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群則說:“從傷亡的情況來看,陛下當初讓襄人在基層治理夷人的辦法是對的,漢人數量少,沒有直接和當地的夷人發生矛盾,而且漢人都居住在府城、郡城里,守衛力量比較強,不容易受到傷害。”
李純嘆了一口氣:“當初朕搞華襄分權時,很多人總覺得分給襄人的權力太多,總想著把所有的好處吃干抹凈,現在看來有些權力是有刺的,會扎手。”
崔群說:“當時臣還有點疑惑,現在由衷佩服陛下的高瞻遠矚,那些夷人地區的基層崗位,不要也罷,統統給襄人吧。”
裴度說:“目前這兩個路亂成這樣,總要對相關官員進行處置,不知陛下怎么安排。”
李純道:“后續鎮東軍還要參加第三波作戰,就革去其代理總督一職,仍任正四品的鎮東軍統領,王之孝革去朱達路總督一職,回國擔任從三品的門下侍郎一職”
崔群說:“這樣既對他們敲打一下,但也顧念他們的戰功,點到為止,算是不錯了。”
李純又問:“穆庭路、朱達路需要能力強的人去坐鎮,你們看誰去合適?”
兩個人苦思冥想,竟然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推薦。
裴度嘆了一口氣說:“滿朝官員能力平平的居多,德才兼備、能力超群的人確實不好找。”
李純說:“現在大唐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治理夷人地區的人才,朕想好了穆庭路那一攤,別人去也鎮不住,就讓韓愈去,朱達路那邊也需要一個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就讓李德裕去。”
崔群說:“韓愈在人事部任職多年,平職外放是不是虧了點,李德裕的資歷還不夠,是否年輕了一些。”
李純道:“現在是非常時期,不能再顧忌那些小問題了,朕已定下決心,韓愈任穆庭路總督,劉禹錫回京接任人事部尚書一職,李德裕出任朱達路代理總督,暫定從三品,干得好,一年后再提為正三品。關于劉禹錫和李德裕的空缺,由你們中書省考慮,推薦人選。”
裴度說:“這兩人的能力沒問題,去了之后應該可以解決兩路的問題,兩個路產生的大量戰俘怎么處理?”
李純道:“不光這次兩路存在大量叛亂的戰俘,以后還有不少重型犯、叛亂者,都要有個去處。朕考慮良久,決定在澳洲建立大型的流放地,以后夷人各路的重型犯和叛亂分子,全部流放到澳洲,省的各路還要建監獄,花錢養著他們。”
崔群贊道:“陛下這個主意好,這么多叛軍,處置起來確實麻煩,澳洲荒蠻,土地眾多,有多少流放犯,都能安置的下。”
李純道:“從長遠來看,朝廷早晚也要將澳洲納入版圖,把這些流放犯結扎后,送到澳洲,在監工的管理下,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可以影響帶動那里的蠻人發展,使澳洲從原始社會逐步進入封建社會。”
裴度說:“陛下的這個主意好,澳洲目前屬于外事部管理,就由外事部負責此事。”
李純道:“各個流放點的選址和建設由外事部負責,但是對流放犯的管理,由司法部來負責,共同把這件事做好。”
之后,李純又找韓愈長談了一番,讓他在穆庭路大干一番,把那里發展起來,把蘇伊士運河修起來,暗示后面會讓他回朝擔任更重要的個位置。
韓愈的心中也有一股不服輸、不怕難的傲氣,當場接受任命,表示不在穆庭路干出一番成績,就不回朝廷。
6月份,韓愈、李德裕,先后帶著圣旨乘船抵達穆庭路和朱達路。
同時,由司法部牽頭,兩個路配合,對所有戰俘進行甄別,對于叛亂的組織者、骨干分子、罪行較重的,一律結扎后流放,對于被裹挾者,罪行較輕的,由兩個路的官府酌情處罰,不予流放。
盡管經過甄別,剔除了一些罪行較輕的人員,敘黎郡、迦南郡、運河區、朱達路,總共還是抓到了十幾萬人,運到澳洲流放。
外事部為了防止這些叛亂人員聚眾鬧事,將這些流放犯分開安置,在澳洲大陸先設置了5個流放區,分別是:
達文(今澳大利亞達爾文)、麥凱(今澳大利亞東北部)、伯士(今澳大利亞珀斯)、布班(今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紐卡(澳大利亞紐卡斯爾)。
司法部則雇傭了一批襄夷人,拿著武器,分片看守這些流放犯,防止他們有異動,或者逃跑,如果發現可就地處決。
這些流放犯,約百人左右,聚集成一個小的流放點,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只要他們安心生產,并上交一部分貢賦,其實與一個普通的村莊無異。
這些人流放犯,畢竟是從那些封建國家過來的,搞農牧業自然沒有問題,除了養活自己,還能上交一些稅賦,流放地有了造血能力,供養那些管理、看守人員,還略有剩余。
這些流放犯要搞農牧業,自然就要帶來馬牛羊豬等家畜、家禽,而這些動物都是澳洲大陸所沒有的,澳洲的物種一下子豐富起來。
澳洲大陸有廣袤的平原、草原,非常適合發展農牧業,由于澳洲土地眾多,這些流放犯可以耕種、放牧很多土地,收益比以前在夷人地區還好。
這樣一來,那些流放犯誰還想跑,也沒地方跑,都是留下來安心生產,多產糧食,多養牛羊,把日子過好。
這些流放犯的使用鐵器,耕作土地、放牧牛羊,與原來的土著人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本地土著人發現這些流放犯的鐵器更好用,生產方式更先進,紛紛向他們模仿。
外事部本來就是要順便促進澳洲的發展,于是在達文、麥凱、伯士、布班、紐卡五個地方設立互市,當地的土著人,甚至是流放犯,都可以拿東西來這里交換物品。
外事部發動一批商人,運來一些鐵器、瓷器、布料、農具等生活必需品,向土著人、流放犯換取糧食、牛羊、皮革等物資,五個地方逐步形成為較大的集鎮。
韓愈到了開羅以后,吳元濟等人急忙出來迎接,韓愈也沒給他們好臉色看,直接宣讀圣旨,免去了吳元濟的代理總督一職,責成他認真練兵,做好第三波出兵的準備,穆庭路一切事宜由新任總督韓愈全權負責。
圣旨里還是給吳元濟留了點面子,沒有點他處置叛亂不力的問題,吳元濟雖然蠻橫,但是在韓愈的威壓下,還是老老實實接旨,離開開羅城,返回亞山城鎮東軍的新大營。
韓愈就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撥亂反正、革除弊政,作出好幾個動作。
一是明令蕃傳佛教只能在羌戎族中傳播,大食教只能在夷人中傳播,不得互相爭奪信眾,違者嚴懲。
二是羌戎族不得壓迫夷人,不得強占夷人的土地,已經強占的全部退回。
三是限制羌戎族居住范圍,只能住在府城五十里、郡城三十里、領城十五里之內的地方,在這個范圍以外的羌戎人全部遷回。
四是限制羌戎族的經商范圍,只能在華襄兩族較多或者軍政單位附近經商,不得到純夷人地區開店。
五是重啟蘇伊士運河的修建,剩余的罪行較輕的俘虜繼續參加修建運河,但是改善待遇,明確標準,每個人只要每天挖出規定量的土方,連續干滿三年,就可以獲取自由。
韓愈定好措施后,就開始大規模清理農村地區的羌戎人,敘黎、迦南兩郡農村的羌戎人已經被清理的差不多了,但是埃及三郡和亞尼郡農村還有一些羌戎族地主,韓愈強制他們遷走,回到規定范圍內居住。手中的土地如果是買的,就賣掉,如果是強占的,就退掉。
對待羌戎族的店鋪也是一樣,從純夷人地區全部遷出,只能在指定的區域享受賦稅優勢,否則就和夷人一樣的稅率。
羌戎族、夷人各信各教,官府嚴厲打擊吸引異族皈依本教的行為,但是也要求各個宗教服從官府的管理,教義中不得有反對官府的內容和極端思想。
對于蘇伊士運河,韓愈來之前就已經開始想辦法,走訪了蔡耀宗的工廠,蔡耀宗已經成功研制出專門的挖泥船,可以極大地提高開挖運河的效率。韓愈還走訪了林如賢,邀請他加入修建蘇伊士運河,到時候可以給他一定年限的運河運營權。
韓愈認為,朝廷制定的一些政策,是統治夷人地區的經驗總結,必須要得以貫徹,華、襄、夷三族有所高低,但是要維持一定的平衡,絕對不能演化成簡單的壓迫,尤其是對夷人,一定要想辦法給他們帶來一些利益,如果持續剝削換誰都會反叛。
關于宗教改革,韓愈認為當地夷人信仰大食教多年,根深蒂固,很難改宗,只要他們服從官府,不去惹事,沒必要非得改信佛道兩教。
韓愈將他的宗教改革的思想總結為“三化”,即:
去中心化,就是一個寺廟一個宗教領袖,不得再往上設立更高級別的宗教領袖,但是可以搞一些官方允許的宗教協會。
去分裂化,所有的宗教都應該擁護至少是不反對官府的統治,所有的宗教領袖必須經過民政部門的審核任命。
去極端化,各個宗教的教義中不得有鼓吹暴力、極端的思想,如有這些部分,必須更改,僧侶也不得宣揚極端和暴力的思想。
為此,韓愈專門寫了一個奏折送到朝廷,重點講了兩個內容。一是關于宗教改革方向,強調“三化”標準,無需再推行佛道兩教。二是認為蘇伊士運河耗資太大,全靠朝廷撥款吃不消,建議參照地方鐵路模式,官府只擁有所有權,將其運營權出售給民營企業,引入資金加快建設進程。
韓愈派人將奏折送到朝廷后,又開始嚴格設置各郡的邊界,夷人不得越過郡界活動,將農村的羌戎族大規模遷回城內,將遠郊區的土地還給夷人,蕃傳佛教不再從夷人那里發展信眾,各自相安無事。
韓愈還告誡各級華襄官員,要根據朝廷的政策辦事,不能無腦地支持羌戎族,對于其錯誤的行為必須予以制止,保護夷人最基本的權益,保障他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羌戎族經過這次變故,也收斂了很多,大部分龜縮在城市內,在有限范圍內經商過日子,不愿再去招惹夷人。
韓愈認為,要在穆庭路打開局面,核心的還是開鑿蘇伊士運河,開鑿運河僅靠那些戰俘肯定不夠,一是要引進機器挖掘,提高效率,二是要再引進一些民工,增加人數。
韓愈將蘇伊士運河分成兩段,伊斯梅里亞以北為一段,由人工開挖為主,伊斯梅里亞以南為一段,以機器開挖為主。
韓愈讓訾臻濤再招募10萬埃及勞工,全部按照雇工標準發放薪水,按照完成土方量予以獎勵,主要開挖北段的運河。
韓愈自己指揮剩下的6萬戰俘,從伊斯梅里亞開挖一條引水渠,引水渠寬、深各兩米,這樣難度就小很多,戰俘開始積極挖掘起來。
由于原來就已經挖了一定的基礎,戰俘們只花了一個多月,就順利開挖出從伊斯梅里亞經大苦湖到蘇伊士的引水渠。
這條引水渠通了之后,原本干枯的大苦湖注入很多水源,水位上升了很多。但是,其他引水渠肯定無法行船,大家都疑惑韓愈為何這樣做。