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信大廈。
總裁辦公室內。
冬日的陽光透過巨大的落地窗,將一室照得通透明亮。
王盛站在窗前,俯瞰著樓下川流不息的車流,手中拿著一份剛剛送來的簡報。
李婷婷安靜地站在他身后不遠處,等待著指示。
簡報上,除了《博物館奇妙夜》首周末狂攬4984萬票房、刷新多項紀錄的捷報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角落里那則關于《英雄》撤檔的簡短聲明。
鑒于近期電影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調整公映日期,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王盛轉過身,將簡報隨手丟在寬大的辦公桌上,發出輕微的啪嗒聲:“張偉平倒是會給自己找臺階下。”
李婷婷適時上前一步,匯報道:“王總,根據我們監測到的輿情,《英雄》撤檔的消息已經引發了廣泛討論。
多數聲音表示理解,認為這是避開我們《博物館》鋒芒的明智之舉;但也有不少嘲諷,說他們未戰先怯,尤其是前期宣傳投入巨大,此刻撤檔損失不小。”
王盛走到辦公桌后坐下,身體微微后仰。
“明智之舉?或許是。”他目光平靜道:“但既然選擇了退,就要有承受后果的覺悟。戰場之上,豈容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他抬起頭,目光直視李婷婷,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
“通知公關部,給我盯緊《英雄》。只要它敢在國內上映,無論何時何地,立刻啟動一級預案,對它展開全方位的輿論圍剿。”
李婷婷神色一凜,立刻拿出隨身攜帶的記事本,快速記錄。
王盛頓了頓,補充道,聲音不高,卻字字千鈞:“給他們定個標準——《英雄》在國內,若是最終票房超過五千萬,公關部今年年終獎金,全體減半。”
李婷婷筆尖微頓,隨即重重點頭:“明白了,王總。我會將您的指示原原本本傳達下去。”
這個指標,看似寬松——相較于《博物館奇妙夜》首周末就逼近五千萬的勢頭,五千萬似乎只是個零頭。
但王盛和公關部的人都清楚,在盛影傳媒全力狙擊、且《英雄》自身口碑存在爭議的情況下,要想突破這個數字,絕非易事。
這既是壓力,也是警告:必須將《英雄》徹底壓制在萌芽狀態,不能給它任何翻身的機會。
命令迅速通過內部通訊系統,下達到了盛影傳媒公關部。
……
部門總監接到來自頂層的直接指令,尤其是聽到“獎金減半”的附加條件時,瞬間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激發起了強烈的斗志。
盛影的薪資和獎金體系在業內是出了名的高效和豐厚,沒人愿意跟自己的錢袋子過不去。
“全體都有,緊急會議!”總監一聲令下,公關部所有核心骨干,包括媒體關系組、輿情監測組、內容策劃組、網絡引導組的負責人,迅速聚集到了會議室。
沒有多余的寒暄,總監直接將王盛的指令復述了一遍。
“王總的意思很明確,《英雄》這部電影,必須把它按死在國內市場。我們的任務,就是在它任何可能上映的時間點,發動一切資源,讓它寸步難行!”總監目光掃過在場每一個人,“五千萬票房,是我們的紅線,也是我們的恥辱線!能不能守住,就看各位的本事了!”
會議室內氣氛瞬間凝重,隨即轉為亢奮。
能在盛影公關部立足的,無一不是嗅覺敏銳、手段老辣的干將。
他們深知,這不僅僅是一場商業競爭,更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輿論戰。
“總監,我們前期已經做了一些資料儲備。”內容策劃組的組長立刻打開投影儀,“針對《英雄》可能存在的弱點,我們梳理了幾個主要的攻擊方向。”
屏幕上列出了幾個關鍵詞:
“申奧片”定位與國內市場脫節
形式大于內容,敘事空洞
模仿《臥虎藏龍》,缺乏原創性
導演張億某文藝片慣性,與商業大片不適配
“很好!”總監點頭,“尤其是第三點,‘模仿《臥虎藏龍》’,要作為核心攻擊點來打!我們要給觀眾植入一個觀念——《英雄》不過是亦步亦趨的模仿者,而且是拙劣的模仿者!”
“明白!”內容策劃組長信心滿滿,“我們查過真實數據,李按的《臥虎藏龍》在2000年北美取得了1.28億美元的驚人票房,但在內地,盡管口碑不俗,票房卻僅有約1500萬人民幣(注:根據真實數據,《臥虎藏龍》內地票房約1500萬人民幣),可說是典型的‘墻內開花墻外香’,或者說,在內地遭遇了滑鐵盧。
這說明,這類旨在迎合海外評委和觀眾東方想象、風格偏文藝抽象的武俠片,并不符合內地主流觀眾的觀影習慣和情感需求。”
“對!就拿這個做文章!”總監一拍桌子,“我們要反復強調,《臥虎藏龍》在內地就不賣座!它的成功是特定時代、特定文化獵奇心理下的產物,不可復制!《英雄》想走它的老路,注定在國內行不通!”
輿情監測組組長補充道:“根據鵬城試映后的反饋,很多評論都提到《英雄》故事薄弱,人物符號化。
我們可以將這一點放大,與《臥虎藏龍》進行類比,指責張億某為了沖獎、為了所謂的‘國際審美’,犧牲了電影最根本的敘事功能,背離了國產商業大片服務本土觀眾的初衷。”
“還有張億某導演本人,”媒體關系組組長接口,“他去年執導的《幸福時光》,試圖在賀歲檔分一杯羹,結果票房口碑雙失利。
我們可以借此質疑他駕馭商業類型片的能力,認為他骨子里還是拍沖獎文藝片的那套思維,眼看《臥虎藏龍》在海外獲得成功,就急不可耐地模仿,這種缺乏文化自信的跟風之作,怎么可能拍出真正打動人心的大片?”
思路迅速統一,攻擊策略清晰成型。
會議結束后,盛影公關部這臺高效運轉的機器立刻開動起來。
數小時內,一批精心炮制、角度刁鉆的評論文章和論壇帖子,開始通過合作的媒體渠道、雇傭的知名影評人以及掌控的網絡水軍賬號,悄然投放至各大門戶網站娛樂版、影視論壇、高校BBS以及剛剛興起不久的博客平臺。
這些文章的標題和核心論點極具煽動性和攻擊性:
《〈英雄〉撤檔真相:非懼市場,實乃心虛!》
——文章犀利指出,《英雄》臨陣脫逃,根本原因在于對自身質量的不自信。
它試圖復制《臥虎藏龍》“墻外開花”的路徑,卻忽略了那部電影在內地市場的慘淡表現。這種旨在取悅海外評委、充滿東方主義獵奇色彩的武俠片,在日益成熟的內地觀眾面前,注定水土不服。
《剖析〈英雄〉:一場大型的〈臥虎藏龍〉模仿秀》
——詳細對比了《英雄》與《臥虎藏龍》在美學風格、敘事結構甚至主題表達上的相似之處,指責張億某缺乏原創精神,只是拙劣地模仿成功者的外殼,卻丟失了電影的靈魂。
文章質問:“當我們擁有《繡春刀》這樣筋骨強勁、血肉飽滿的新武俠,為何還要去看一部亦步亦趨的仿制品?”
《從〈幸福時光〉到〈英雄〉:張億某的商業片迷思》
——回顧張億某去年折戟賀歲檔的《幸福時光》,批評他將拍文藝片的那股“故作深沉”、“節奏拖沓”的毛病帶入了商業片創作。
文章認為,張億某根本不懂如何講一個讓大眾喜聞樂見的故事,《英雄》不過是他憑借《臥虎藏龍》的成功,進行的一次盲目跟風,其內核依舊是蒼白無力的文藝片思維,與市場脫節。
《文化自信何在?——評〈英雄〉的自我定位困境》
——將矛頭指向更深層的文化層面,抨擊《英雄》為了迎合所謂的“國際口味”,刻意營造一種抽離歷史真實、充滿符號堆砌的“東方奇觀”,缺乏真正的文化根基和自信。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博物館奇妙夜》那種根植華夏文明、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從容與自信。
這些文章觀點鮮明,論據看似充分(尤其是引用了《臥虎藏龍》內地票房慘淡的真實數據),文筆犀利,甚至帶著幾分潑辣和嘲諷。
它們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被大量轉載、評論。
在《博物館奇妙夜》氣勢如虹、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漲的當下,這種“批判跟風者、力挺原創者”、“質疑迎合海外、贊揚文化自信”的論調,極易引發共鳴。
無數被《博物館》點燃熱情的觀眾和網民,幾乎是本能地接受了這些觀點,并加入到對《英雄》的口誅筆伐之中。
“說得太對了!《臥虎藏龍》我就看不懂,悶得要死,果然在國內就不賣座!”
“還是《繡春刀》、《博物館奇妙夜》這種片子看著帶勁!有自己的味道!”
“張億某還是回去拍他的農村文藝片吧,大片他真的玩不轉!”
“還沒上映就撤檔,看來自己也知道片子不行啊!”
“支持盛影!支持王盛!這才是我們想看的中國電影!”
輿論的風向,在盛影公關部有意識的引導和大眾情緒的推動下,幾乎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
《英雄》尚未正式上映,其“模仿者”、“脫離群眾”、“缺乏自信”的負面標簽,已經被牢牢貼上。
張億某“文藝片大師”的光環,在如潮的批判聲中,似乎也黯淡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