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深秋。
中國資本市場在經歷了年初事件的短暫沖擊后,正伴隨著宏觀經濟的強勁復蘇而逐步回暖。
上證指數在徘徊于1300點至1400點區間后,開始顯現出緩慢上行的態勢。
股權分置改革的討論雖在學界和監管層日趨熱烈,但尚未落地,市場仍沉浸在莊股時代末期的氛圍中——既有對政策紅利的渴望,也有對資金推動行情的迷戀,散戶投資者們則在各種真偽難辨的消息和本能的從眾心理中尋找著方向。
監管層方面,明確表示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支持優質企業做大做強”,尤其是對代表新經濟、新消費模式的企業敞開懷抱。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盛影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影第一股”的IPO進程,備受矚目。
經過上市前輔導的精心打磨、申請文件的數輪反饋與補充、以及發行審核委員會的嚴格審議,盛影傳媒的A股首發申請,終于在2003年10月下旬成功過會。
消息傳出的那一刻,上市工作領導小組,以及來自中金公司、金杜律師事務所、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中介團隊,無不感到一種壓抑已久的振奮終于得以釋放。
無數個日夜的奮戰,海量數據的核對,對監管反饋意見的字斟句酌,終于換來了這張通往資本舞臺的門票。
這已不僅僅是一次IPO,更是一次對中國資本市場承載力和文化產業信心的極限測試。
經過與監管層的反復論證和特批,盛影傳媒獲得了遠超常規的發行額度,這既是對其龍頭地位的認可,也被視作文化產業通過資本市場“超車”的一次戰略試點。
最終的股權結構與融資規模,以一種震撼市場的姿態公之于眾:
上市前總股本:10億股。
這個數字本身就彰顯了其行業巨無霸的體量。
王盛:持有7.7億股,占比77%。上市后,其個人財富將以十億為單位計算,但其意義遠非個人財富的增長,而是意味著創始人對這艘文化航母的絕對控制權得以延續,保證了戰略的穩定性和執行力。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持有2億股,占比20%。國有資本的深度綁定,為公司在政策敏感的內容領域和全國性布局中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壓艙石”作用。
陳良(代表個體和早期小團體):持有3000萬股,占比3%。早期功臣的股權激勵,在此刻轉化為令人艷羨的資本盛宴,完美詮釋了跟隨與堅守的價值。
陳良知道這其中的利益后,主動讓出了一部分給早期的小團體眾人。
至于王盛持有的股權,眾人沒有異議。
本次發行: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2.5億股人民幣普通股(A股),占發行后總股本(12.5億股)的20%。這是一個足以震動整個A股市場的融資體量。
發行價格的確定,則是一場關于信心的豪賭。
盡管詢價區間(18.8元/股—22.8元/股)已經充滿了挑戰性,但基于路演過程中海內外機構投資者所展現出的、近乎瘋狂的認購需求——有效申購倍數突破200倍,承銷團與公司管理層展現了極強的魄力,毅然決定以詢價區間上限——每股22.8元人民幣——定價。
這意味著:
發行總市值:高達285億元人民幣。
募集資金總額:達到驚人的57億元人民幣!
發行市盈率(攤薄后):定格在48倍。
消息傳出,市場為之窒息。
有批評者稱這是“市夢率”,是透支未來十年的增長預期。
有分析師驚呼“估值泡沫”,有謹慎者提醒“風險積聚”。
然而,在狂熱的支持者看來,盛影傳媒代表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是中國十三億人口文化消費爆發的未來,是“渠道為王、內容為后、文旅為疆”的生態化反的未來,是一個有可能與迪士尼、環球同臺競技的東方巨頭的未來。
……
這種狂熱,在隨即啟動的網下配售和網上申購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網下配售面向基金、保險、券商、QFII(雖制度尚未正式實施,但已有部分具備資格的機構在準備)等機構投資者。
路演團隊帶回來的反饋是空前的熱烈。
王盛雖未親自出席所有路演,但其《時代》周刊封面的光環、一系列成功的國際項目案例、以及清晰描繪的“渠道+內容+文旅+科技”生態藍圖,成為了最強大的說服工具。
機構投資者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家電影公司,而是一個搭乘中國消費升級和文化自信東風、有望復制甚至超越海外傳媒巨頭的潛在霸主。
認購意向如雪片般飛來,初步詢價的有效申購倍數超過了驚人的150倍,不得不啟動高比例回撥機制。
而真正將這場資本盛宴推向高潮的,是面向廣大公眾投資者的網上申購。
2003年的中國股市,歷經風雨,散戶投資者群體龐大且情緒極易受感染。
他們或許不懂復雜的DCF模型,也對市盈率、市凈率不甚敏感,但他們有著最樸素的判斷邏輯——“跟著強者走”、“相信品牌的力量”。
“盛影傳媒”這個名字,在過去幾年里,通過《功夫足球》、《博物館奇妙夜》、《假結婚》、《人在囧途》、《潛伏》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早已深深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
王盛的名字,更是與“成功”、“奇跡”、“為國爭光”緊密相連。
登上《時代》周刊封面,被視為中國文化輸出的英雄,這種民族自豪感的加持,其威力遠超任何一份枯燥的投研報告。
再加上各大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渲染:“中國電影第一股”、“王盛締造的資本神話”、“下一個迪士尼?”……這些極具煽動性的標題,不斷刺激著投資者的神經。
申購日前夜,各大證券營業部里,討論的話題幾乎都圍繞著“盛影傳媒”。
老股民們翻看著報紙上的招股書摘要,試圖從字里行間找出未來股價翻倍的密碼;新股民則興奮地打聽如何開通權限、需要準備多少資金。
一種“打新必賺”、“錯過悔一生”的集體情緒在迅速蔓延。
這種盲從心理,源于對過去一段時間“打新”賺錢效應的路徑依賴,更源于對“盛影”這個品牌和王盛這個人近乎迷信的信任。
申購日當天,龐大的申購資金如潮水般涌入。
凍結的資金量最終定格在一個創紀錄的數字,中簽率被極限壓低至一個可憐的比例。
無數沒有中簽的散戶在論壇上、在營業部里捶胸頓足,仿佛與一筆橫財失之交臂;而幸運中簽者,則如同中了彩票般歡欣鼓舞,已經開始憧憬上市后連續漲停的美好景象。
市場的熱烈反應,徹底打消了所有關于發行價過高的疑慮。
盛影傳媒用無可辯駁的市場認同,證明了其價值,也為后續文化傳媒類企業的上市估值樹立了一個全新的標桿。
在所有喧囂與躁動中,一個最終的決定從盛影傳媒董事會辦公室發出,并通過上市公告書向全社會公布:
盛影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將于2003年12月8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交易。股票簡稱為“盛影傳媒”,股票代碼為“603888”。
鐘聲將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