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湘省衛視演播室的燈光熄滅,但由這場電視辯論所掀起的巨大波瀾,才剛剛開始向華夏文化界的各個角落擴散、撞擊。
互聯網上的論壇、聊天室在直播結束后瞬間被刷爆。
支持王盛的年輕網民們歡欣鼓舞,將他在辯論中的精彩片段逐幀分析,尤其是那句“王總一人足矣”和將“文化自卑”帽子反扣回去的凌厲反擊,被奉為經典。
他的自信從容、邏輯清晰,與三位對手后期難以掩飾的焦躁與理論脫離實際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直觀的形象差異,比任何理論說教都更具說服力。
“盛哥威武!這才是我們這代人該有的文化自信!”
“那三個老古董被打懵了,全程被王總牽著鼻子走。”
“以后誰再說盛影只會搞商業片,就把《那山那人那狗》和《橫空出世》甩他臉上!”
“事實證明,能賺錢又能輸出文化的電影,才是真的好電影!”
當然,質疑和批評的聲音并未消失,但在王盛這番幾乎無懈可擊的公開表現面前,變得零散而無力,難以再形成合力。
大勢,在普羅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心中,已然悄悄偏向了那個敢于挑戰舊規則、并用實績證明了自己的年輕人。
……
京城,新畫面影業公司。
厚重的總經理辦公室門緊閉,隔絕了外界的喧囂。
張偉平獨自坐在寬大的老板椅上,面前超大屏幕的電視機已經暗了下去,只留下一個模糊的倒影,映出他鐵青扭曲的臉。
他面前的實木茶幾上,一套價值不菲的景德鎮瓷茶杯,此刻已粉身碎骨,溫熱的茶湯和碎裂的瓷片狼藉一地,如同他此刻碎裂的算計和怒火。
“廢物!全都是廢物!”張偉平從牙縫里擠出低吼,胸口劇烈起伏,“三個成名已久的老家伙,綁在一起都說不過一個毛頭小子!就這水平也敢自稱文化精英?屁!”
他原本精心策劃的棋局,指望著這三位“文化旗手”能在萬眾矚目下將王盛批駁得體無完膚,最好能扣死“文化買辦”、“資本走狗”的帽子。
只要王盛聲勢受挫,他就能順勢高舉《英雄》這面“國產藝術大片”的旗幟,搶占道德和輿論的制高點,將市場注意力吸引過來,甚至能在與院線的排片談判中占據更多主動。
可現在,全完了!
王盛不僅沒輸,反而借助這個全國性的舞臺,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個人和公司形象公關。
他將自己塑造成了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文化自信輸出的急先鋒,將對手釘在了“固步自封”、“文化自卑”的恥辱柱上。
經此一役,再想用同樣的罪名去攻擊王盛,效果將大打折扣。
“媽的,‘國產商業大片’的旗子,看來是搶不過來了……”
張偉平煩躁地松了松領帶,一股無力感涌上心頭。
王盛用《博物館奇妙夜》這樣的超級項目,已經牢牢占據了“商業大片”的標桿位置。
他現在只能退而求其次,全力宣傳《英雄》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希望能以此區分市場,吸引那些對純粹商業娛樂心存疑慮的觀眾和評論界。
但……這夠嗎?
一個更深的憂慮,如同冰冷的毒蛇,悄然纏上了他的心臟。
王盛這次贏得如此漂亮,以他那睚眥必報、手段狠辣的性子,事后會不會清算?會不會追查這次輿論風波的幕后推手?
雖然這次下場和王盛打擂臺的人士、勢力多如過江之鯽,港圈、京圈、滬圈乃至一些游離勢力都或明或暗地伸了腳,水渾得很,王盛那邊未必能輕易查清所有脈絡。
但是……萬一呢?
萬一王盛不按常理出牌,不查別人,就認定是他張偉平在背后推波助瀾呢?
畢竟,他新畫面和盛影是眼下最直接的競爭對手,《英雄》和《博物館奇妙夜》注定要在年底正面碰撞。
“這家伙萬一不查,就認為是我干的呢?”張偉平喃喃自語,額角滲出了細密的冷汗。
他想起了王盛掌控下的“盛影系”那恐怖的渠道能力。
“中影盛世聯合院線”已是國內舉足輕重的院線力量,更別提盛影傳媒與其他各地院線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影響力。
如果王盛真的動用排片手段來卡《英雄》的脖子……
那后果不堪設想!
《英雄》投資巨大,是他張偉平身家性命所系,一旦排片受阻,票房失利,他將萬劫不復!
“不行!絕對不能坐以待斃!”張偉平猛地站起身,在滿地狼藉中焦躁地踱步。
“必須得做點什么……得趕緊去拜訪各家院線的掌門人,打好關系,探探口風,哪怕多讓出幾個點的分成,也得確保《英雄》的排片不受影響!”
他越想越心慌,感覺仿佛有一雙無形的眼睛已經在暗處盯上了他。
王盛那張在電視上從容自信的臉,此刻在他眼中變得無比可怕。
……
與此同時,在京城某個不顯山露水的靜謐院落或隱秘的私人會所里,幾位衣著樸素、氣質沉穩的中老年男子,也剛剛看完了整場辯論的錄像或直播。
房間內煙霧繚繞,氣氛凝重。
良久,一位頭發花白、戴著黑框眼鏡的老者緩緩吐出一口煙圈,打破了沉默:“后生可畏啊……”
旁邊一位面色紅潤、手指短粗的中年人冷哼一聲:“牙尖嘴利,嘩眾取寵!不過是仗著年輕,反應快些罷了。真正的文化積淀,他還差得遠!”
“老李,話不能這么說。”另一位穿著中山裝,一直閉目養神的老者睜開眼,眼中精光一閃而逝,“他說的,未必全無道理。市場化、產業化,這是上面定下的大方向。我們若一味固守,反而落了下乘,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難道就任由他這么攪風攪雨?你看他在電視上那囂張的氣焰!”被稱為老李的中年人不滿道。
“大勢不可逆啊。”中山裝老者輕輕敲了敲桌面,“這次辯論,他算是站穩了腳跟。我們再從‘文化立場’、‘資本原罪’這些方面去攻擊他,效果已經不大,反而可能引火燒身,被扣上阻礙改革的帽子。”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深沉:“對付他,不能硬碰硬了。得換個思路,從長計議。比如……他公司擴張這么快,資金鏈會不會有問題?上市過程中有沒有什么瑕疵?還有他那個‘盛影系’,盤子鋪得太大,內部管理能不能跟上?這些,都是可以著手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他壓低了聲音,“不能因為我們的一些動作,亂了上面的一些布局。文化產業改革是盤大棋,我們要有耐心。”
其余幾人聞言,陷入了沉思。
他們知道,這意味著短期內,明面上的攻勢要告一段落了。
王盛這塊骨頭,比他們想象的要硬得多,需要更隱蔽、更耐心的手段來對付。
年輕人精力足,反應快,硬碰硬確實吃虧。
但時間,有時候并不總是站在年輕人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