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在星城湘省衛視演播室那場“以一敵三”的電視辯論,如同在華夏文化輿論場投下了一顆當量巨大的精神原子彈。
其沖擊波在隨后幾天非但沒有減弱,反而隨著各大報紙的深度報道、門戶網站的專題討論以及街頭巷尾的口耳相傳,持續發酵,形成了罕見的輿論海嘯。
《華夏青年報》資深記者張建偉的專訪文章《王盛:文化自信的底色是實干與擔當》適時出爐,以其一貫的客觀深度,進一步闡釋了王盛在辯論中提出的核心觀點,將其“市場化改革”、“產業生態”、“文化輸出”的理念梳理得更加系統清晰。
文章被全國多家報紙轉載,在知識界和產業界引發了廣泛共鳴。
與此同時,互聯網上的聲浪幾乎呈現一邊倒的態勢。
年輕網民們將王盛在辯論中的精彩瞬間剪輯成視頻片段或照片,配上激昂的音樂和字幕,在論壇和聊天室里瘋狂傳播。
“王總一人足矣”、“你們根本不懂功夫足球”、“這才是文化自信”等金句迅速成為網絡流行語。
王盛那沉穩從容、邏輯清晰、揮斥方遒的形象,通過電視屏幕和網絡媒介深深烙印在一代人心中,其個人聲望和“盛影系”的品牌美譽度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這場輿論的狂飆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出現了——來自港島娛樂圈的聲音。
先前因王盛“炮轟金像獎”和“合作原則”而積壓的不滿與隔閡,似乎在這股彰顯強者力量的洪流面前被沖開了缺口。
一些有遠見,或本就與盛影系合作密切的港島知名藝人,開始敏銳地捕捉風向,公開表態。
與王盛深度綁定的周星星,在接受港媒越洋電話采訪時直言:“王盛先生系一個有眼光、有魄力嘅電影人(是一個有眼光、有魄力的電影人)?!豆Ψ蜃闱颉穯晒硐蹬既唬ǖ某晒Σ皇桥既唬?
我哋需要更多咁樣嘅交流同合作(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交流與合作),而唔系固步自封(而不是固步自封)?!?
盡管言語謹慎,但支持之意明顯。
徐客也在《繡春刀》拍攝間隙對媒體表示:“王盛導演對電影市場嘅判斷好精準(的判斷很精準)。
佢提出嘅問題,值得我哋每一個電影人思考(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電影人思考)。
合作系雙向嘅(合作是雙向的),我睇好內地市場。”
與王盛私交不錯的成龍,也在國際場合被問及時笑著打圓場:“王盛嘛,年輕人,火氣系大咗啲(是大了點),但系做嘢好認真,好有想法(但做事很認真,很有想法)。
我同佢合作好愉快(我和他合作很愉快),《博物館奇妙夜》一定會俾大家驚喜(一定會給大家驚喜)!
港島同內地電影人本嚟就系一家人(本來就是一家人),應該互相支持先系(應該互相支持才是)?!?
“……”
這些重量級藝人的相繼發聲,如同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他們或通過社交媒體(早期博客、論壇),或接受小型媒體采訪,紛紛表達對王盛理念的理解、對合作的期待,以及對“華語電影一家親”的認同。
一時間,輿論場上“王盛遭港圈抵制”的論調不攻自破,反而演變成了“港島電影人力挺王盛,共謀華語電影新篇章”的積極敘事。
各路媒體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港圈大投降”!
……
另一邊。
盛影傳媒院線電影宣發事業部敏銳地抓住了老板攜大勝之威、輿論空前有利的黃金窗口期,為即將于7月15日上映的“批片”《我左眼能看到鬼》發動了總攻式的宣傳造勢。
宣發部門的核心策略,就是將這部影片打造為“盛影傳媒團結港島電影人的鐵證”。
宣傳通稿和軟文密集投放于各大娛樂版面和網絡社區,核心論點清晰有力:“就在某些人妄圖挑撥內地與港島電影人關系之際,盛影傳媒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何謂‘交流’與‘共贏’。
《我左眼能看到鬼》作為港島中國星公司的誠意之作,由盛影傳媒傾力引進。
為了符合內地觀眾的觀影習慣與審查要求,雙方密切溝通,對影片結局進行了精心修改,使其更富溫情與治愈力量。
這充分體現了盛影傳媒對港片藝術創作的尊重,以及推動華語電影市場融合發展的決心!”
宣傳海報上,“盛影傳媒隆重引進”、“港島中國星誠意之作”的字樣格外醒目,旁邊還打上了“攜手共進,光影同心”的標語。
在預告片和宣傳物料中,也著重突出了張伯芝的演技和影片感人至深的情感內核,弱化了原版中的靈異色彩。
這一波宣傳,巧妙地借用了王盛辯論中“開放交流”、“文化自信”的大旗,將一次普通的商業批片引進,包裝成了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事件。
既回應了此前“打壓港片”的污蔑,又展現了盛影作為行業龍頭的格局與擔當,可謂一舉多得。
……
2002年7月15日,星期一。
盡管是工作日,但京城的夏夜依舊悶熱。
在《功夫足球》熱潮和世界杯余韻漸漸散去后,電影市場迎來了一個相對平淡的周期。
好萊塢分賬大片的威力尚未完全爆發,這給了一些特色鮮明的影片喘息之機。
大學生林曉月和她的男友張恒,特意選擇了這個晚上,來到位于海淀劇院附近新開業不久的“中影盛世影城”。
兩人都是王盛的影迷,經歷了電視辯論的激情澎湃,又看到了《我左眼能看到鬼》鋪天蓋地的宣傳,決定來親自支持一下。
取票、進場,影廳內的上座率大約有六成,不算爆滿,但在工作日晚上已屬不錯。
顯然,盛影的宣傳和王盛的個人影響力起到了作用。
燈光暗下,銀幕亮起。
影片的故事徐徐展開。張伯芝飾演的女主角阿心,在遭遇車禍后左眼獲得了看到鬼魂的能力,并與一位善良的男鬼(劉清云飾演)相識相知。
影片前半段帶著港式鬼片特有的輕松詼諧和些許驚悚,但隨著劇情推進,阿心與男鬼之間超越生死的真摯情感逐漸成為主線。
林曉月和張恒很快被劇情吸引。
張伯芝的表演細膩動人,將女主角從恐懼、彷徨到接納、勇敢的情感轉變刻畫得淋漓盡致。劉清云飾演的男鬼雖然形象有些落魄,但性格溫暖善良,他與阿心之間那種無法觸碰卻又深刻羈絆的情感,讓影廳里不時響起細微的抽泣聲。
“好感人啊……”林曉月靠在張恒肩上,小聲說,手緊緊攥著他的胳膊。
張恒也看得入神,點了點頭。
他原本對“鬼片”有些抵觸,但這部片子顯然重點不在嚇人,而在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