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認為,既然是華夷分治,自然是要優待華族,但是那些激進派大臣的意見有明顯的壓迫意味,定然導致兩族互相仇視,對以后籠絡境內夷族出兵不利。
李純考慮了一番,才定下了三個措施:第一、既然華夷分治,就不能再相互通婚,不然所生的子女確定民族是個大麻煩事。
第二,唐朝以華族為主體民族,州以上官員自然是由華族來擔任,夷族最高只能干到七品縣令,而且必須是恭順的夷人首領。
第三,很多夷人不通漢語,跑到其他地區容易引發矛盾,萬一有人心懷異志,也容易惹出禍端,一個道足夠夷人活動,不得亂跑。
李純認為,在其他方面就沒有必要搞區別了,特別是賦稅、勞役、教育、經商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方面,實行華夷一致即可。
畢竟,在國內華夏族占據絕對的優勢,即使各項權利相差不大,夷人也是難以和華人競爭的,光是說漢語、用漢字兩項就會難倒很多夷人,更別說經商與科舉了。
而且,唐朝的治理模式、主流文化、官場氛圍等方面,都是按照華夏民族的風格來,夷族光是融入適應,都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所謂的三條禁令,其實就是不想造成明顯的不公,不要去刺激夷人。如華夷禁婚對兩邊是平等的;夷人不能擔任七品以上官員,影響的人極少;夷人不得出道,對大部分夷人也影響不大。
朝廷開誠布公的把填寫兩族的影響說出來,很多人知道了后果,就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填報民族上。
漢族自然沒啥想法,肯定填寫華族。很多夷人覺得,填寫夷族的影響也不大,而且如果根本不會說漢語,填華族未必通過,還會被其他族人罵為叛徒,干脆是夷人啥族就寫啥族吧。
考慮比較多的的是那些漢化夷人,特別是漢夷通婚的家庭,大部分覺得肯定是華族更好,全家都填報了華族,少部分人決定追隨自己原來的民族,填報了自己的夷人民族。
外事部和下轄的四個宣慰使,也分別對國外各區域的漢人昭告朝廷的政策,凡是移民、經商在外的漢人,都應早日返回唐朝境內,辦理入籍華族的手續。
身在境外的漢人不多,但是畢竟存在,有的認為,自己作為漢人,還是要回去加入華族大家庭。
也有的認為,祖輩來到異域好多年,跟當地民族通婚,都分不清自己是否算漢族,而且拋棄這邊的產業回去重新來過,代價太大,不愿回去。
最終,少部分純正漢人,對中原感情較深,如伊州的張文舉,決定帶領張氏族人回到祖國,重新開始,大部分已經和當地通婚雜居的,血統已經模糊了,不愿放棄產業回去。
對于境外的漢人,李純也有點無奈,他們身在境外,很多人混血嚴重,朝廷很難照顧到,只能是各依本心,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反正唐朝早晚還會打出去,到時候再適當照顧吧。
華夷分治定策以后,中書省會同民政部,帶著各道、州、縣忙乎了半年,才算把境內所有人都厘清民族。
加入華族的相對比較順利,被定為夷族的,大部分也愿意配合,但是也有少數人比較頑固,不愿配合填寫信息,這樣就相當于沒有戶籍,很多方面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土地、房屋都不能算是合法擁有。
經過官府人員再三說明,并說服溝通后,最后所有人都是如實填報身份信息,算是在唐朝有了戶籍。
經過這次戶口登記和民族填報,全國有約兩百萬原先屬于其他民族的人,因為長期和漢族相處,學會了漢語,接受了漢人的生活方式,淡化了原有的民族意識,紛紛加入了華族大家庭。
所有華族的身份通過戶口填報予以確認,民族的界限清晰了,華族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漢人覺得自己的地位提高了。
夷族們覺得,朝廷實行華夷分治,華夷有所區別,但是朝廷對待夷族還算寬宏大量,比起以前其他政權的民族壓迫政策好多了,屬于可接受的范圍。
朝廷出臺的三條措施,雖然對夷族有所限制,但是都不算過分,對絕大部分夷族的生活都沒有影響,沒有引起大的波瀾。
在中書省忙于華夷分治的事務,李純又在考慮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管控邊境。
元和十年上半年,已經發生了大食人前來竊取軍事技術的事情,目前唐朝的疆域已經確定,必須劃定邊界,嚴格管控邊境。
李純對著地圖認真研究了唐朝的疆域,根據唐朝實控的區域,認真描繪具體的邊界。
邊界東北從外興安嶺起,向西延伸到黑龍江中游,然后在漠河以西向南,沿著大興安嶺山脊線往西南方向走,延伸到渾善達克沙地。
往西就是戈壁沙漠,繼續往西到達陰山北麓,再往西是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最后到達馬鬃山。
從馬鬃山西端的余脈,向南過古玉門關到達祁連山,沿著祁連山往東南,到達河湟地區時,在門源以西向南折向日月山。
過黃河折向東南,再沿著青藏高原東沿向南走,過洮河上游,一直延伸到瀘定。
從瀘定往南,沿著大渡河走一段,在拐彎處的石棉向西南延伸,到達冕寧西側的雅礱江大拐彎處。
沿著雅礱江往南,在昌州(西昌)西側沿著金沙江往南,在昆州(昆明)以西的山嶺繼續向南,最后抵達哀牢山。
沿著哀牢山往東南走,在交州的安沛往南,最后抵達河靜,在河靜南側的山地向東到達南海,與海南島最南端基本平齊。
整個邊界就是沿著天然的山脈、荒漠、河流作為分界線,囊括的地區是東亞地區的精華,都是適合華族居住的區域,把那些不適合華族居住的地方剔除在外,讓給邊界外的其他各小國。
確定邊界的走向后,李純讓李吉甫在這個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在地圖上詳細標注出來,由李純審核確定以后,分發給沿邊的各道、州、縣,讓他們按照發給的地圖,現場勘測確定邊界,安插界樁,做好標記。
在邊界設置十里寬的隔離帶,隔離帶內不得居住任何居民,也不準任何人進入隔離帶。
由于邊界本就順著荒漠、高山、大河確定,只有少數地方是山谷草原,有一些居民,沿邊州縣將這些居民根據身份向兩側遷移。
為了防止糾紛,李純下令讓邊疆的四個宣慰使和周邊小國做好溝通說服工作,保證邊界隔離帶的順利建成。
邊界隔離帶建成以后,作為唐朝與其他各國的隔開的屏障,嚴禁邊界兩側的居民越過邊界隔離帶。
各道、州沿著邊界設立邊防巡邏部隊,一經發現私自越境的人員,進行嚴懲,第一次杖責五十,罰銀十兩,并在官府留下越境記錄,出現第二次私自越境行為,直接終身流放到肅慎都護府。
朝廷在一些重要的對外道路留了幾個出入關口,如因經商辦事確需出入境的,必須辦理出入境的關防文書,經邊關人員查驗后,方能出入。
結合華夷分治、設立邊界隔離帶,李純覺得可以推出嚴厲的邊界管控措施,那就是下達鎖國令。
李純記得,華夏民族的四大發明和其他很多好東西,由于沒有得到控制,傳播到了海外,其中火藥還刺激了歐洲軍事技術的發展。在明清時期,歐洲各國強大后向東方擴張,甚至出現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情況。
近些年,唐朝在經濟、科技、軍事上取得巨大成就,引起了周邊其他各國的重視,不斷派人偷學技術和政策,企圖仿效唐朝經驗也強大起來。
隨著不斷地發展,唐朝還會出現很多更好更先進的東西,如果不進行嚴格控制,其他國家也學到,那就是等于培養自己的對手。
李純認為,光是在一些重要的點位嚴控還不行,必須要采取立體的、全面的防護措施,阻絕外界學習模仿大唐的機會。
現在疆域已經確定了,邊界隔離帶建立起來了,李純決定開始實施鎖國令,把其他國家的人員阻于國門之外。
為了落實對邊界隔離帶的嚴管,朝廷不僅責令沿邊的道、州、縣嚴格管制,還由外事部派出人員到邊界沿線進行暗察,一旦發現有管理松懈的地段,對主事的官員進行嚴懲,讓邊界成為一道不可逾越的隔絕線。
全國的邊界留六個關口可以進出,一是由云州通往回鶻的邊城蘇尼(今蘇尼特右旗),二是沙州通往西域的邊城柳園(今瓜州縣柳園鎮),三是河湟通向吐渾國的邊城湟源(今西寧湟源縣)。
四是雅州通往康巴國的邊城瀘定(今四川瀘定),五是昆州通往南詔國的邊城祿豐(今云南祿豐縣),六是交州通往林邑國的邊城奇英(今越南河靜省奇英市)。
不管是任何理由、任何借口,要想進出國境,只能經過這六個邊城關口。朝廷在這六個邊城設立互市,互市設在一個四面用圍墻圈定的小城,小城設兩個門,內門由唐朝這邊的商人進入,外門由外國商人進入,各自帶上商品在城內擺攤交易,交易完以后,唐朝人從內門回來,外國人從外門出去。
互市由外事部進行日常管理,財稅部負責征稅,限定交易貨物的范圍,對于唐朝的軍用物資、創新發明等嚴控的產品不得帶入互市。
從元和十一年五月以后,唐朝開始實施嚴格的鎖國令,任何外國人不得進入唐朝境內。李純考慮到邊境外還有四個實行羈縻政策的地區,這些地方畢竟面上也屬于唐朝,如果把他們完全排除在外也不好。
李純思索一番,決定采取兩個措施,一是宣慰使每年都到對應的各小國走訪一下,發一些朝廷賞賜的物品,顯示朝廷的恩德;二是如果這四個地區確有重要的事情,可報經宣慰使同意,由外事部派人護送進入唐朝境內,辦完事再護送出去。
朝廷不讓外國人進來經商,但是允許唐朝人出國經商,不過要提前向外事部申請,有名額限制。外事部先對申請人的身份進行審查,只批準信譽較好的華人,而且只能賣指定范圍的商品,絕不能攜帶違禁品。
外事部批準后發放通行證,商家再到財稅部辦理交稅手續,開具納稅憑證,然后在六個邊城檢查相關手續后,商隊才能出國經商。
在陸上進行嚴控,在海上同樣也要嚴控,不得允許任何外國人從海上進入唐朝。
在晉江府、番禺府留兩個對外貿易的口岸,所有想從海上對外貿易的華人,必須到這兩個口岸辦理手續,外事部、財稅部在這兩個對外口岸設立辦事處。
外事部在每個對外的商隊、船隊都派有一個暗探,一是監視這些商隊、船隊,不得泄露唐朝的秘密,不得私藏賣出違禁物資;二是順便搜集沿途各國的情報,掌握山川地理情況,學習各國語言,儲備翻譯人才,為以后的第二波出擊做好準備。
唐朝這種只出不進的政策,引起其他一些國家的不滿,但是靠近唐朝的各小國,都被打服了,哪敢有異議。
遠一些的國家可以設置一些障礙,但是唐朝這些出境的商隊屬于壟斷貿易,利潤豐厚,而且商隊賣出的茶葉、瓷器、絲綢等物品深受各國的歡迎,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沿途各國也就默許了。
李純認為華夷分治、劃定邊界、實施鎖國令,三者相輔相成,雖然唐朝境內實行華夷分治,華人自是高一等,但境內的夷人畢竟也是大唐的子民,肯定也是高于境外的夷人。
對于境外的夷人,朝廷無法管理,但是通過嚴格的邊境管控措施,可以把境內外的夷人隔開區分,邊境以外的夷人,就是以后唐朝華夷兩族的征服對象。
劃定邊界、實施鎖國令后,唐朝可以排除外界干擾,集中精力進行內部建設,發展出更加發達的科技、經濟、文化,積蓄更加強大的軍事實力,一旦完成內部整合,唐朝的綜合國力再上一層樓,就是第二次猛龍出海、對外擴張的機會。
李純認為,朝廷對境內的各個夷族,限制措施不多,而且他們也會跟華族一起享受到唐朝大變革、大發展的紅利,待以后唐朝實力強大,華族帶著境內的夷族一起打出去,境內的夷族也會跟著沾光,他們也不算不虧。
李純要求各地,特別是邊疆各道,不得歧視打壓各個夷族,在朝廷的三項限制措施之外,不得設置其他壓迫夷族的政策,至少在表面上,不要讓夷族覺得華族壓迫他們。
畢竟,境外亞歐非等地的夷人比唐朝華夷兩族加起來都多得多,單靠華人征服難度比較大,可以在境內夷人中大規模征兵,讓他們充當仆從軍,幫華族打天下。
既然以后要用他們,就要對他們稍微好一點,讓他們心理上向華夏族靠攏,再分點利益給他們,他們才會出大力。
處理好民族和邊界問題后,李純開始集中力量大規模搞國內建設,關注和介入國家的重要事務。
到了元和十一年,夏原新都雖然已經建成,并完成遷都,但是新都草創,官衙和道路還不完善,相關的建設仍在進行,預計下半年才能全部完成,可以迎接長安第二波人員搬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