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京城,秋意已濃,金黃的銀杏葉點綴著大街小巷,為這座古老的都城平添了幾分靜謐與沉淀的氣息。
王盛歸國的消息,如同他當初悄然離去一樣,并未大張旗鼓。
外界關于他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熱議尚未平息,無數媒體的采訪請求如同雪片般飛來,電話、傳真、乃至通過各種關系遞來的邀約,幾乎要將盛影傳媒公關部的門檻踏破。
然而,所有這些請求,都被以“王董行程繁忙”為由,禮貌而堅定地回絕了。
唯一的例外,是《中國青年報》。
這份在青年群體中擁有廣泛影響力、且與王盛及“盛影系”一直保持著良好合作關系的官方媒體,獲得了這次寶貴的獨家專訪機會。
與其說是采訪,不如說是一次朋友間的深度交流,專訪記者依然是與他相熟的張建偉。
專訪安排在王盛辦公室隔壁的小型會客室,沒有過多的攝像機架設,只有錄音筆和記者本。
王盛換上了一身舒適的深藍色羊絨衫,而非筆挺的西裝,顯得隨意而放松,與在好萊塢時那種精準計算下的公眾形象有所不同。
“王董,首先祝賀您登上《時代》封面,這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張建偉開門見山,語氣中帶著熟稔的祝賀。
王盛微微一笑,端起面前的茶杯抿了一口,是上好的龍井:“建偉,咱們之間就不用這些客套話了。《時代》封面,更多是西方媒體對一種他們暫時無法完全理解,但又無法忽視的‘現象’的好奇與界定。它代表了一定的關注度,但也不必過度解讀。”
他的語氣平和,帶著一種遠行歸來的沉淀感,絲毫沒有志得意滿的張揚。
“這次在好萊塢近一年的時間,從《博物館奇妙夜》到《當幸福來敲門》,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能否談談您在國際舞臺上的最大感受?”張建偉引導著話題。
王盛略作沉吟。
“感受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
他緩緩說道,“規則與尊重。好萊塢有其運行百年的成熟規則,從制片人中心制到全球分賬體系,從工會制度到頒獎季游戲規則。
要想在那里立足,首先要理解、尊重并善于運用這些規則。但尊重不等于盲從。”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更為堅定:“真正的尊重,來自于你能夠帶來他們需要的東西——可以是驚人的票房回報,可以是他們未曾觸及的文化視角,也可以是龐大的市場潛力。
當你手握足夠的籌碼,并且證明了你具備在他們規則內‘玩得轉’甚至‘玩得更好’的能力時,平等的對話和深度的合作才成為可能。這一次,我們通過幾部不同形態的電影,初步證明了這一點。”
“您提到‘初步證明’,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您還會繼續在好萊塢執導電影?很多影迷都期待您下一部國際作品大獲成功。”張建偉問出了許多人都關心的問題。
王盛搖了搖頭,答案明確而清晰:“如果有非常合適、能激發我創作沖動的項目,我不排除未來還會親自執導演筒的可能性。
但近期,我的工作重心會完全回歸國內,不會再接洽好萊塢的導演項目。”
他看著張建偉,眼神坦誠:“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盛影傳媒的A股上市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這是公司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需要我全身心投入。
其次,國內的市場經過短暫的波動,正在快速復蘇且潛力巨大,我們自己的‘盛影片單’計劃,包括《功夫》迎戰賀歲檔,以及后續一系列電視劇、電影項目,都需要我來把握方向和品質。”
他身體微微前傾,帶著一種毋庸置疑的自信說道:“更重要的是,通過《功夫足球》、《博物館奇妙夜》、《電鋸驚魂》以及《當幸福來敲門》這幾部風格迥異,卻在商業和口碑上都取得成功的電影,我已經向所有國際合作伙伴,清晰地證明了我對全球不同市場觀眾口味、對不同電影題材和體量的精準判斷與掌控能力。
這種能力的證明,其價值遠超單純執導一兩部電影。它為我們未來更多元、更深入的國際合作,無論是投資、合拍還是技術交流,鋪平了道路,奠定了信任的基石。現在,是我將這種證明后的勢能,轉化為在國內市場以及全球戰略布局上實際成果的時候了。”
這番話既是對過去成績的總結,也是對未來戰略的宣告。
他不再需要靠不斷地親自執導好萊塢項目來證明自己,他的“點金勝手”已然得到公認,接下來的舞臺,是運籌帷幄,布局全局。
張建偉迅速記錄著,然后敏銳地抓住了王盛話語中隱含的另一層意思:“您提到‘技術交流’,這是否與您一直以來對國內動畫和特效人才的培養有關?
我們注意到,在您與迪士尼的最新合作項目《Zootopia》中,似乎有中方技術團隊的深度參與。”
王盛贊許地點了點頭,順勢拋出了他此次專訪想要釋放的另一個重要信息。
“沒錯。這并非臨時起意,而是我布局已久的一步。”王盛的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鄭重,“通過與北電深度合作成立的‘盛影視覺特效有限公司’,我們一直在系統地培養屬于我們自己的數字時代影視制作人才。
這次與迪士尼合作《Zootopia》,我堅持的核心條件之一,就是讓我們盛影系的技術人員,成建制地進入項目核心制作團隊,比例不低于50%。”
他詳細解釋道:“這不是簡單的勞務輸出,而是一次寶貴的‘留學’。
我們的技術人員,具備扎實的基礎,他們需要在世界最頂級的動畫工廠里,在真實的A級大制作項目中,去學習最前沿的流程、技術和質量管理體系。
迪士尼方面將提供為期半年的強化培訓和全程項目指導。這筆投入,短期內看是成本,長期看,是為中國動畫、中國電影特效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發展,埋下種子,夯實根基。”
他的目光中閃爍著期待:“我堅信,中國不缺少有才華、有創意的動畫和特效人才,他們缺少的是參與頂級項目、與國際一流團隊并肩作戰的機會。
我愿意做這個搭橋的人。未來,我們不僅要參與,更要主導,要創造出源于中國文化、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動畫IP和視覺奇跡。這,是我在商業成功之外,另一份重要的責任和期待。”
專訪在深入而坦誠的氛圍中結束。
……
幾天后。
《中國青年報》在頭版和二版用大幅版面刊登了這篇題為《“鏈接者”王盛歸國:已證明掌控力,重心落于本土與未來》的獨家專訪。
報道詳細記錄了王盛對好萊塢規則的認知、對自身能力的總結、工作重心的轉移,以及重磅披露的對中國動畫(特效)人才的扶持計劃和長遠愿景。
報道一經刊出,果然如預期般,再次引發了輿論的強烈關注和廣泛討論。
業內人士從中讀出了戰略轉向的信號:“王盛這是要將在國際上積累的資本、信譽和經驗,反哺國內大本營了!”
“他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超乎想象,這是在為未來的中國電影工業體系打地基啊!”
影迷和年輕觀眾則更加熱血沸騰:“盛爺牛逼!這才是真正的大佬格局,不光自己牛逼,還要帶著整個行業飛!”
“期待盛影自己搞出媲美迪士尼的動畫大片!”“有王盛在,對中國電影的未來就充滿信心!”
國際媒體也迅速跟進編譯了報道內容,《好萊塢報道者》、《綜藝》等專業媒體評論稱:“王盛的戰略收縮是明智的,他正將好萊塢的成功轉化為在中國市場的絕對優勢。”
“他對技術人才的培養計劃,揭示了其打造長期競爭力的野心,這或許比幾部電影的票房更值得警惕(或關注)。”
當然,也少不了些許雜音,諸如“說得比唱得好聽,效果有待觀察”、“不過是資本包裝下的另一種敘事”等等,但這些聲音在主流輿論的澎湃浪潮中,顯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