作全部完成。
整個攝影棚瞬間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工作人員相互擁抱,疲憊的臉上洋溢著成就感的喜悅。
成龍盡管已連夜收拾好行裝,準備奔赴美國拍攝《上海正午2》,此刻仍難掩激動。
他用力擁抱了王盛,聲音洪亮:“王導,這次合作太痛快了!這部電影一定會成功!我等著看它在全世界‘奇妙夜’!”
在隨后的簡短殺青宴上,成龍借著敬酒的機會,再次湊到王盛身邊,壓低聲音,語氣比之前在片場時更為正式和熱切:“王總,我們是自己人,我就不繞彎子了。
盛影上市這件事,如果有需要我成龍站臺、背書,或者引薦一些可靠的國際資本,我義不容辭。
我是真心希望能更深入地參與進來,共享盛事。”
他目光灼灼,顯然不僅僅滿足于《博物館奇妙夜》的合作,更渴望能搭上盛影傳媒這艘即將起航的資本巨輪。
王盛依舊舉重若輕,與他碰了碰杯,面帶微笑:“成先生的心意我明白。等片子后期做得差不多了,我們坐下來好好聊。”
他再次將具體事宜輕輕推開,但態度比之前更為緩和,留下了合作的空間。
……
次日,成龍便匆匆飛赴美國,而王盛則沒有絲毫停歇,立刻將全部精力轉向了早已提上日程的集團上市大計。
時間進入三月,京城初春的寒意依舊,但資本市場對盛影傳媒的熱情早已如火如荼。
《博物館奇妙夜》的順利殺青,以及《人在囧途》漂亮的破兩億票房收官,如同兩記重磅炸彈,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對盛影傳媒“能賺錢、能持續賺錢”的強悍能力的認知。
在王盛的親自坐鎮和梳理下,盛影傳媒的集團化重組已基本完成。
一個架構清晰、主業突出、資產優質的“盛影傳媒集團”雛形已然確立:
核心上市主體:盛影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由原有限公司股改)。
股權結構(上市前):王盛(77%,絕對控股)、中影集團(20%)、陳良(3%)。
全資/控股核心業務板塊:電影制片、電影發行、盛世影院管理有限公司(運營“中影盛世院線”)、影視城投資與運營(闖關東影視城、成龍快樂園)、電視電影業務、婚禮錄像及衍生業務、盛影勞務公司。
戰略控股/參股關聯板塊:光線傳媒(盛影占股45%,專注電視內容與藝人經紀)、盛影·北電數字特效有限公司(盛影占股80%,布局未來技術)。
這一架構既確保了上市主體的純粹性和盈利能力的清晰展示,又通過股權紐帶將未來極具潛力的電視業務和技術板塊緊密關聯,形成了強大的協同效應和無限的想象空間。
更為震撼的是,隨著審計和盡職調查的深入,盛影傳媒在2000年和2001年連續兩年的營收均突破了十億人民幣大關。
這一數字在2002年初的中國文化傳媒產業內,堪稱天文數字,足以讓任何一家覬覦中國市場的資本巨頭為之瘋狂。
這一系列亮眼數據,使得盛影傳媒的上市不再是“是否可能”的問題,而是“以何種規模、何種估值登陸資本市場”的問題。
王盛的京信大廈辦公室,成為了比懷柔片場更為繁忙的指揮中心。
他需要同時應對三條戰線——
第一條戰線:與虎視眈眈的資本巨鱷博弈。
高盛、摩根士丹利為代表的國際投行,憑借其全球網絡和承銷能力,提出了極具誘惑力的海外上市方案,估值偏向激進,試圖將盛影包裝成“中國迪士尼”的概念推向全球。
而以中金公司為首的國內券商,則力主A股上市,強調其符合國家“做大做強本土資本市場”的戰略,且能獲得國內投資者更高的認同度,但初期估值可能相對保守。
王盛對此心如明鏡。
他召集了核心財務和法務團隊,明確了戰略底線:“A股主板,是我們的首選。這是我們的根基所在,也最能體現盛影作為‘中國電影第一股’的價值。”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但是,談判桌上,我們不能只有一條路。
要充分利用海外投行的熱情,讓他們在承銷費用、國際配售、未來海外并購支持等方面給出最優條件。
最終方案,必須確保我的控制權不受絲毫影響,同時,要為國家資本保留足夠且有影響力的席位。”
具體的談判桌上,唇槍舌劍,圍繞著估值、發行比例、募資規模、綠鞋機制等細節展開拉鋸。
王盛雖然不直接參與每一次討價還價,但關鍵節點的決策和底線均由其親自把握。
他深知,此刻的每一分讓步,都關乎未來帝國版圖的擴張速度。
第二條戰線:與掌握方向盤的官方部門溝通。
上市不僅是市場行為,更是政治經濟學,尤其對于身處意識形態敏感行業的盛影傳媒。
王盛在韓三坪的引薦和下,頻繁出入廣電總局、宣傳部、證監會等相關部委,進行著比資本談判更為微妙和關鍵的“談話”。
在這些場合,王盛展現出的是對國家政策深刻理解、對文化責任勇于擔當的青年企業家形象,學生身份也在此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向領導們匯報的,不僅僅是冰冷的營收數據和擴張計劃:
“各位領導,盛影上市募集的資金,首要用途是投拍更多像《博物館奇妙夜》這樣,能夠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能被世界觀眾接受的商業大片。這是文化走出去最有效的方式。”
“我們將投入重金完善全國院線網絡,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和二級城市,讓更多老百姓能在家門口享受到現代化的觀影體驗,這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對于特效公司的投入,是為了補齊中國電影工業的短板,這是戰略性的,即便短期不盈利也要堅持。”
他反復強調:“盛影傳媒是在黨的政策指引下成長起來的,任何時候都會堅持正確的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這些“表態”和清晰的戰略規劃,有效地打消了部分官員對文化企業資本化后可能失控的疑慮。
官方層面的支持態度愈發明確,綠燈逐一亮起。
證監會方面也暗示,只要材料合規、業績真實,作為文化產業改革的標桿企業,審核流程將會“特事特辦”,高效推進。
第三條戰線:內部整合與路演籌備。
在王盛的敦促下,盛影傳媒集團內部進行了徹底的財務規范和業務梳理,以符合A股上市的嚴格標準。
同時,一支精干的上市工作小組和未來的路演團隊開始組建并進行高強度培訓,必須能將盛影的故事清晰、自信地講述給投資者。
而此時,市場對于盛影傳媒集團的估值充滿了想象。
若以其盈利能力、市場占有率、品牌價值以及未來成長性(尤其是“成龍快樂園”和特效技術等前瞻布局)綜合估算,在上市前最后一輪私募融資中,其估值被保守估計在50億至60億人民幣之間。
一旦成功上市,憑借“中國電影第一股”的概念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市值突破百億并非遙不可及。
說實話,王盛個人認為這個估值有點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